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红茶
2014-03-03何乐言
○文/何乐言
随着英德茶叶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广使用茶叶生产机械成为迫切的要求。但受客观条件的影响,目前英德的茶叶产业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机械标准化生产水平还不高,尤其是茶园种植、管理机械化水平还很低。
茶叶发展离不开机械化
2013年9月25日,英德市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饮用植物研究所(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茶研所)举办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专题研讨会,会议要求加大对茶叶等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扶持力度,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精心打造一批茶叶生产机械化标准示范茶园。
英德真正意义的第一批现代化新式茶园于1956年在英德茶场诞生,该茶场首次引种云南大叶种成功。1959年第一批英德红茶问世。在当时出口创汇经济需求的驱动下,英德红茶20世纪60年代大量投向国外市场,便以其独特的鲜爽、浓列风格和优良品质蜚声海内外。50年来,英德红茶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工艺改进。1958年英德茶场与英德茶叶试验站和英红茶机厂等为主组成的攻关工作组,试制出第一批英德红碎茶,1964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基本定型。该技术工艺被广东及广西、湖南等红茶产区广泛采用,后被称为“传统法”。这一工艺一直延用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1973年,红碎茶转子式揉切法工艺取得初步成功,接着向广东省内及云南、湖南部分茶厂推荐应用。英德率先进入红碎茶转子式揉切法研究和生产时期。此后,经多次改进揉切机和完善工艺,以及大规模应用,1978年转子式揉切法工艺基本定型。这种工艺实现了强烈而快速的揉切作业,能够增进红碎茶的浓、强、鲜、爽度,改善品质风格,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该技术工艺的研究成功,为我国制茶工艺的改革和红碎茶品质的提高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这一创造性的技术改革,使国内各红茶产区广泛应用。
工艺的不断创新为英德红茶名扬天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另一方面,茶业机械化设备的落后又制约着英德红茶的进一步发展。诸多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茶业机械水平基本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德茶业要发展,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迫在眉睫。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中国农科院权启爱研究员作了《我国茶叶机械化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主题讲座。“茶园作业特别是采茶用工,已经成为茶产业发展的瓶颈,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可适应名优茶有选择性的采茶机。”而在此前一个月举办的中国茶叶加工与机械高端论坛上,权启爱研究员也曾就此问题大声疾呼。权启爱研究员认为,尽管茶叶修剪机已经在全国茶区普及,耕作机械的研制也进展显著,“但茶园作业特别是采茶用工,已经成为茶产业发展的瓶颈,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可适应名优茶有选择性的采茶机。”
参加研讨会的茶叶企业现场演示了采茶机、修剪机、开沟机、微耕机等机械化操作。英德市茶叶企业、产茶镇代表亲身体会茶叶管理、茶叶生产过程中新技术、新机具给茶叶生产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以机械采茶为例:每天按8小时计,手工茶茶每人每天只能采摘鲜叶20公斤,而使用单人采茶机2人操作,每天可采鲜叶600公斤,平均每人采茶是手工采茶工效的15倍。双人采茶机以4人一组,每天可采鲜叶2000公斤,是手工采茶工效的20倍以上。
“茶叶机械化对推动茶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面临挑战,一方面可以用其他农业技术进行补救,在茶园规划、栽种、修剪等方面进行科学管理,以适应采茶机的需要;另一方面,国内的科研团队也要加紧攻关,希望尽早研制出可以进行推广的采茶机械”权启爱说。
农机农艺要融合
原茶研所吴家尧书记说在种植茶叶的过程中,最头痛的事就是茶叶机械管理,比如现在一些好茶种完全是手工摘,田间耕作也没有合适的机械。吴书记曾考察过目前市场上的很多机械,他跟茶厂的工人说:“这些机械你们只管去用,只要能用我们就买。”但是工人们用了都说不行,怎么不行?机器振动太厉害,工人用了一上午后连筷子都拿不了,手臂又麻又痛。本来机械化是要解放生产力,结果把工人的手搞到拿不了筷子,“现在农机的造价太低,几千块可以买一台小型机械,你想我们开的车随便都要十几万,可是动力和性能上,操作起来都觉得不太满意,农机那么复杂,这么便宜肯定更不行了。”吴所说:“一定要提升机械的性能,充分借鉴和学习现在的高科技知识,比如按下按钮就可以自动转弯,关键是舍不舍得投入。”
据了解,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茶叶机械是修剪机,还有一部分大众采摘机,但是像英九金毫这种高端茶现在还是只能用手摘。吴书记认为,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实现机械化采摘只是时间问题。他还在茶研所工作时,就和时任茶研所领导设想过用机械手采摘好茶种。“这种高科技机械研发成本肯定高,但是现在不怕成本高,只要能解决劳动力问题,再贵都有人去买。现在老百姓是不会去种茶的,种茶的都是老板。现在的观念一定要变,必须要有大资本投入,农业才有出路。总是拿着锄头怎么解放生产力?”
当然,好的田间管理机械也有,比如台湾生产的机械无论从质量还是性能上都明显有优势,但是由于与广东茶业的种植规格不同,所以无法推广。以采茶机为例,台湾生产的采茶机要求茶园种植规格是1.8米,而广东茶园的种植规格是1.5米。据吴书记介绍,他们对不同种植规格都做过研究,试验证明1.5米是产量最高、最有利于田间管理的。但是从茶叶机械化、解放劳动力等方面考虑,我们过去的种植规格确实值得探讨。由于茶树种植一般都是长期投资,不可能为了适应1.8规格的采摘机就把现在的茶树挖光重种,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讲,茶农更希望研制出适合我们广东茶叶种植规格的机械。
一方面是缺少适应广东种植规格的机械,另一方面市场上的许多机械由于不能满足茶业工艺要求而导致巨大的浪费。比如绿茶杀青机,不少生产杀青机的企业最终都停产了,为什么?因为脱水环节没有做好。我国最早的杀青机是广东湛江的海鸥农场研制出来的,这是由农场工人完全自由研发、用纯手工打制出的机械,但是相当实用,真正实现了工艺与技术的结合。吴书记说,不解决工艺问题,单凭想象是不可能做好机械的。
在2013年度全国农业岗位专家会议上,茶叶体系加工设备研制岗位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李尚庆表示,茶叶加工行业是历史悠久的加工行业之一,起源于唐朝,是中国的国粹,因此对茶叶的加工工艺抱着一颗尊重的心。茶叶的制作要符合制茶理论,这就与规模化生产相矛盾。茶叶的加工工艺与机械化作业相结合难度较大,因此从事茶叶加工机械化作业的专家压力就很大。茶叶体系茶园机械岗位专家、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肖宏儒认为,采茶机械化最大的阻力在于传统的制茶工艺和方式的矛盾。如采茶只采芽,采用机械采摘难度相当大,人工采茶成本很高,每亩要1000多元。
茶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
1959年,广东省农业厅把全省第一个茶叶科研机构——广东省英德茶叶试验站建在英德,上世纪70年代中期更名为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此,英德茶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集生产、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茶区。
2008年10月,英德市委、市政府出台《扶持奖励农业产业化发展暂行办法》,进一步推动茶产业发展,将茶叶列为农业重点扶持产业,扶持英红九号、英州一号、黄金桂等优质茶发展资金共达100万元,并对茶叶加工企业引进先进加工技术、改造升级茶叶加工设备给予资金补助。该办法实施以后,英德各地茶农和茶企业发展种植高香型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至2014年4月,英德全市茶园面积约2.5万亩,其中英红九号的年产值连续多年超过1亿元,且以每年10%的幅度递增。
健全的茶叶生产领导机构也是英德茶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自种茶伊始,当时的英德县委就成立“茶叶委员会”制定全县茶叶生产大计。上世纪80年代茶委会改为县茶叶办公室,乡镇一级设相应分支机构。茶叶办的设置,其性质既是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也是茶叶技术主管部门,它在英德茶区几十年来的科学种茶、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英德红茶的发展壮大,必须充分利用和开发英德红茶内含物质丰富、无污染,特别是英德独特气候特征、海拔等优势,紧紧抓住省、市、县对茶叶产业的优惠政策,强势推进英德龙头企业的发展进程。有计划的进行高优茶园改造和现代茶园建设,品种改良,提高单产,培养机采茶园,积极推行机采,降低劳动生产力,在大力做好茶叶原料发展基础工作的同时,还要需继续扶持培育茶叶产业化,工业化发展,树品牌,建立市场竞争机制,统一质量标准,扩大品牌效应,建立良好的茶叶销售新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