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环境育人思想的现实价值

2014-03-04魏战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王阳明育人德育

魏战刚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河北 承德 067000)

王阳明环境育人思想的现实价值

魏战刚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河北 承德 067000)

王阳明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教育作用,特别留意用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来感染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这与现代德育环境论中某些理念不谋而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借鉴王阳明环境育人思想,在现时代德育教育中,我们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不断完善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全力优化社会宏观环境,精心构建健康的微观环境,从而切实提高德育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

王阳明;环境育人;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人物,备受学界推崇。美国汉学家德巴力(William Theodore De Bary)对王阳明评价甚高,他指出:王阳明“最大的才干与其说是个哲学家、学者或官吏,不如说一直是教员。作为教员,就其学生的数目之多、师生建立的学派之众和当时思想教育的广泛影响来讲,也许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人比得上他具有如此直接的个人影响(除孔子外,我们对孔子了解得太少了)”[1]。作为教育家,王阳明以书院为主阵地,德育为中心,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完整、运行高效的“王氏”德育思想。王阳明德育思想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研究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王阳明德育思想的研究硕果累累。许多中国教育史著作专门阐述了王阳明的德育思想,如,张瑞璠主编的《中国教育哲学史》、王炳照和阎国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李国钧主编的《中国书院史》以及罗炽等撰写的《中国德育思想史纲》等;一些学术论文也从各自独特的角度论述王阳明德育思想,如赵德肃《王阳明德育心理思想研究》、朱汉民《论王阳明的德育思想》、罗炽《王阳明德育思想》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葛云中还在其负责的余姚(王阳明故乡)中学开展了“良知教育”的现实具体实践,效果显著。但我们不应停滞于此,毕竟王阳明德育思想是一个庞大的宝库,有些德育原则和方法值得我们继续深挖,如环境育人、知行合一、点化式德育实践等到底怎样与我们当前的德育工作有效结合。从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来看,仅有一篇论文研究王阳明环境育人思想,可以说,王阳明环境育人思想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一个盲点。基于此,笔者试图诠释王阳明环境育人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并分析其现实价值。

三、王阳明环境育人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34岁开始聚徒讲学,直到57岁病逝,王阳明从未离开过教坛。他以人性“良知”说为德育逻辑起点,把书院作为主阵地,积极传播他的思想,对人们进行教化。他坚持“良知”自在,不可泯灭,大力弘扬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反对教师向学生注入道德观念,而是提倡点化,引导学生,让他们自求自得,自我解化,自己“致良知”,达到德育的目标——明人伦(遵守封建的伦理纲常)。在实践中,他主张知行合一,循序渐进,号召学生进行道德的“事上磨练”,从环境中体悟育德。在长期的书院教育实践中,王阳明没有将德育仅局限在课堂的知识传授中,而是特别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熏陶渗透作用。他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感悟自然的美,陶冶性情,注重了自然物质环境育人的功能;他还积极引导学生走入社会,通过发《告渝》,制《乡约》,引导乡民和学生自我管理,营造健康和谐的邻里关系,注重了社会文化环境育人的功能。

(一)自然物质环境的德育功能

在王阳明看来,自然环境中也渗透着人际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与人内心的“良知”彼此照应。例如,在南冈时,面对自然界的南冈,王阳明就悟出“诚”这一人伦规范。他慨叹道:“夫天地之道,诚焉而已耳。圣人之学,诚焉而已耳,诚故不息,故久、故微、故悠远、故博厚。是故天惟诚也故常清;地惟诚也故常宁;日月惟诚也故常明。诚之无所为也,诚之不容己也,诚之不可掩也”[2]995。南冈的地形特征,南冈的动植物,四季气候状况等无不透着一个“诚”字,南冈的存在已异乎自然本在,而与王阳明心中的“良知”挂起了勾。

在德育实践中,王阳明就常常利用自然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在稽山书院讲学时,王阳明就经常将课堂设在室外美丽的大自然环境中,让学生从自然中陶冶性情,体会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内心本真“良知”。诸生环师而坐,知识传授与人格陶养相结合,使德育过程充满了生机和快乐。正德八年冬十月,王阳明在滁洲做地方官时,地僻官闲,他经常与门人游郎琊、酿泉等地,利用当地的自然风景对学生进行实时的渗透教育,众人坐围龙潭,歌声震山谷,诸生随时请教,王阳明因人答疑,一扫末俗词章支离之学的陋习,致使旧学之士闻风向慕而纷至沓来。

(二)社会文化环境的德育功能

除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德育外,王阳明还注重社会环境的德育功能。王阳明重视社会教化,运用社会环境实施德育主要表现在两点:发《告渝》,制《乡约》;宣讲礼仪。

1.发《告渝》,制《乡约》。在做好书院德育教育活动外,王阳明还特别重视社会教化,主张依靠强大的行政力量和借助民间团体的力量,制定各种《告谕》和《乡规民约》,对广大群众进行道德教化。如在他制定的《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中,王阳明就明确指出“防奸革弊”、“敦厚风俗”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十分必要,因此,“父老子弟,其体此意。自今各家务要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妇随,长惠幼顺,小心以奉官法,勤谨以办国课,恭俭以守家业,谦和以处乡里,心里平恕,毋得轻意忿争,事要含忍,毋得辄兴词讼,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2]155。王阳明迅速平定广西思恩、田州土官叛乱等事件以铁的事实证明,王阳明制订的《南赣乡约》和《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等,确实起到了“移风易俗”、改变“民风不善”、破“心中贼”的作用。

2.宣讲礼仪。王阳明还积极建议自己的学生“不必牵制文法”,“尽其抚辑教养之道”,走出书院,深入到广大的民众中去,宣讲礼仪。他说:“于各学诸生之中,选取有志习礼及年少质美者,相互讲解演习。自此诸生得于观感兴起,砥砺切磋,修之于其家,而被于里巷,达于乡村,则边徼之地,自此遂化为邹鲁之乡,亦不难矣”[2]270。

此外,还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地方上德高望重之人,约请他们多方巡访劝渝,化导民众,“仰各该县官,务于坊里乡都之内,推选年高有德,众所信服之人,或三四十人,或一二十人,厚其礼貌,特示优崇,使之分投巡访劝谕,深山穷谷必至,教其不能,督其不率,面命耳提,多方化导……如此,庶几教化兴行,风俗可美”[2]370。

王阳明是聪明的,他敏锐地意识到朱熹理学教条注入式德育所导致的表里不一。他高明地实施着渗透式教育,引导学生在环境中自己“悟”,而非教师强制“灌”。王阳明的德育确实震撼了学生的心,大批封建士人不远千里,向他求学,接受他的教育,“四方来者日众……环先生之室而居,如天妃、光相、能仁诸僧舍,每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2]782。据史料记载,王阳明的一些弟子在参加会试时,面对策士对王阳明的攻击和责难,竟敢冒失去功名,乃至掉头的风险,直发其师之旨而不讳。这表明,这些学生已经形成了刚正不阿,不委曲求全、曲意奉承的人格,雄辩地证明了王阳明道德教育的伟大价值[3]。培养出独立人格的学生,环境育人的运用功不可没,毕竟,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自己悟到了,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自己明白了,内心才会真正接受。

四、现实价值

现代德育思想认为,德育环境对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及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以自然介质为主要因素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彼此交互,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王阳明并不了解现代的德育理论,但是,无独有偶,他非常重视德育教育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留意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来感染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这与现代德育环境论中某些理念不谋而合,值得我们借鉴,给我们诸多启示[4]。

我们认为,和谐、健康的德育环境能在有形与无形之中对处于其中的人进行教育。环境对人的教育多是潜移默化式的渗透教育。良好的德育环境常常对处于其中的人产生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可以促进和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同时,良好的环境又是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量,它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习惯。对于当今越来越要求个性彰显的90后学生而言,环境育人具有潜隐性、无声感染性等特点,比课堂上那种教导式德育更使人容易接受。

基于此,我们应优化德育环境,充分实现环境育人,让学生在环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借鉴王阳明环境育人德育原则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要尽量避免向受教育者进行填鸭式的理论强灌,而讲求环境的熏陶、渗透,力主受教育者在环境中自主的发挥,使德育做到 “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具体地说,我们要给予德育环境更强的应用度,积极创造文明、民主的德育环境,把直接的、注入式的品德知识灌输为主的外显式德育转化为间接、综合、渗透为主的内隐式德育。

积极优化德育环境,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德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布局合理,高雅别致的物质环境使人心旷神怡,自觉不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二)完善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健全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有规范性、约束性、渗透性的特点。人们的思想行为受到法律和规章的检验,当思想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时,就会受到肯定与赞扬,从而给人以动力;当思想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时,就会受到抑制甚至制裁,从而给人以压力。

(三)优化社会宏观环境。努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诚信、公平的经济环境。积极稳妥地开展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针对文化环境,做到舆论逐步公开化,增强普通百姓的知情权,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造就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健康的社会心理。

(四)构建健康的微观环境。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初步形成主要是在儿童、少年期。而这一阶段,微观环境(家庭、学校、社区)显然对思想政治品德影响也最具体和深刻。微观环境通常起到奠基的作用,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先入为主的定势影响,形成了他们最初的、自然的思想政治品德,具有难以磨灭的铭刻性。构建健康的微观环境,家庭、学校、社区要形成三位一体的环境合力,毕竟,良好的儿童、少年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微观环境)将有利于社会宏观环境下个人成年期思想政治品德的成熟。

[1] 李国钧.中国书院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691.

[2] (明)王守仁.王阳明[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3] 赵华朋,魏战刚.王阳明道德教育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05(3):71-74.

[4] 王鹏飞,曾勇屏.王阳明环境育人与三维模式德育环境[J].求索,2009(12):150-151.

本文推荐专家:

韩丽丽,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教授,研究方向:德育和心理健康教学与研究。

赵华朋,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德育教学与研究。

Realistic Value of Wang Yangming’s Thoughts o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WEI ZHANGA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Chengde,06700,China)

Wang Yangming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moral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make his students unconsciously influenced in his moral education, Wang Yangming put his classes in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There is much realistic value in Wang Yangming’s thoughts o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which takes the same view with modern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Reference to Wang Yangming thoughts, we are supposed not only to create a good physi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to optimiz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 our modern education practices so as to enhance the perme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Wang Yangming;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Realistic Value

B248.2

A

1008-472X(2014)01-00120-04

2013-08-19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问题研究”:13051360

魏战刚(1978-),男,陕西户县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讲师,硕士。

■语言学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王阳明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