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只想遵守“常识”

2014-03-03李镇西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23期
关键词:朴素良知常识

李镇西

经常有人问我:“请问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是怎样一所学校?你们学校的文化理念是什么?”

我总是做如下回答——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是一所不刻意追求特色也不着力打造品牌的学校。

不是不要特色,而是不“刻意追求”特色;不是不要品牌,而是不“着力打造”品牌。我认为,特色也好,品牌也好,都是学校发展的水到渠成,教育实践的瓜熟蒂落。自然而然,自由自在。任何急功近利的“刻意”与“着力”,都可能导致“假特色”和“伪品牌”。我还认为,一所学校有特色、有品牌固然很好,但如果暂时没有特色、没有品牌也不要紧。我不相信一个学校没有特色就办不下去,没有品牌就不能发展。没有的事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对所谓“特色立校”之类的“理念”不以为然——没有“特色”,这“校”真的就“立”不起来吗?

在这个浮躁而喧嚣的时代,我们只想遵守常识,遵循朴素,坚守良知。以此践行我们的校训:“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教育,从来就没有“捷径”,更没有“亩产万斤”的神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就是“常识”。教育,就是每天都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备课,认认真真地带班,认认真真地和孩子谈心……这就是“朴素”。

教育,不是为了落实这个“思想”、那个“理论”,而是为了我们每天面对的孩子,为了给他们的未来留下幸福而美好的人生和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这就是“良知”。努力让每一个人——学生和教师——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让他们都能实现自己能够实现的最好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校园,没有校长的介绍和图片,没有领导的题词,没有校长陪领导视察的照片,没有诸如“再创新高”的捷报,没有什么“国家级课题”或“实验基地”的牌子……有的只是展示普通孩子校园笑容和普通老师讲台身影的图片或文字。

最近和一位媒体记者聊天,她说她经常到一些学校去,总有校长请她帮着“梳理”“提炼”学校的“特色”或“理念”,还要求“一定要别人没说过的”,“表述一定要对称整齐,让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又朗朗上口”。

我一下就想到许多关于“特色”“理念”的四言八句,类似于“一个什么什么”“两个什么什么”的“打油诗”。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别人没说过的”?这样的“创新”和孩子们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还有记者告诉我,有的公办学校校长非常有“市场意识”,随便什么小事,都可以很敏锐地“做大做强”,特别注重“彰显特色”“打造品牌”“提升形象”“扩大影响”。学校当然要办好,但这不是“对外”的为了什么“品牌”,而是“对内”的为了我们每天面对的孩子!只要孩子在学校能够享受每一个老师的爱,只要孩子能够喜欢每一堂课,并且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学校暂时没有“特色”、没有“品牌”,又有什么关系?

急什么呢?

人们常说“教育是农业”。农业者,春风化雨顺其自然也。农民对土地,唯有朴素实干,最来不得半点浮躁,因为如果浮躁,他的土地会收成大减,来年是要饿肚子的。

朴素比“特色”更美丽,良心比“品牌”更珍贵。孩子的心灵和他们的未来,才是我们最应该真正关注的!这是我们的教育良知所在。几年前,我为我校老师们写了两句话:“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这就是我们的追求。

猜你喜欢

朴素良知常识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隔离朴素
靠不住的常识
朴素的安慰(组诗)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良知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