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海拔极限摄影 用视角讲述故事

2014-03-04陈钧钧

大众摄影 2014年2期
关键词:摄影者攀登者拍摄者

高山极限运动因为其攀登过程充满不可预知的危险和悬念,本身就极具故事的张力,也正是这种不可预知性,让人的思想在瞬间死亡和活着的交叉点上作为有限存在,却可以一直游离在永恒的无限中,去探索生命和自然的关系。我一直以为,那种存在感就是攀登活动本身,攀登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发现。发现不是为了满足某种感官上的猎艳或心理上的好奇,而是为了读懂这个世界和自己的内心后的改变。我喜欢攀登,是因为找到了与自然可以无限贴近的切入口,在那里,我可以聆听,学会敬畏并改变了人生。我喜欢摄影,它是我敬畏和融入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为我带来不断惊喜。那么在雪山上,如何用镜头去表现那种敬畏、融入,以及人性的故事,则是我这些年雪山摄影生涯中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其本身已成为我攀登的一部分。

雪山上的故事很多,选择一个能唤起普遍人类情感或让人思考的主题对于照片的成功最为重要。那么,雪山上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呢?一般来说,不外乎是雪山本身的壮观、瑰丽和能让人看了肾上腺素急升的那些危险攀登场面,但仅仅只是表现这些表象的照片即使好看,也许只是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却不见得是一件可以让人深思的作品,因而也就失去了我前面所说“发现”的真正意义。

“发现”共有两个层面:一是攀登中感观上的发现,二是内心的反省和返照。感观上的发现并不难,雪山上触目都是难得见到的景物、景观,只要有体力能不断举起相机就行,尤其是早晚更能出些风光大片。内心的反省和返照则是更深一个层次的发现,它指的是攀登者通过攀登活动本身而触发的一些思想或情绪,利用照片这种形式物化渲染,这是对客观表象的记录,也是对自己和观者境界的一次提升,有时还涉及到哲学范畴。

人与生俱来的是内心深处对未知领域的一种探索和渴望,并伴随一种英雄情结,那些鲜有普通人涉足的高海拔雪山,完全能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需要,这也是许多人向往攀登的初始冲动。这种攀登往往会产生许多勇敢、无畏,甚至悲壮的故事,又因为在雪山壮观、瑰丽的另一面,还常常潜伏着无处不在的危机,比如高寒、高空风、陡壁、缺氧、雪崩、冰裂缝等,每一个都足以让攀登者致命。这种雪山的凛然、庄严,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提醒,告诫人们在雪山的面前人类的渺小和生命的卑微,攀登时只有小心,只能敬畏和亲近,而不是征服。那么,这无疑是为雪山攀登摄影作品找到了许多非常好的切入主题和矛盾冲突的主线。

接着要为这个主题找到一个展开矛盾冲突的场景元素,才能让照片更生动和更具可看性,就像戏剧或电影里那些因为矛盾冲突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一样。在雪山上,我常用对比的手法去展现那些矛盾的冲突和发展:大雪壁与攀登者渺小身形;人类疲惫的脚步与坚定身影;险恶的冰裂缝与美丽的光影;猛烈的暴风雪与攀登者顽强的抗争等。我最喜欢利用的则是雪山的大场景与人类小画面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容易表现出大自然的强大、庄严和人类卑微却勇于探索的这种戏剧矛盾冲突明显的效果。

有了许多很好的主题,又为故事找到相互矛盾冲突的线索元素,最后就是如何运用摄影语言让被表现的客体附加上作者的主观情绪,用来唤起观者内心的共鸣和视觉上的冲击,这就要看拍摄者运用视角的能力了。

摄影视角是摄影的王道,没有了它,也就没有了摄影的一切。摄影者的思想和故事最终都要依靠视角去表达和体现。我对视角的理解是:它不仅仅只是相机端的问题,即使熟练地掌握了透视构图、曝光和运用光线等摄影技巧,也并不意味着拍摄者就具有了良好的把握视角的能力。其实,视角是摄影者思想深度、美学修养、摄影技巧和经验,以及现场感等综合能力的体现。视角里的被拍摄体也绝不是简单的客观呈现,必然带有摄影者的主观情绪。这种主观情绪不仅仅只是拍摄者个人的发泄,而是为了唤起众多观看者内心的体验,因此,带有一定的概括性。

视角是摄影者讲述故事的利器,它不是起点,也非终点,它是摄影者一生用来追求表达的过程。好的视角表达可以将杂乱变得有序,混沌变得清晰,复杂变得简单,具象变成抽象,甚至将图像的力量直接注入内心,让人愉悦、开心、愤怒、仇恨、痛苦、悲悯等。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但好的视角表达必定是由拍摄者思想的洞察、判断和概括力,以及拍摄经验和镜头的现场感决定的。它也决定了摄影者的最终成就。

我的雪山摄影视角始终关注着在路上发生的一切,始终追随登山者的脚步,喜欢在那种疲惫的脚步中去表现人性的故事;我常惊诧于雪山巍峨起伏的线条,那种线条柔软却又庄严,似乎可以引领我去进入一个简单而纯净的世界;我敬畏雪山上一切的存在,美好的能让我感受美好,险恶的,更能让我感受到生命里的一种凛然和敬畏;我有时甚至痴迷于山体的纹路、色彩、光线以及冰川、冰层肌理上的细微变化,从中,我竭力想读懂并感受些什么。

在高海拔雪山上,在极限环境中摄影本身就存在诸多困难,尤其是受到重量的限制,大部分时间里不能轻易更换镜头,通常只能用广角进行拍摄。我们知道,拍风光片一般不用大广角的原因是因为怕摄入的元素太多而分散了要表现的主体,但在雪山上则不用担心,除了雪、人走出来的路和远处的云,其他都没有。相反,这样的大场景如果选取恰当,再运用对比手法,更容易突出矛盾冲突的主体,表达出人与山关系的这个主题。有时,一张照片就能完整地讲清一个故事。

但如果体力允许,有意识运用组照的方式去拍摄,这样故事的情节会显得完整,给人留下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也可以反过来,用广角进行中近景拍摄,追寻视角里攀登者的特写或细节,而这样的拍摄通常因为更接近普通者的生活,因而也更容易唤起人们普遍的感情。

在高海拔极限环境中攀登并要拍出具有表现力的作品确实很难,不光要靠拍摄者的实力,还要看“运气”。说实话,在山上更多的时候我拍摄只是为了记录,而不是为了创作。但如果一个人热爱雪山,对拍摄本身具有足够的热情,并对某一个主题一直保持关注和思考,即使随手一拍,都有可能拍出极具个人风格的照片来。

一个主题,一条矛盾冲突的线索,用带有主观情绪的视角表现,就有可能会拍出一张能打动人心故事的照片,雪山摄影的魅力正源于此。

陈钧钧

网名:青衣佐刀

教育工作者,国家健将级登山运动员。2007年至今先后登顶慕士塔格峰、卓奥友峰、珠穆朗玛峰等多座世界著名高峰,拍摄照片数万张。雪山摄影作品多次被各类期刊登载。出版雪山摄影纪实图书《永无高处》。作品《极限》入选2013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猜你喜欢

摄影者攀登者拍摄者
致敬创新的攀登者
街头被偷拍传上网,未告知就是侵权
北凌绝顶:《攀登者》背后的故事
攀登者
雪山上的攀登者
燕山大学
无巧不成图
触摸的岁月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