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

2014-03-04

关键词:贞节性爱留学生

黄 敏

(南京大学 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91)

近些年来,20世纪“留学生文学”、“性爱观念”颇受研究者关注。前者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呈现和反映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追求过程中几代人的心态和行为。而后者与贞节伦理关系密切,被视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积淀最深厚和隐秘的领域之一,它的衍变无疑会折射出大时代的变迁。因而,考察20世纪留学生文学中性爱观念的文学呈现当不失为有意义的事。根据20世纪三次留学热潮及随之形成的留学生文学创作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五四前后现代留学生文学阶段;六七十年代台湾留学生文学阶段;八九十年代大陆留学生文学阶段。第一阶段聚焦在反封建思想、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意识;在第二阶段中往往关注个人命运、欲望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在第三阶段留学生文学中,更多的是注重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个人主义。因此,性爱观念在五四时期表现出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六七十年代有中西文化冲突中的深刻自省、八九十年代则呈现重个体利益的趋利世俗。从对性自由的追求到性放纵的享乐,性爱观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具现代性实质。

一、第一阶段:反传统的激进与保守

五四时期“人”的发现与留学生文学中性爱浮出地表不无关系。随之形成的现代性爱观念成为“启蒙运动展开的原动力”。[1]92郁达夫的《沉沦》被视为现代留学生文学代表作品。作者在小说中把人的欲望赤裸呈现在读者面前,其率真大胆使服赝于旧道德的士大夫感到了“作假的困难”。人们称道其作品性心理剖白的大胆给了封建卫道者们一记耳光。作者“毫不掩饰地写青年的性觉醒、性意识、性苦闷,把人的性需要与生命力的解放,与社会变革联系起来,在广大青年中引起了热烈反响”。[2]23可以说,郁达夫作品中现代性爱意识所蕴含的个体主体性极鲜明,其追求性自由的叛逆性直指压抑人性的旧礼教制度。其所表现出的先锋叛逆的姿态不仅使其成为五四整个时代的精神代表,更成为引导中国走向现代性征途的旗帜。此外,作品对男性贞操观念的强调,对自然健康美好人性的向往,肯定了出于爱的性是美好的,被压抑、被扭曲的性是罪恶丑陋的等现代性爱意识。这些观念很快被新文学作家奉为圭臬。

郭沫若是本阶段留学生文学另一代表作家。他的《落叶》讲述了一对中日青年的爱情悲剧。中国留学生洪师武是一个旧式婚姻的牺牲者。但悲剧的产生不是因为洪的已婚身份,而是洪误以为自己身患梅毒拒绝了日本女看护菊子的爱。小说中“他并不因为他是结过婚的人不能再恋爱其他女子”这大胆有违伦理道德的话表达了作家想要宣扬的理念:反对封建包办婚姻、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小说的第二部分由菊子的41封信组成。字里行间跳动着菊子纯情、热烈、坚贞的心。作者深情礼赞菊子姑娘身上兼具各种传统美德:忠贞、柔顺,最主要的是菊子姑娘以男性为天的思想。最后一点让我们警觉,激进的作家身上何以难以祛除封建意识。回看《沉沦》,我们同样无法忽略郁达夫小说对正常欲望的恐惧心理实则充当了封建“性罪恶”观念的奴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力度。但不能否认郁达夫、郭沫若创作中性爱观念的前卫性。

相比之下,女性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趋于保守,更看重贞节和性道德完善。留法女作家苏雪林的小说《棘心》是此类作品代表。不同于郁达夫《沉沦》中男主人公的挑战性和激进姿态,也不同于郭沫若《落叶》中男女主人公不顾生死不忌道德的行为。苏雪林《棘心》中的女主人公,留法学生杜醒秋虽然颇具有现代思想意识,但在实际处理恋爱、婚姻问题时则显得较为保守、谨慎。她听命母亲与未曾谋面的叔健订婚,拒绝男同学的热情追求,告诫自己是已经订过婚的人了,没有谈情说爱的权利,严守精神和肉体上的贞操。当然,我们也没必要苛责苏雪林,实际上,其作品中对男女两性关系探讨和对男女平等意识的强调体现出作家的个体主体意识。

总之,这一时期的“性爱”观念往往与反传统、反封建、个性解放有关。但无论是反传统、反封建,还是追求个性解放,本阶段留学生作家大多还是遵循旧道德的贞节观念,把人的正常情欲视为下贱的秽行,便会表现出思想行为上的矛盾性。如倪婷婷所言:“‘五四’的郁达夫们在性爱观念上却无法逃脱男权世界的魔影。反传统的郁达夫们无法相信自己又一次依附了传统。”[3]49细究原因,中国现代的留学生肩负着反封建的历史重任,但他们的精神世界与中国传统文化又十分契合,从而形成五四时期留学生文学创作中激进与保守、新旧杂糅的景象。

二、第二阶段:身份认同与建构的艰难

“60年代台湾的‘留学热’,很大程度上缘起于一群感染了当时台湾压抑的社会氛围并力图逃避的‘自我’放逐者”[4]25:台湾无法给他们安身立命之感,父祖之地大陆已成缥缈回忆,身处的异国又难以立刻融入。大陆、台湾、异国的多重身份造成了留学生身份的悬空状态。如果说,在五四时期留学生文学中“性爱”描写是“人”的发现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突破口,在这一阶段则成为留学生的身份认同与建构的重要因素。美籍华人学者黄秀玲曾就这一阶段婚恋题材作品进行分析概括出一个公式:

忠于中国精神=保持个人操守=独身

背弃中国精神=出卖自己=结婚[5]26

与《沉沦》中性问题成了国家问题,情欲苦闷成了国家羸弱的共生物颇类同。

本阶段留学生文学不再将个人欲望得失与国家强弱对等,但通过爱情、婚姻类题材作品将关注焦点放在道德伦理层面及东、西方文化冲突上,展现台湾留学生的身份建构与认同。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的留学生文学中,贞节,不仅仅是针对两性关系中的道德准则而言,还寓意着身处西方文化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守与否。因之而产生的冲突,是台湾留学生文学呈现悲情的原因之一。

在於梨华的长篇小说《傅家的儿女们》中,留学美国的女主人公傅如曼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精神的交汇点。保守、封闭、重宗法伦理与激进、开放、重个性自我造成了她内心的矛盾冲突。如曼倾心热情的西方青年劳伦斯,这其中除了个性方面的吸引,劳伦斯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精神也是她所向往的。但自幼受到的东方文化浸染,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傅如曼难以摆脱的精神负荷。最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导致了两人的分手结局。劳伦斯可以很快从分手的痛苦中走出,如曼却不能。“和大多数东方女子一样,她的感情并不那么容易转移,使她在分居后自暴自弃的,是溶解于她体内每个细胞中的贞节观念及由此引发的逆反心理。”的确,不违父命的孝和感情专一的贞是最终酿成如曼悲剧的原因。

白先勇的作品《芝加哥之死》与郁达夫的《沉沦》在情节和悲剧结局上颇有几分相似。小说讲述了自台湾留美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吴汉魂的悲剧故事(从作者为主人公所起的名字也可以看出作者的那份故土情结)。吴汉魂为了在美国求学攻读博士学位,割舍了亲情,放弃了爱情。但所换来的不过是斑秃的脑袋和一张学位证书以及毕业即失业的处境。苦闷彷徨中又被外国女人诱惑失去童贞。对自己纵欲行为的羞愧让吴汉魂走向了不归路。这里,不难看出作家将贞操观念与爱国(爱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失去贞操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祖国(丧失中国传统文化)。

由此可见,台湾留学生在特殊的双重甚至多重身份和文化背景下,在“放逐”与“流浪”的漂泊无依中,对中国精神和传统文化坚守或背离与对西方文化认同接受之间挣扎。以男女间性爱关系的选择寓意东、西方文化间的选择,因之而产生内心矛盾与痛苦。以至于本阶段留学生文学弥漫彷徨与悲情。以至于有人说:“我看到的世界,就是这么灰色,没法强颜欢笑。也许这就是所谓‘留学生文学’的特色?”[6]47不过,通过留学生婚姻题材来反映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刻画出留学生处境的两难不妨说正是本阶段台湾留学生文学深刻和迷人的地方。

三、第三阶段:个人主义的趋利与世俗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陆留学生热潮情况比较复杂,一部分人是真正出国留学,另一部分人是在实利主义、拜金主义影响下的出国淘金者。但大多数人出国的目的颇为一致,留下来,进入西方社会,寻求出人头地的机会。因此,他们不愿也不再承担更多的民族负重,而是在尘俗中为我为物进取奋斗。爱情、婚姻、性皆会成为利益链上的砝码,用以赢取生存下去的权利。加之出国后受到西方性解放思想影响,作为性道德观念的贞操观被打破,极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性放纵。如此,本阶段留学生文学中“性爱”常被分离为“性”与“爱”。性无关爱,无关道德,有时是被寂寞所缚身体的相互慰安,有时是可以被交易的物。

小楂的《到美国去!到美国去!》讲述了风流倜傥的女强人伍珍曲折而悲惨的故事。聪明漂亮又要强的伍珍为了摆脱国内婚姻生活的不如意而设法出国留学,谁料到了美国处处碰壁。在打工受挫后她走马灯似的换男友希望从中找个美国丈夫以便获得居留权。为此她去做美容手术,但却不幸做了老奸巨猾的富商的情妇。与并不相爱的柴荣发生了性关系后她问对方的浪漫史,却被反问:“怎么回事,难道你爱上了我不成?”她的结婚梦、绿卡梦最终都只能是梦而已。严歌苓的《少女小渔》叙述了少女小渔与一位老年男人以假结婚的方式获得美国居留证的故事。在两人“同居”过程中,善良的小渔目睹了老人的孤独无依,总是为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性的安慰。当然,无论是伍珍,还是小渔,她们的行为都不能用传统的贞节观念和性道德观来评判。她们所持有的这种“贞节”观念往往不再单纯指向某种生理表征。如此,它便不再以传统的“性”关系为限了。其实,这也意味着贞节观念逐渐摆脱历史的沉疴,欲望被接纳并获得新的表现。不过,在欲望被接纳的同时也要面对道德沦陷的局面。

当然,留学生文学中也有表现性压抑的作品。比如小楂的《水床》,小说写女留学生“她”受杰生的邀请到公寓去享受水床的乐趣。孤独寂寞中两个人渴望彼此的温情和抚慰。但谁也没有勇气推开那扇没有插上销的门。还有严力的《我和我的“妓女”》,也涉及性的压抑和潜意识。“我”在街上偶遇一位漂亮的妓女,很想跟她交谈。后来去餐馆吃饭,跟坐在对面的“她”展开了感性加理性的对谈。最后才发现,原来只有“我”一人。一切不过是“我”的幻觉。但这种压抑不一定要和贞节观硬扯上关系,更多的是表现出留学生异国生存之艰难。留学生笔下的性压抑也好,性放纵也罢,莫不是生存压力之下精神寂寞所致。但这一精神寂寞无关国家民族,更多是一己之悲。

随着国内改革进程的加速,在市场经济带动的商业化巨浪冲击影响下,留学生文学的通俗化、世俗化、媚俗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出现了迎合国内商业价值取向、世俗化趣味的流行作品。如《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类讲述中国留学生如何在国外获取成功的“励志作品”,小说所宣扬的以物为价值取向的观点无疑瓦解了此前留学生文学中思想的现代性和先锋性。

简言之,在第三阶段留学生文学中,作家们坦然描写人物伸张自我情欲权利的自由,少作道德评判。在物欲、情欲的追求中,没有所谓好人坏人。大家都是普通人。是得与失、爱与恨、悲与欢一并承担的俗世男女。其人物身上所反映的性爱观念在逐渐摆脱历史沉疴同时,义无反顾地走向了个人主义的趋利世俗。

四、性爱观念衍变之比较分析

从表象上看,反映五四时代精神的“个性主义”、“性自由”,似乎在第三阶段被很好地落实到了实践层面,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貌似“一脉相承”,内涵实则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说“个性主义”,在五四时期传达出个性解放、个体独立,意志自由的诉求,现在则仅关乎个人奋斗的得失成败以及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已然失去了五四时期追求现代性的激情。郁达夫《沉沦》中的留学生因窥欲和逛妓院而陷入道德与情欲之间苦苦挣扎的情景,很难在1980年代以来的大陆留学生文学中再现。反之,在1990年代曾引起轰动的小说《北京人在纽约》中,王启明到纽约后去红灯区荒诞了一夜,除了感到亢奋和刺激外并没有丝毫良心的谴责或者道德上的愧疚。后来在他与阿春的婚外恋中,也是自在多过不安。同样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局,原因何在?有人说,“勇于向封建礼教宣战的郁达夫虽高扬个性解放旗帜,但同时儒家道德伦理文化在其深层文化意识心理结构中显出稳固性与内在规定性。而在曹桂林等世纪末海外学子身上,这种传统文化因子在经历批孔批儒的‘五四’与‘文革’之后,在世纪末人欲解放思潮的涌动中式微了。”[7]51

如果说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中性爱观念的表现差异跟传统文化心理是否对留学生潜在意识影响有关,那么1960年代台湾留学生文学与八九十年代大陆留学生文学中“贞节”观念表现的差异主要是因为留学生们在对西方文化的认同态度和程度方面不同。因而,才会出现“台湾留学生文学主要反映两种文化心理的失衡失调,而大陆留学生文学开始出现两种文化心理的融合与认同”[8]49的局面。白先勇《谪仙记》中的李彤的悲剧产生原因之一,便是文化心理冲突失衡所致。这位在出国留学时意气风发,自封为中国的女孩,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精神幻灭之后选择在威尼斯自沉。在周励的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女主人公爱情事业上的成功源自积极融合与认同西方文化。这种融合与认同是大陆学生自觉追求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因此,大陆留学生很快成为“完成了对中国文化的背离,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异国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8]49的新移民群体。

相比而言,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留学生更多的背负中国东方精神文化“遗传重担”,在西方异质文化的撞击下,陷入举步维艰、进退两难的精神困境。八九十年代的大陆留学生身上往往缺乏这种历史文化的精神负荷,到美国之后,他们更多追求个人价值利益的实现。因而大陆留学生多务实,不避利,世俗,当然也不失坦诚。如何在异国他乡生存下去,是本时期大陆留学生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如此,第三阶段留学生文学在迎合世俗中丧失了早期留学生文学那种先锋思想和地位,很难对社会思想文化产生积极的和正面的影响。1990年代引起轰动效应的留学生作品《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就是价值观趋俗性方面的代表。作者们津津乐道其主人公如何获取成功,作品以物质为价值旨归。其所宣扬的个人成功及成功神话已然成为新世纪的时代了。譬如去年票房大卖的《小时代》类作品不正是一次“毫无遮拦的物质裸奔”[9]19吗?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第三阶段留学生文学中依然有作者能够对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之间强烈反差保持警醒态度,在作品之中发出对生存质量的叩问:难道物质财富的享有要以牺牲精神为代价吗?小楂在《丛林下的冰河》通过理想与精神的象征体D的死亡,传达出新一代留学生因丧失精神给养的生命的悲哀。

结 语

如果说,性爱观念在第一阶段留学生文学中表现出的先锋性和第二阶段的反省意识多少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人格,那么,在第三阶段留学生文学中先锋精神与反省意识的匮乏,则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人格的衰落表现。难怪有人感慨,“五四以来的人文传统正在逐渐被销蚀着。”[10]13这是留学生文学的悲哀,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

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当现代性爱观念逐渐丧失其“现代性”品格,陈旧的贞节迷信越来越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进入21世纪,处女情结、三妻四妾等腐朽封建思想意识未见消失,反而随着商业社会程度加深、社会贫富差异加剧、道德水平的滑坡、价值观体系的坍塌,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传媒纷纷报道“中国第一烈女”、“富豪相亲选处女”等新闻、街头巷尾堂而皇之的“处女膜”修补术广告,又对封建贞节迷信沉滓泛起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每一次重大历史政治事件最终被归咎于伦理家庭闹剧,并将之简单作结为“都是女人惹的祸”。是时候深思这背后的社会问题了。这或许比我们仅仅考察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能够得到更多启发。

[1]张光芒,徐仲佳.性爱思潮与现代中国启蒙的崛起[J].天津社会科学,2005(4).

[2]陈建新.欲望的压抑与升华——论鲁迅的性文化意识及对其创作的潜在影响[M]//胡星亮主编.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8卷第1期).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倪婷婷.论五四文学中性意识的局限[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92(1).

[4]朱双一.文化冲突:从伦理到政经——旅美华人“留学生文学比较谈”[J]. 厦门大学学报(哲版),1994(2).

[5]黄秀玲.美华作家小说中的婚姻主题[M]//朱双一.文化冲突:从伦理到政经——旅美华人“留学生文学比较谈”[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2).

[6]钱虹.从“放逐”到“融入”——美国华人文学的一个主题探讨[J]. 华文文学,2007(4).

[7]程悦.在西方语境下言说——试论二十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价值观念衍变[J].鄂州大学学报,2001(1).

[8]方道文.从无根一代的烦恼到大陆学子的抗争——海峡两岸的留学生文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9]牛学智.近年来人文价值观忧思[J].扬子江评论,2013(6).

[10]徐仲佳.情与性:五四文学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J].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

猜你喜欢

贞节性爱留学生
贞节与权利——清代“强占良家妻女”条例研究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良奸有别
中年性爱莫“执着”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从曹赛英看徽州女性的贞节观
略施小计,享尽夫妻惬意性爱
性爱多美妙 不当有“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