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职业化”课程标准建设研究与实践

2014-03-03沈文军

教育界·下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职业化课程标准实践

沈文军

【摘 要】以“职业化”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建构了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职业化”的高职教育课程标准是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高职 职业化 课程标准 实践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

高职课程标准是一种课程文件,其确定了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及态度” 和“学习结果”的清晰描述,是高职教育质量应达到的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高职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学习结果考核的依据。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我们在编制和制定课程标准的时候,总是会自然和不自然想到或对照教学大纲,有些课程标准就是相当于教学大纲的变化形式,但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从教学大纲来看,教学大纲主要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着眼于教师的教,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教学大纲主要考验和考核的是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它对学生学习的怎么样,教学效果如何关注的不是很重要,主要精力放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课程标准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基础上,既要告诉教师怎样教,还要告诉学生怎样学,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可持续发展,是职业教育教与学的一种有机结合与统一。

其次,课程标准在执行的过程中隐含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我们有些老师在上课时唯教材论,教材是什么就讲什么,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

二、制定“职业化”课程标准应遵循的原则

总的指导思想:根据高职各专业的特性,按职业工作项目和岗位工作流程,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进行能力结构的分解和教学设计,把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实践为核心,合理设置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及教学内容。

(一)规范性

高职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课程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因此,课程标准从内容确定、文字表述到文本格式都必须规范,充分体现其指导性和权威性。

(二)系统性

课程本身是一个由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多种要素有机组成的完整系统,并与其存在的外部环境相适应。课程标准作为指导课程建设的依据,必须对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教材编写与资料开发利用、教学和评价等作出完整的规定或说明,并遵循由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性质、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依据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针对学习情境实施教学和评价等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逻辑关系,将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理念贯穿始终,充分体现其系统性。

(三)明确性

课程标准对教师和学生在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等方面规定了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对课程的性质、内涵、范围和程度等清晰地加以界定,通过分类、分层等方法和手段,逐类、逐层地具体加以陈述和说明。

(四)职业性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都有具体的行业、专业或工种的职业方向要求。这就要求高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内容等课程要素都符合生产一线的实际技能和能力培养要求,同时,还要能及时反映生产第一线的变化,充分体现其职业性。

(五)可衡量性

制定高职课程标准的目的之一,即让教师能够整体地、一致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四个问题,因而高职课程标准应便于对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考核,应尽量选用可观察、可检测的语言来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此同时,课程标准不能过于宽泛,否则将无法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

(六)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新的课程标准应能切实地深入教学实际,对实际操作环节提出相关规定,有机融合职业标准,重点针对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要点、教学实施条件、教学实施方法提出要求,从而有效地体现工学结合特色。

三、“职业化”课程标准的编制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定位(性质、任务、课程衔接)、目标、设计理念与思路、内容框架、课时安排、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

(一)课程定位

用简练的语言对该课程的性质、任务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内容进行总体描述。课程定位是课标建设中一个关键问题。只有定位准确,才能作出好的课标,课程定位越简单越好。

(二)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指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养成哪些素质,特别应突出能力目标。学习目标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价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即的。学习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

(三)课程设计

紧扣课程定位,就课程设计思路进行说明,为实施做指南。主要应体现以下精神: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2.体现以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设计

指对某一个具体学习情境的实施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按学习领域(或任务或工作项目等)顺序描述课程内容及具体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培养的能力与素质。

(五)课程考核

给出本课程的知识、能力与技能的考核标准及评价办法。

1.考核方式。指本课程平时考核及期末考核各占比重、各情境内容所占比重、考试形式、试题类型等。

2.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应与本专业学生上岗条件相结合,与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六)学习资源

说明本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包括主教材、主要参考书及参考资料以及网络教学资源。

四、课程标准制定的保障机制

(一)学院成立课标建设领导委员会,并下发课标建设规划,下发课标的模版,同时印制课标建设工作中的问题解答。

(二)系内成立课标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确定具体课程标准制订与实施步骤及时间进程;组织、审核课程标准建设团队;明确程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总目标;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督促各课程制订小组完成课程标准的制订并负责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的交叉审核,课程标准的系内审查等工作。

(三)建立激励机制,在年度考核办法专业建设条目中,规定完成课标并通过学院验收。

五、在课程标准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的认知及教育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课程标准的建立是很重要,但有效实施更重要;建立课程标准是很难,但有效实施更难。习惯于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和教学组织的教师特别是老教师要适应课程标准,是一个艰难、漫长的历程。因此,不能急于求成,应在政策导向下缓慢推进;同时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深刻领悟课程标准;学院管理者应重视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二)项目、任务的选取是难点

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因采用了“项目驱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因此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整个教学的关键,项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紧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联系实际应用,制定可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教学项目既要涵盖基本的教学知识点,能服务于教学,体现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职业化课程标准实践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