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4-03-04祁永龙郭郁烈贾九平
祁永龙,郭郁烈,贾九平
(1.西北民族大学 学校办公室,甘肃 兰州730030;2.西北民族大学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甘肃 兰州730030)
民族高等院校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少数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以及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展示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的重要窗口。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民族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把教育质量摆在生命线的意识有待提高,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有待加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民族院校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一、民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1.办学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是指大学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条件,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学定位的实质是找准大学在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中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应位置,确立自身使命,找准自身坐标,以更好地发挥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截止目前,部分民族院校对自身的办学定位不是很科学,认为成了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或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科研层次较高,就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教学型大学,或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为研究型大学,从而鼓励教师注重科学研究。因此,有些教师不愿把太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上,这无疑会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影响。
2.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质量,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学生的质量,更没有科研的质量和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质量。民族高等院校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培养人才难,留住人才难,引进人才更难。尽管民族高等院校经过60多年的发展师资队伍总量稳步增加,教学梯队逐步形成,学缘结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但高水平师资队伍缺乏,国内知名学者和顶尖的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数量较少,已成为制约民族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
3.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近些年来,由于职称评定这个导向性十分重要而明确的问题上是重科研轻教学的,再加上教师的福利待遇、津贴标准等也与科研工作紧密相连。因此,有很多教师不愿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上,而忙于写论文,评职称,教师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参差不齐,对教学的精力投入不足,有的教授在一学年内仍然未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这无疑会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影响。在教学领域,高水平师资聚集到研究生层次的教学,而不担任或很少担任本科层次的教学在民族院校普遍存在。担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教学工作的师资学术水平或职称结构呈递减趋势,即学术水平或职称最高的教师,主要担任指导博士研究生的工作,学术水平或职称稍低一些的教师,主要担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学术水平或职称低一些的教师,主要担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这使得本科生教学很难得到高水准教师的工作保证。
4.实践育人环节比较薄弱。实践教学是民族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实践育人是民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最薄弱环节。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来看,民族院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实践教学重心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而是将其作为加深对有关理论课程理解和掌握的工具;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相对滞后,专业教学资料建设薄弱,教师主动参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过程的意识薄弱,实践教学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改革亟待加强。
5.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就学习本身而言,学生是内因,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成就动机、学习能力与方法等因素直接关系到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程度,“生源”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民族高等院校生源不同于普通高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生源宽口径入学。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是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国家制定了民族高等院校招生倾斜政策,包括降分录取、单独划线、单独录取和举办民族预科班等,这使得民族院校录取的民族地区的考生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考生录取分数差别较大,有的高达近300分,这些学生在一个班级学习,教学中不时存在民族地区的学生“吃不消”,东南沿海地区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学生的民族构成差异较大。民族院校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不低于60%),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之间、不同地区同一民族学生之间、同一地区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在思想观念、学习能力、认知角度和学习态度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这给教师教学增加了难度,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6.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教学管理队伍素质提升的空间较大。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发挥,决定着能否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首先,民族高等院校就目前管理干部队伍的现状而言,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和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整体管理水平和教学管理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其次,在民族院校,“官本位”的现象比较严重,优秀学术骨干由教学人员转为行政干部的现象较为普遍,使之由原来的专职教师变为专职行政人员,教学则成了兼职工作,由于行政工作事务繁杂,使这些行政干部连兼职教学工作也很难兼顾,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二、提高民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对策
1.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准确定位是高等学校适应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发展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是高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积累竞争优势,彰显办学特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高等学校的顶层设计,办学定位关系到“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根本问题,是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核心,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民族院校一定要坚持把“面向少数民族和面向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服务方向,把“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作为办学宗旨,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积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从办学层次来看,截止目前,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民族院校已成为博士授权单位,但从民族院校的历史条件、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来看,除极个别院校定位为研究教学型大学外,绝大多数民族院校还应是以本科层次为主的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主要任务是承担“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这种定位,有利于民族院校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民族高等院校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高水平教师队伍和培养大师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要把人才培育和引进有机结合起来。“育”的重点是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要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重视教学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知识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的关键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国内知名学者、顶尖的学术带头人,有条件的学校要面向国外招聘一流教师,并引导和鼓励他们静心教学、潜心育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同时要以“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工作思路,不断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二是,要积极引进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生产技术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和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三是,要为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确立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分配中的优先地位、在教职工中的中心地位,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机制留人、感情留人,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大投入,重点支持、造就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
3.坚持教学为要,鼓励教师潜心教学。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和基础。这就要求民族院校要坚持教学为主,特别是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抓实抓好。一是,要完善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设立“教学名师奖”,大力表彰在教育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学术素养、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二是,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师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教学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也向教学一线倾斜,真正做到政策措施激励教学,工作评价突出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鼓励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三是,要制定具体办法,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同时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副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让优秀教师为本科低年级学生上课,并形成长效机制,激励和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坚决避免本科教学被弱化。
4.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不参与社会实践,就不会有创新精神。民族院校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加强实践育人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一是,要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各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推动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开发新技术、新技能和探索新方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构建开放、创新的实验教学平台,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创建基于网络平台、全开放的民族院校实验教学网站;二是,要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根据学生规模和实习特点建设新的实习基地,强化师范类、法律等职业教育特点鲜明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确保实习基地能满足学生实习需要。既要重视实习基地的实践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教学、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实践、教学、科研三结合的实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多层次多途径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基础研究及项目开发,构建起完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在拓展和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项目和水平的同时,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加大对实践创业创新活动的支持;三是,要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稳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学校要与地方企业联合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承担学生到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任务;在教学上积极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训练,鼓励和引导学生“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5.改善生源质量,建立弹性学制,严把学生“出口关”。优秀生源是民族高等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生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民族院校生源对象多民族、多层次的特殊性,给提高教育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民族院校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善生源质量。一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优秀生源,专门设立新生奖学金,用于奖励达到本省重点分数线的高分考生,以吸引优秀生源报考民族院校;二是,要加大就业力度,提高就业率,以就业促招生,同时加大对外交流与对口支援力度,选派部分学生到对口合作的国外大学和对口支援的高校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吸引优质生源;三是,要建立弹性学制,对基础较弱、学习较差的学生,学校不能降低课程学习的标准,不能降低毕业水平,而应该建立弹性学制,使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较长的时间内达到毕业标准。民族院校只有把好“出口关”,避免学生“宽进宽出”的现象,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的民族干部和专门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6.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民族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管理是生产力,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民族院校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办成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就必须重视管理工作。民族院校的管理同普通高校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是民族院校的中心任务,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是其主要培养对象,这就决定了民族院校的管理工作不同于普通高校;二是,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必须坚持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多元一体,和谐共处。这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探索体现民族院校特色的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模式。
民族高等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干部队伍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管理干部是学校与教师、学生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管理干部的管理思想、管理水平、管理效能如何,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影响着高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仅取决于教学科研水平的高低,还跟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干部队伍素质和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关系。管理干部必须政治上识大体、把方向;业务上懂管理、讲科学。因此,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1]十八大报告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杨胜才.试论民族院校的办学办学定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5).
[4]陕立勤.对民族院校理财教育模式的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5).
[5]胡牧君.扩招和民族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