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作状语长期延续的修辞动因
2014-03-03夏凤梅
夏凤梅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名词作状语长期延续的修辞动因
夏凤梅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汉语名词作状语从上古稳定地延续至今,作状语名词出现频率变化不大,所表功能意义则基本相同。名词作状语所带来的快捷、形象、丰富和简练的修辞效果是导致其长期延续的一类重要动因。
名词 状语 修辞
一、名词作状语的长期延续
古今汉语中部分名词具有单独充作状语的用法学界已有一定程度的关注[1]。为使对这种用法的了解更进一步落到实处,我们分文言、古白话和现代汉语三个系统对名词各次类中诸代表性词语用作状语的出现次数、频率和所表功能意义作了具体调查和分析[2]。结果显示:
其一,名词作状语从上古稳定地延续至今,作状语名词的次类基本未变,出现频率亦变化不大。文言中所调查的各类代表性词语28个。调查语料7部:《左传》《史记》《论衡》《南齐书》《北齐书》《新五代史》《聊斋志异》。代表性词语作状语的出现次数和频率进一步分阶段列表如下:
上古中古近古词位次数频率次数频率次数频率晨38 84.5% 12 50.0% 11 61.1%春45 49.4% 5 15.1% 0 0南211 51.2% 148 63.0% 64 68.8%前15 10.1% 11 13.9% 9 14.5%侧1 6.3% 1 8.3% 0 0道39 10.9% 14 15.7% 6 6.7%野14 9.9% 5 12.2% 5 15.2%
续表
古白话所调查的各类代表性词语21个。调查语料是以下6部文献的部分章节:《金瓶梅词话》《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老残游记》。代表性词语作状语的出现次数和频率进一步就主要阶段列表如下:
明代清代明代清代词位次数频率次数频率词位次数频率次数频率今日170 86.3% 155 87.6%刚才10 100% 15 83.3%素日0 0 20 100%上面12 75% 32 61.5%外面4 28.6% 22 50%南8 80% 5 19.2%家中25 35.2% 4 18.5%路上17 60.7% 8 53.3%地下5 16.2% 11 26.9%左手6 50% 7 63.6%目4 9.3% 1 2.4%蜂2 66.7% 3 75%狼2 12.5% 0 0胳膊1 100% 0 0冰1 25% 5 9.4%车3 9% 1 1.6%大棍1 50% 0 0书信1 12.5% 0 0雾1 8.3% 0 0义2 4.2% 1 5.6%次第0 0 2 66.7%
现代汉语所调查的各类代表性词语26个。调查语料是1992年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和《新青年》《安徽俗话报》《东方杂志》《民报》《民俗》《新小说》等部分近现代报纸杂志。代表性词语作状语的出现次数和频率进一步分阶段列表如下[3]:
现代当代现代当代词位次数频率次数频率词位次数频率次数频率初春8 32% 188 38.1%中盘369 64.4%周日158 36.9%村头18 3.9%前边9 14.3% 153 10%周遭10 3.2%左手4 2.1% 28 1.2%笑脸27 17.3% 175 14%屁股1 0.3% 5 0.21%案板2 1.5%暗箭8 19% 11 13.6%粉笔1 3.6% 11 3%金榜6 46.1% 101 50.8%专车1 3.2% 32 6.3%
续表
其二,名词单独用作状语所表功能意义古今基本相同,主要为时方、情状和凭借三类。其中,时间和方所意义一直是主要的功能意义,主要由时方名词表示,部分人事名词也表示方所意义。以下是古汉语“道”和现代汉语“左手”作状语表示方所意义的用例:
(1)金翁叔,休屠王之太子也,与父俱来降汉,父道死,与母俱来,拜为骑者尉。(《论衡·乱龙篇》)
(2)出了国货店,一路上随走随在铺户的玻璃窗上照:左手金顶手杖,右手大吕宋烟,中间素净而有宝色的马褂,抖哇!(老舍《赵子曰》)
情状和凭借类功能意义由人事名词表示,尽管它属于略微次要的功能意义,且古今出现频率略有下滑,但它们却是最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一类情况,因为这类名词所表示的意义较之常用的副词和形容词作状语所表示的意义差别较大。以下是三大系统中“蜂”“手”“左手”“车”“潜意识”“高薪”作状语的用例。
(1)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史记·六国年表第三》)
(2)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史记·殷本纪第三》)
(3)吕布左手持戟,右手怀中取诏,大呼曰:“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三国演义》第九回)
(4)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三国演义》第四回)
(5)蜜糖潜意识推开他,转个身,又睡过去了。(岑凯伦《蜜糖儿》)
(6)葛懿德如此说,等于明言,若要她摇曳蝉声过另枝的话,必须高薪挖角。(梁凤仪《九重恩怨》)
二、名词作状语长期延续的修辞动因
导致名词作状语长期延续的动因很多,修辞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据考察,这些修辞因素,无论是有意识的追求还是无意识的生成,皆主要源于名词作状语所处的感知层次。这种感知层次,语境上往往表现为物质世界中与人的物质生活距离较近、关系较为密切的感知性环境;词语层次上则往往表现为具象性人事名词,或者是准具象性的具有可感性定位功能的时方名词和因具有明确规定性而带来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抽象名词。基于感知层次的特性,名词作状语较之同期主要与认知层次相应的其他同义表达形式而言有着如下特殊修辞效果。
其一,快捷、形象、丰富。日常生活中,时方、情状、凭借诸类意义往往是在感知范畴获得的,与日常生活相应的诸语体对该类意义的表示,以感知语境作为表义的背景,以人们共有的“集体表象”和经验世界作为公共平台,选用具有对应关系的含有感知性质的名词作状语进行表示,较之选用他非直接对应形式而言,要直接和快捷。比较以下例中同表程度的“日”和“甚”、同表情状的“蜂”和“群”不难看出,同表程度和情状,“日”和“蜂”的表达建立在公共的感知平台上,直接、迅速,“甚”和“群”的表达则在心理世界中一定程度上经历了由感知层次提升至认知层次,然后再回到感知层次的过程,有一定程度的复杂化。
(1)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于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史记·留侯世家》)
(3)魏孝明时,盗贼蜂起,清河有五百人西戍,还经南赵郡,以路梗共投元忠。(《北齐书·列传第十四》)
(4)及二世,暴虐更甚,而陈胜、吴广之徒,群起而亡之矣。(《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八回》)
因为选用的是感知性质的名词,这些名词在心理世界所对应的“集体表象”便凸现了出来,自然带来形象的表达效果。如“日”所对应的一天时间的形象感知形式,“蜂”所对应的众多蜂虫哄然飞起的景象。这一些,从今天游泳姿势名称的对比上亦可看出。如“蛙泳”“蝶泳”“仰泳”“侧泳”“自由泳”。“蛙泳”对应了心理世界青蛙屈腿、伸腿的表象,“蝶泳”对应了蝴蝶翅膀向前摆动的表象因此而有了形象的表达效果,抽象性概括的“仰泳”“侧泳”和“自由泳”就没有。
选用感知性质的名词用作状语进行表义,体现在表义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内在连通机制上,因为运作的媒介是没有抽象化或抽象程度不高的具象符号,接受者连通信息时往往能够唤起经验世界中记忆深刻的情感体验,可以一定程度上引发已有体验的回忆和品味,并由此带来丰富的情感性内容和审美快感。
其二,简练。继名词单独用作状语之后出现的仍以名词为核心的逻辑形式主要可概括为如下模式:
介词(于、在…)+时方名词+后标性方位词(上、里…)
动词(似、像…)+人事名词+助词(样、一样…)
介词(以、用…)+人事名词+范畴性名词(条件、方式…)
名词单独用作状语与后起对应性逻辑形式的对比性用例如:
(1)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2)然而秋天在春天里哭泣了。(巴金《〈春天里的秋天〉序》)
(3)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三国演义》第五回)
(4)他的头还没有停住,那个瘦子就好像一条饥狼似的极快的立起来,极快地给了他一个嘴巴。(老舍《四世同堂·惶惑》)
(5)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6)一面说着,一面拿眼睛不住的觑着凤姐儿。(《红楼梦》第十一回)
(7)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力度等,涉及各个方面。(《统一认识 狠抓落实》,《人民日报》1995年3月1日)
(8)要面向工程建设,搞好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下大力气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扩大科技含量,依靠科教振兴荒漠化地区的社会经济。(《防治荒漠化:任重道远》,《人民日报》1995年10月20日)
不难看出,相比较后起对应性逻辑形式而言,名词单独用作状语语表形式上要简练得多[4]。
结合语言使用中求美心理与语言本体之间的关系分析,名词作状语所带来的以上特殊表达效果是其长期延续的一类重要动因。
注释:
[1]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13页。郭锡良:《先秦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发展》,《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
[2]代表性名词指的是已有研究中例及或名词各次类中最基础的具有作状语用法的词语。
[3]现当代合并的词,或者是时代难以界定、或者是当代新生的词。
[4]郑远汉:《几点质疑》,《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