APP下载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研究*

2014-03-04李志伟

重庆医学 2014年24期
关键词:关怀发病率神经功能

王 娟,李志伟,余 雨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神内科 402160;2.重庆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 402160)

国内外研究发现[1-2],随着人均寿命的逐年提高,脑卒中及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病率逐年增高,PSD不仅增加医疗负担,而且严重阻碍患者康复、增加病死率。目前,国内外对于PS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解剖、生物机制等内在因素方面,而对社会、情感等外在因素的研究较少,同时针对内外因素的研究更少。因此,为探讨PSD的相关危险因素,本研究对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初发的6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8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52~78岁,平均68.3岁;小于65岁30例,大于65岁38例;左侧脑卒中31例,右侧脑卒中37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56例,无基础疾病12例;家庭经济状况良好30例,差38例;家庭功能良好19例,障碍49例;神经功能缺损轻中型54例,重型14例;人格外向型19例,内向型49例;日常生活能力无明显障碍者57例,明显障碍者11例。

1.2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病例均符合1996年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2)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 MD17)评分,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诊断抑郁;(3)年龄≥50岁,病程<1周;(4)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单侧病灶的首次发病患者;(5)意识清楚、无明显失语,能完成各项评分者;(6)患者同意参与研究;(7)既往无抑郁及精神异常病史的患者。

排除标准:(1)脑卒中病情危重或伴有意识障碍者;(2)伴明显失语或认知障碍,无法完成评分者;(3)既往有精神病史、精神病家族史或发病前有抑郁者;(4)有乙醇或药物依赖者;(5)不愿参与研究者、失访者。

1.3 相关评定标准 (1)PSD:采用HA MD17评定;2名评定员独立评分取算数平均值,非抑郁:<17分;抑郁:≥17分。(2)家庭关怀度:采用家庭关怀度量表(family APGAR index,APGAR)评价,家庭功能良好:7~10分;障碍:<7分。(3)神经功能缺损: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scores of neurological deficit,NDS)评价,轻中型:<30分;重型:31~45分。(4)人格:采用艾森格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评价,分外向型、内向型。(5)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定,无明显障碍:<22分;明显障碍:≥22分。(6)经济状况评定:良好:治疗费用对其家庭经济影响较小;差:治疗费用对其家庭经济影响较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tata12.0进行数据分析,单因素分析中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各单因素为自变量、PSD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各单因素采用Excel录入数据,所有数据表达赋值0和1,无等级程度之分;组间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 果

2.1 PSD相关单因素分析 68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PSD与卒中部位、性别、个性、经济情况、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家庭关怀度等因素关系密切(表1)。

表1 PSD与各因素的关系

2.2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以各单因素为自变量、PSD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部位、性别、经济情况、家庭关怀度是PSD的高危因素(表2)。

表2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3 讨 论

3.1 发病率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血管疾病已经跃居中国城乡居民死因第1位,PSD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1];PSD也逐渐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近年来相关研究逐渐增多[1-2]。国内外学者对PSD发病率的报道差异较大,20%~70%不等。目前认为导致国内外研究PSD发病率差异巨大的原因为:(1)目前PSD的诊断并没有客观、统一的量化标准,主要是研究者通过采集病史、主观观察后应用各种诊断量表测量而得出的,其可重复性相对较差。(2)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病例选择标准、不同的抑郁量表评价标准和不同的评定时机。王守安等[3]在同一组研究中,于卒中后2周和3、6、12个月采用HA MD17评价PSD,不同时间点统计PSD发生率为18.18%~38.09%,差异达2倍多。本研究选取大于50岁、病程小于1周,既往无抑郁及精神异常史的首发脑卒中患者为对象;采用HA MD17评定抑郁,观察卒中后6个月内PSD的总发生率为36.36%(25/68),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

3.2 相关危险因素 PSD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明确[1],但大多学者[4-6]认为PSD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神经解剖因素外,还与家庭、社会、心理等多种社会心理学因素密切相关。本组研究也显示“脑卒中部位、性别、经济情况、家庭关怀度”与PSD的发生关系密切(表1、2)。

3.2.1 卒中部位 卒中部位与PSD的发生是否有关,目前颇有争议。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6-7]左半球病变患者PSD发生率远高于右半球病变患者,尤以左侧额叶和左侧基底节损伤患者的PSD发生率最高;认为可能与脑卒中后脑代谢左右不对称有关[7]。也有研究[8]认为脑卒中患者是否发生PSD与病灶接近额叶的距离密切相关,病灶越接近额叶的患者PSD发病率越高。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认为PSD与病灶部位无明确关系[3,9]。张长青等[8]研究认为,造成各研究结果差异巨大的原因是“卒中后不同时期PSD的发生机制和主导危险因素不同”;卒中部位是卒中后6个月内PS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卒中6个月后PSD与卒中部位无明显关系。本组研究随访统计卒中后6个月内PSD的整体发病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侧病变患者较右侧病变患者PSD发生率高(表2),与相关文献研究结果一致。

3.2.2 性别与性格 对于性别、性格是否为PSD的危险因素,国内外研究也不统一。许多学者[1,10]认为脑卒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易患抑郁症,特别是性格内向女性发病率更高。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女性患者更易受心理、社会应激因素的影响,容易诱发抑郁;(2)女性患者受刺激后神经内分泌功能更容易失调,容易诱发抑郁;(3)女性性格比较趋于内向、有潜在的抑郁因素,在受到突然的刺激后常有更强烈的情感反应,易发生情感障碍,容易诱发抑郁。但也有部分研究者并不完全同意此观点[11]。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卒中患者相对于男性卒中患者PSD的发生率更高(表2),但并不支持性格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考虑可能与“性格因素只在卒中早期对PSD有明显影响”有关[3]。在卒中恢复期PSD的主要危险因素演变为“社会心理学因素”,其相关程度明显强于性格因素[3]。本研究是观察卒中后6个月内PSD的整体发病情况,其统计结果不支持性格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也不矛盾。

3.2.3 其他因素 许多文献表明[1,12]在卒中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与PSD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ADL越低PSD风险越大;但随着瘫痪等症状逐渐恢复,PSD主要危险因素由“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等躯体性因素逐渐向“家庭、社会支持程度”等社会心理学因素转变。到脑卒中恢复期,在PSD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学因素”已经占据主导地位[3]。本研究结果表明PSD的发生与“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明确关系,而与“家庭关怀”关系密切也支持这一观点。随着脑卒中病程的延长,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并没有患者原来预期的理想,患者逐渐认识到神经功能恢复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其无法继续承担卒中前所承担的社会角色;随着社会功能丧失和家庭地位的下降,患者往往伴有情绪低落、焦虑等。脑卒中后患者工作能力丧失、经济收入减少,顾虑自己将成为家庭负担等;如果家庭经济状况差、社会家庭支持不够,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心理应激更剧烈、心理适应能力也就更差;容易导致抑郁症[12]。大量研究[1,3]也表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关心、照顾、支持,使患者感到家庭、社会的温暖能明显减少抑郁产生;也间接支持这一观点。本研究也显示“经济情况差、家庭关怀不良”患者PSD发病率更高。

综上所述,PSD患病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本研究虽然提示女性、左侧半球卒中、经济状况差、家庭关怀度差等是PSD的高危因素,揭示了一些治疗的干预位点;但由于本研究随访时间短,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其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另外,本研究是对卒中后6个月内PSD的总体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并未对“同一因素在卒中后不同阶段对PSD的影响是否有差异”进行研究;是否存在“不同阶段的干预位点也有明显不同”并不清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龙洁,刘永珍,蔡焯基,等.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 究[J].中华神经 杂志,2001,34(3):145-148.

[2]Verdelho A,Henon H,Lebert F,et al.Depressive symptoms after stroke and relationship with dementia:a threeyear follow-up study[J].Neurology,2004,62(6):905-911.

[3]王守安,罗韵文,张贵斌,等.初发脑卒中后抑郁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随访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12):713-716.

[4]王小冬,谭钊安,吴祖舜,等.抗抑郁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及康复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5):270-273.

[5]吕路线,宁景贵,卢红,等.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血浆、脊液单胺类神经递质测定[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33(3):29-33.

[6]Bhogal SK,Teasell R,Foley N,et al.Lesion location andpost-stroke depression: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 in the literature[J].Stroke,2004,35(3):794-802.

[7]黄延焱,吴晓琰,朱珍,等.卒中后伴发抑郁障碍患者的脑磁共振波谱分析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5,38(5):105-108.

[8]张长青,方向华,刘宏军,等.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3):148-151.

[9]Singh A,Black SE,Hermann N,et a1.Functional andneuroanatomic correlation in post-stroke depression:thesunny brook stroke study[J].Stroke,2000,31(3):637-644.

[10]Eriksson M,Asplund K,Glader EL,et a1.Self-reporteddepression and use of antidepressants after stroke:a national survey[J].Stroke,2004,35(4):936-941.

[11]周颍,李宗友,陆景红.中青年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25(3):541-543.

[12]Kauhanen M,Korpelainen JT,Hiltunen P,et al.Post strokedepression correlate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s[J].Stroke,1999,30(9):1875-1880.

猜你喜欢

关怀发病率神经功能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
七招降低新购仔猪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