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
2014-03-04
杀虫剂即将过时转基因技术或成灭蚊利器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Andrea Crisanti教授和Nikolai Windbichler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将一种黏菌基因移植到非洲疟蚊身上。这种基因会产生一种名为核酸内切酶的生物酶,当它识别出一种特殊的序列时就会破坏DNA。
当蚊子或者人类的精子正常产生时,X染色体和Y染色体各占一半。而在新培育的蚊子种群中,攻击X染色体的核酸内切酶在精子形成的过程中被激活。这样就使雄性几乎不形成含X染色体的精子,它们的后代超过95%都是雄性。 (中国科技网)
我国科学家领衔“破译”绵羊基因组由我国科学家领衔的一个国际科研小组2014年6月宣布,历经5年时间,他们完成了对绵羊基因组的测序、组装及分析工作。这项成果使人们对反刍动物生物学有了崭新认识。更重要的是,我国是绵羊和山羊饲养及羊肉消费大国,新研究将促进选育出更优秀的肉羊新品种。据研究第一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姜雨副教授介绍,绵羊是反刍动物的一个典型代表动物,而瘤胃是反刍动物独有的消化器官,可以有效地将植物纤维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
(中国农科新闻网)
国家级草新品种育成“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品种顺利通过审定,准予在适应区域正式推广应用。这是山西农业大学自主培育的第一个国家级草新品种。“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坡、堤岸、路旁等地良好水土保持植物;具有抗旱、耐贫瘠等特点,在降雨300~700 mm地区的荒漠化土壤、初风化砾质地和贫瘠的固定沙丘上均可顺利生长;是退耕撂荒地的先锋植物,可作为生态恢复的优势植物。“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的培育成功,为我国华北地区和黄土高原草地改良及生态建设提供了优良的草种资源。 (《农业科技报》)
我国大豆生育期优势基因型被发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选择了180个具有代表性的大豆品种,同时在全国主要大豆生态区的六个试点对大豆的四个主要生育期基因进行了基因型鉴定,将我国大豆品种划分为8个基因型类型,并发现了其中的优势基因型,为进行深入研究大豆调控开花的基因网络及开展分子育种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