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炮的“百姓民间”

2014-03-03

湖南安全与防灾 2014年5期
关键词:灶神花炮财神

九九重阳,中秋佳节……中国的传统民俗活动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自从浏阳花炮横空出世后,便与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以及礼仪制度结下不解之缘。

中国传统文化中,火,有祛除不祥之意;火化,是喜事降临的预兆;声响,能惮吓鬼魅,驱散疬气;烟则使阳气上升,即升烟以祭的意思,表示一种诚心敬神祗的仪式。烟花鞭炮在燃放时正好产生这样的一些声、火、烟、光等效果,自然切合了人们的心境,成为理想的祭祀、喜庆用品,逐步运用到许多民俗活动中。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更新,传统习俗不断变化更替,燃放烟花鞭炮的习俗依然经久不衰。

春节是中华民俗最隆重的、最悠久的传统节日。除夕之夜,随着零点时钟的敲响,农户人家都要燃放一串鞭炮,以表示迎接新年的到来。璀璨的夜空,迎新年燃放的爆竹烟花更是彻夜不息,在每一个角落绽放。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古老传统节日里,民间总是用燃放爆竹烟花以示庆祝,已经成为一种千古流传的民俗惯例。

素有“礼仪之邦”美称的中国,在社会传统文化生活中更是以礼为重。如燕尔新婚、生子添丁、高堂祝寿、华厦落成、生意开张、功成名就等,或亲朋丧葬,或重大庆典……无论表示喜庆或哀悼均是燃放烟花爆竹。

不论是迎神、媚神,还是喜庆、图吉利、驱鬼怪,祛病消灾、和睦邻人等,都得请烟花鞭炮登台献艺,一炸方休。这一炸除旧迎新、送病、送忧,一切从头开始。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文征明在《乙卯除夕诗》一诗中写道:

从此诗中,对烟花鞭炮在民俗节日中的妙用描绘得生

灯前岁酒笑相酬,镜里流光又一周。

人世百年原有限,吾生万事总无忧。

馀穷不用焚车送,残病都从爆竹休。

去日已除来日在,春风检历又从头。动形象,诗人随着爆竹声声欢愉的感觉也跃然纸上,无怪乎千百年来,传统的重要节日中,烟花鞭炮总是响彻万里神州。

除夕放爆竹又称“封门爆仗”,其意义和作用很多。一说是“避猥”(驱恶鬼);一说是和睦邻居,即“爆和诸邻”;一说是除旧迎新,如唐代张说《钦州守岁》诗云:“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清代钱裴山《和冯玉圃小除夕同夜直韵》诗云:“长安爆竹千门响,凭送春风到禁庭”;还有一种说法是接灶神和天地间诸神。“迎神而祭”,燃放爆竹及其他风俗大体相同。

正月初一放爆竹又称“开门爆竹”。一说是驱散邪气,一说是为了避山鬼,更多的一说是喜庆春节。

正月初五也放爆竹,意为迎财神。旧俗正月初五财神爷华诞,家家于这一天早起迎神,财神又叫“路头神”,所以接财神又叫“接路头”。今长沙方言有“得路”一词,意为得财喜,与“接路头”含义相近。据说这天必摆上丰盛的迎神供品,鸣锣燃放鞭炮,财神爷才有可能光顾,财神一旦降临某家,此家必财源滚滚来。然而,还得看谁起得最早,爆竹放得最响,引得财神注目,否则财神早就被别家“抢”去了。有的人想出新招,于头一天夜晚就开始忙着迎财神。

祭灶神放鞭炮,腊月下旬的祭灶活动是最广泛而有趣的民间祭祀,燃放爆竹也富有特色。“灶神”,又叫“灶王爷”、“灶君”。这位由玉皇大帝派驻家来的“长驻观察员”,掌握一家人的吉凶祸福,被奉为一家保护神,一般人在厨房的北面或者东面墙上设神龛,龛中贴着木刻印灶王爷像,有的贴的是灶王爷、灶奶奶的双神像。没有神龛的住家则贴在墙上。农历十二月下旬,灶神必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报告,玉帝便根据这一家一年来的表现,决定来年一年的家运。七天后,各家灶神沿故道返回,执行新一年的任务。家家都有灶神,同在一个晚上升天,故而千家万户爆竹齐鸣,街巷喧腾,仿佛一幅幅壮观的民俗活动场面豁然展开在我们面前。由此可见,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烟花鞭炮在民俗活动中如此广泛使用,并产生如此强烈的效果。

元宵节也放烟花鞭炮,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日,古称“上元节”,这天晚上叫“上元夜”,又称“元宵节”,虽然已是春节活动的尾声,却是喜庆活动的又一高潮。元宵节必赏灯,于是又称作“灯节”。南宋时,元宵烟火节目已十分精彩,单个的花炮水平很高,形成一系列高档品种,在此基础上,烟火匠师发明了将各种单个的花炮分组捆绑在高大木架上,再用火药线按顺序连接起来,只要把起头的引线点燃,各色花炮就依次第自然燃放,蔚为壮观,经久不息。元宵灯会的习俗流传至今。

在毛泽东身边多年的张玉凤永远记得1976年除夕夜的情景。当时毛主席在他的中南海住所,“饭后,大家把他搀扶下床,送到客厅。他坐下后头靠在沙发上休息,静静地坐在那里。入夜时隐隐约约听见远处的鞭炮声,他看看眼前日夜陪伴他的几个工作人员,远处的鞭炮声,使他想起了往年燃放鞭炮的情景,他用低哑的声音对张玉凤说:放点爆竹吧!你们这些人也该过节。就这样我通知了正在值班室的其他几名工作人员。他们准备了几挂鞭炮在房外燃放了一会儿。此刻的毛主席听到这爆竹声,在他那瘦弱、松弛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大家心里都明白,主席的这一丝笑容,是在宽慰这些陪伴他的工作人员。这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战火硝烟,带领苦难的中国人民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听到的最后一次‘炮声’,这爆竹是他为大家放的,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鼓励大家去除旧迎新”。

而今,改革开放的今天,燃放烟花的习俗非但没有消逝,反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步入千家万户,为佳节的祖国蓝天编织出彩虹世界。199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开头的歌声唱到:“鞭炮饺子成双喜”,“加上电视喜成三”。鞭炮、饺子、看电视称“三民俗”,烟花鞭炮居三民俗之翘首,它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血脉和传统中。

此外,我国传统的灯会、烟火在中外友好往来中起着重要作用。烟花是对外交往史上的友谊之花,民俗融合史上的团结之花。

1991年以来,“烟花之乡”浏阳共举办了八届国际花炮艺术节,每两年一度,精彩纷呈,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盛典,被称作是世界上最美丽而独一无二的节会,大有形成传统习俗之势,浏阳人民的改革开放步伐也在举办花炮艺术节中不断迈进。

在美国为纪念华人到夏威夷200周年庆祝会上浏阳人精彩的焰火表演;在日本淡水湖之首——琵琶湖夏季庆典的花火会上浏阳炮的妖娆风姿;世纪之交参加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回归祖国和国庆50周年的庆典上的夺目光彩……

猜你喜欢

灶神花炮财神
门神想吃立夏饭
南极仙翁、财神送宝
是是非非话灶神
财神香火旺
财神到
象鼻财神
花炮人的苦难
——听花炮人的故事我眼睛湿润了
做礼花炮
岑溪抢花炮
西夏灶神像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