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北极,像科学家一样科考

2014-03-03贾洪涛

知识就是力量 2014年2期
关键词:北极熊科考北极

贾洪涛

首先接待我们的是负责北极科考活动的相红英老师,相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为“北师大二附中”)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北极结下的不解之缘。

“2010年的时候周琳老师(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秘书长)告诉我们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和中国科协共同组织了一个北极科考的活动。”相老师谈到了这个活动的开始。“我们和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曾一起组织过很多活动,收效都很好。周琳老师就向我们推荐了这次活动。”相老师告诉我们,那年夏天有两名学生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回来之后在学校做了一次大型的展览和讲座。他们带来的“北极风暴”迅速席卷整个二附中,“北极”成为九月份最热的话题。从这开始,二附中就开始了与北极的不解之缘。

在谈及北极科考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时,相老师告诉我们,他们会要求学生组成两人至四人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课题,“动物也行,植物也行,人文也行”,相老师介绍道。“如果他们还想进行更深的研究,我们就会请一些中科院的专家帮学生做准备”。除此以外,学校还有一个要求,就是用摄影、视频等多种方式“多角度记录生命中的这一程。”几年来的北极科考,学生们形成了几十万字的科考札记,近十万字的考察报告,数万张记录北极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的照片……这些资源也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中分享。

学生的北极科考活动是二附中的课程的一部分。“二附中的课程体系是‘6+1+1’,前面‘6’是指国家课程,后面第一个‘1’是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第二个‘1’是综合实践类校本选修课程。北极科考属于后面这个‘1’,是学生自选课程。”为了让学生走出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学校还组织如酒泉科技之旅、晋文化探寻之旅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极科考活动最大的价值之一,是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去感受生命的真谛。2011年北极科考中,一位学生在整理照片的时候说:“我们承载不了北极给我们的这么多的财富,等我大一点,我一定再回来看看这片土地。”

“人文”和“自主”是二附中的学校文化。而这两个词也在学生北极科考的收获中。从北极回来后,很多学生在自主安排学习和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方面都有了提高,尝试进行自主规划,自主管理。学生们每年都会关注一块像中国地图的冰面,然后拍照拿回来对比,他们发现那块冰面的面积越来越小。学生们还发现,北极熊的食物也一年一年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些事例都让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切身的体会,“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北极科考等活动对学生们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相老师说:“过去人们认为学业就是学习知识,其实知识是能力培养的载体,而学校真正传递给学生的,是终生学习的能力。而北极科考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能力。”

记者:为什么对北极这么感兴趣?

张秦兰蕙:我听说北极每年的游客只能有3000人,觉得这是一个挺难得的机会。当然最主要的就是开眼界,也为了我的微生物研究拿一点样品回来。

李默:因为北极很神秘,而且对于一般人来说去那里的机会很难得,而且还能和这么多科学家在一起,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王景虹:其实我一开始知道北极这个活动的时候对北极还没什么了解,不过就是因为神秘和不了解才决定去那里的。

刘彦含:我就是想近距离接触以前在电视和纪录片上才能看到的北极,而且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和相机目睹北极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刘廷锴: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出去看看世界的人,去南极和北极考察对我们来说机会太难得了,能有这么一个机会我也挺兴奋的。

记者:去北极科考前,准备了哪些课题要去研究?

张秦兰蕙:我是去研究北极微生物的抗菌活性的。因为我觉得研究动物需要的时间长,我对植物这方面的兴趣没有微生物来得大。再加上我们是项目班,正好也做过类似的课题,所以我选择了研究微生物。

李默:我研究的是关于动物的课题。我在北极关注的是北极熊、北极狐等动物的生活习性。这包括观察它们运动的习惯、捕食的习惯、生活的习惯,比方说它一天的生活是不是很规律等等。我也向科学家询问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还有一个小课题,就是测当地的北极重力加速度。

王景虹:我和刘彦含是同一个课题组的,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当地的植物分布。我们去的虽然是个很小的岛屿,但是岛的南北两端植物的分布相差非常的大。我们在科考期间就是通过拍照来记录岛上植物分布的情况。我们还在那里买了些书籍,上面也有一些关于植物的记录。

段天瑞:我和刘廷锴的课题是北极土壤用于保水材料的采样和测试。我们通过测试发现北极的土壤的吸水性能不是特别好,它的粒径比较大。

刘廷锴:我和段天瑞的另一个小课题就是在北极圈测重力加速度,我们是晚上在朗伊尔城测的。因为有风,所以效果不是特别好。不过测出来的重力加速度符合我们的预期,即北极的重力加速度比北京低。

记者:这次去北极,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张秦兰蕙:有一次碰上海象,离得特别近,好像就三五米远了。虽然去之前教授都在告诉我们要与动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但那只海象明显就是往我们那里凑。回到北京后我和同学开玩笑,说我再也不会去海洋馆了,因为我看到过比那更厉害的东西。

李默:有一次科学家带队徒步远足,我们当时分两队,另一队在很远的地方看到了一只北极熊,然后他们那一队就绕了过去,但是我们没有看到。结果当我们翻过一个土包之后,发现和那只北极熊不足百米了。说实话当时我都有点害怕了,幸亏那只北极熊对我们没兴趣。

段天瑞:那趟其实我也在前头,我们翻上山头往下一看,不到百米处就一只北极熊。当时还有在动物园拍照的那种想法,不过专家赶紧把我们往后拉,喊着“不许照!不许照!”我还看到了崖壁上的北极熊在吃草,特别揪心的感觉。看它饿得特别瘦也动弹不得,它就躺在一个特别小的平台上,也不知道它是怎么被困在那里的。就看到它在那里为了生存吃草。这个场面也挺让我难忘的。

刘彦含: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北极熊的时候,就是有人说发现一个小岛上有北极熊,然后我们全船的人都下去围着岛转了好几圈,结果就只能看到那只北极熊的上半身。当时和我同橡皮艇的科学家每靠近一个岩石的时候,就会对那个岩石进行成分分析,然后就能说出岩石的成分,当时我觉得他们特别厉害。

刘廷锴:我最深刻的有两件事情,一件事是一天晚上凌晨一点多的时候和甲板上的另一个人看到了一只别人没看到的北极熊。另一件事就是一次和一个科学家就单反相机的使用经验聊天聊到凌晨两点。

张秦兰蕙:我们都有过一次很特别的遇险经历,就是我们的领队带着我们走了一条新路,结果一不小心走进了沼泽,等发现的时候很多同学陷了下去。脱险的时候那个泥都没了整个靴子,也就是到膝盖了。

王景虹:那一次遇险我们也在,当时我们所有人都合在一起形成大组,目的是方便我们交流,结果却出现了意外。好在那个领队比较有经验,最后我们都顺利的脱险了。

记者:从北极回来以后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张秦兰蕙:因为是自己一个人在国外,脱离了自己在家里面那种温室的感觉,需要自己去独立做一些事情,这一点很锻炼人;而且在和外国人的交流当中,能体会到和我们思想不一样的地方,这种学习方式挺特别的。

李默:最大的变化就是自信心强了。在去北极之前,我对我的英语口语特别没信心,不太敢去跟外国人交流。但是随着慢慢地跟他们去接触,去交流,发现自己可以和他们交流。这次北极旅行后对我最大的变化就是给我更自信了。

王景虹:我收获更多的是通过这次北极之行我明白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我看到那些科学家们,年纪大了还来这里研究,很让人钦佩。我一定要趁着现在还有能力和时间的时候,要多学习,多看一些书。

刘彦含:这十天北极之行给我的收获太多了,比我在家里学习一年的收获还大。我想今后要多出去走一走,多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接纳的东西多了,思考的东西也多了。

刘廷锴:北极的景色和生物多样性对我的震撼特别大。

段天瑞:在北极给我的感觉是还原生活的本质……可能平时的生活我们太注重眼前了,节奏特别快,到北极生活节奏一下子放慢了,有时间去品味和感受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我的整个身心都得到了释放。

关于这次北极之行的采访结束了。看着眼前这六位十几岁的孩子,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北师大二附中这次北极之行的意义。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北极熊科考北极
进军“世界第三极”的科考
“科学”号科考船完成今年首个科考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科考延期为哪般
北极有个“放屁湖”
北极兔乖乖,唱起歌来
北极
绝望的北极熊
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
北极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