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蔬菜价格波动特征及原因分析
2014-03-03王周平巨海林
王周平 巨海林
陕西蔬菜价格波动特征及原因分析
王周平 巨海林
1 陕西蔬菜产销基本情况
陕西是一个蔬菜紧平衡省份,总体是全年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季节性差异明显,冬春有一定缺口,部分品种需要调剂。
1.1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近年来,特别是自2009年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以来,陕西蔬菜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成为西北蔬菜第一大省。2013年,陕西蔬菜种植面积达734万亩,产量1629万t,较2008年分别增长27%和53%。其中,设施蔬菜由2008年的面积138万亩、产 量420万t,发展到2013年的面积265万亩、产量820万t,分别增长了92%和95%,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一批集中连片的规模化设施蔬菜基地,全省百亩以上连片基地1 157个、89.57万亩,千亩以上连片基地189个、37.61万亩,万亩以上连片基地15个、23.88万亩,规模化基地总面积151万亩。这些基地基本由企业家领办或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生产。
1.2 供应总量不断充足,消费菜品的数量和结构均发生变化 目前,陕西全省蔬菜生产总量基本满足,但季节供应不均,夏秋有余,冬春不足,主要是每年12月至来年4月反季节菜和精细菜缺口较大,约缺180万t。调查发现,在生产量逐年增大的同时,消费量也在增大,2004年陕西人均日蔬菜消费量0.6 kg,目前人均日消费量0.83 kg,增长38%。消费的品种结构也发生变化。据消费市场调查,人们仍然以应季菜消费为主,但是近些年这种现象逐渐在发生变化,反季节菜消费量呈逐年增大趋势。如冬季大白菜、萝卜等传统冬菜消费量较10年前下降了约35%,被其他反季节菜品所替代;而到了夏季,萝卜、大白菜等又有了一定的消费需求。
1.3 品种更加丰富,销售基本顺畅 在全国大市场大流通背景下,陕西蔬菜新品种引进示范与推广速度进一步加快,品种日趋丰富,目前全省推广应用的蔬菜品种约14大类300多个。品种结构逐步优化,精细菜、大路菜搭配日趋合理,时令菜、反季节菜丰富多样,顺应了市场的多层次需求,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据了解,全省目前有近千家企业、合作社开展了农超(社、校)对接及连锁经营、直供直销业务,已建立农超(社、校)对接等网点860个,流通环节减少、成本降低,市场价格趋稳。此外,泾阳、高陵、蒲城、延安等地每年定期不定期举办“瓜菜节”、“蔬菜推介会”等,加大蔬菜瓜果产品宣传推介,促进了产品顺畅销售。
2 陕西蔬菜价格波动基本特征
受蔬菜供应季节性特征和生产资料价格、气候、市场等因素影响,蔬菜价格总是在不断变化中,其年际波动、年内波动呈现一定规律性,同时也易受各种突发因素影响,产生不规律大幅震荡。
2.1 蔬菜价格整体在波动中呈上涨趋势 据有关专家通过分析,2004—2013年蔬菜价格长期走势呈上涨趋势,且近几年加速上涨势头明显。陕西蔬菜价格走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以每4年分段比较,陕西2008年蔬菜批发均价是2004年的1.2倍,而2013年蔬菜批发均价是2009年的1.5倍。
2.2 蔬菜价格具有周期性波动特征 供应量和价格关联性极为紧密。一般当年蔬菜产量决定当年价格,而当年价格反过来又影响下年产量,这种产销不稳定的循环轨迹形成了价格波动的一般规律。2004年以来,陕西和全国蔬菜市场经历的价格变化周期基本一致,大致有3个周期,每个周期约为36个月,上涨期约为18个月,下降期约为18个月。第1个周期为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第2个周期为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第3个周期为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从2013年8月开始,蔬菜价格进入周期性下降阶段。据农业部对18种蔬菜价格周期性走势分析,生姜、洋葱、马铃薯、大蒜等产区集中的耐储品种具有明显的价格波动周期,波动周期范围为28~38个月。如生姜的价格2009年2月和2012年4月为波谷,2010年9月和2013年11月为波峰,价格波动周期为38个月。洋葱价格2008年9月和2011年9月为波谷,2010年2月和2013年2月为波峰,价格波动周期为36个月。由于2012—2013年陕西蔬菜价格持续较高,菜农收入较好,因此2014年上半年部分地区菜农扩大了大宗蔬菜种植面积,导致价格下降。专家预测,2015年1月开始本轮蔬菜价格将进入上升 通道。
2.3 蔬菜价格具有季节性波动特征 蔬菜的非均衡上市是蔬菜价格在年内发生季节性波动的主因。经陕西信息监测分析,蔬菜价格每年6月处于低谷,每年2月达到高位,此后开始上升或下降。一般每年1—4月和12月价格相对较高,5—11月价格相对较低。陕西冬季蔬菜以设施为主,南方菜和露地菜为辅,由于蔬菜温室大棚投入成本高,生产成本也高,南方菜运输距离远、环节多,共同推高了陕西冬季蔬菜价格。夏季陕西蔬菜生产以露地应季为主,数量大、运距短,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都不高,气候条件又有利于生长,价格进入季节性下降阶段,属于合理性下降。
3 影响蔬菜价格的主要原因
3.1 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设施蔬菜的发展,对稳定菜价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据统计,我国和陕西蔬菜播种面积与产量连续多年呈增长趋势,2004—2013年10年间,我国蔬菜面积和产量由2.49亿亩、4.7亿t发展到3.1亿亩、7.02亿t,分别增长了24%和49%,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和产量由3 860万亩、1.24亿t发展到5 600万亩、2.51亿t,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了45%和102%。同期陕西蔬菜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了62.7%和107.5%,设施蔬菜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了157%和168%。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逐渐形成,在数量和品种多样化上都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这是价格稳定的基础。
3.2 南菜北运、北菜南调和高山菜的发展,发挥了调剂淡旺季供应的功能 冬季陕西和全国其他北方省份一样,能够露地种植的蔬菜品种较少,而设施蔬菜规模和生产能力有限,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从南方省份调入蔬菜;而到了夏秋季,陕西又有部分蔬菜需要调出,这就形成了南菜北运和北菜南运的格局。此外,陕西南北狭长,气候类型多样,山区面积较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能够生产高山蔬菜,高山蔬菜产区利用自然环境和气候差异,实现了无需利用设施就能达到错茬生产和错季供应的效果。
3.3 政策调控对稳定菜价发挥引导作用 2010年,国务院为应对蔬菜价格上涨,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等文件,通过加强重点区域基地建设、推行“绿色通道”、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免征流通环节增值税等政策措施,促进了蔬菜的生产供应和流通,稳定了价格。
自2013年中央实施 “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四风”以来,高档消费和铺张浪费行为得到遏制,精包装礼品菜和高档酒店消费迅速下降。据调查,2014年上半年,箱装礼品菜销量不足2012年同期的20%;四星级以上酒店2014年比2012年餐饮营业额下降了40%左右,中档酒店2014年比2012年餐饮消费下降了15%左右,大众化消费餐馆稳中有升。酒店业蔬菜消费量对整个蔬菜市场总量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对市场价格却起到了重要的平抑作用,由于高档消费的大幅减少,许多酒店餐馆开始调整经营方式、菜品结构和价格,促使价格理性回落。
3.4 成本上升成为推高蔬菜价格的主因 在蔬菜面积和产量稳定增长的情况下,成本上涨是推动销售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之一,其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一是由于各种生产资料、人工、土地价格及服务费等的上涨推动了蔬菜生产成本的增加。据调查,2013年比2009年生产成本上涨了57%,其中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涨幅较大,且人工成本只涨不跌。随着未来劳动力资源的逐渐短缺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还将保持上涨趋势,蔬菜价格还有可能再涨。二是汽油、柴油、维修、周转人工等费用上涨,以及蔬菜全国大市场的形成,流通半径过大,增加了运输成本。三是流通环节多,层层加价,摊位费、房租等多种费用的增大共同推高了蔬菜价格。一般蔬菜由基地到零售商中间至少包括收购经纪人、购买商、一级批发和二级批发四个环节,每个环节一般加价10%~15%,零售环节加价高达30%~40%。如2011年11月,陕西大白菜基地收购价为0.2元/kg左右,而市场零售价则为1.3元/kg左右,除正常运费外,其根本原因是中间环节加价所致。此外,蔬菜市场需求增长,人口、人均消费量、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人们消费意识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促使蔬菜总消费量增加,也助推了价格提升。
3.5 生产基地的变化增大了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2000年以前,陕西大中城市蔬菜供给主要依靠城市周边的生产基地,是“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外购调剂”的格局,而近些年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周边菜田严重减少。以西安市为例,2013年近郊菜田面积比2003年减少了50%以上,比1993年减少了80%以上。专家预测,今后就连远郊面积也会下降,将会转变为以农区生产为主,甚至是“一地生产、全国销售”,蔬菜流通半径必将会进一步扩大,流通成本随之也会增加,若遇恶劣天气,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和成本还会增加,更会刺激蔬菜价格骤然上涨。
3.6 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变化对蔬菜价格具有联动影响 李国祥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在考察中国年度农产品价格波动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之后认为,中国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前期,往往会对应于货币供给量的急剧增长;而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往往会对应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回落。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研究的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增加1万亿元,大白菜、黄瓜、番茄、甜椒和菜豆1 kg分别上涨0.43、0.76、0.83、1.00和1.20元。因此,流通中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增减助推了蔬菜价格的涨跌。
3.7 突发因素加剧了蔬菜价格的异常波动 造成蔬菜价格异常波动的突发因素众多,包括极端天气、病虫害、食品安全事件、媒体不恰当报道等。如:2009年11月的陕西和2012年11月的北京分别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使蔬菜价格剧烈上涨,有的品种甚至高出了原有价格的3倍。2010年春季和2014年春季陕西受异常天气影响,导致甘蓝、莴苣、菜花等品种上市期与周边其他省份同品种重叠,地头批发价一度跌至0.2元/kg,低到成本以下。2010年的海南毒豇豆事件,在媒体报道后,海南豇豆曾一度严重滞销,菜农将大量豇豆毁掉。2011年济南菜农韩进的自杀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媒体的大量报道,使原本局部地区发生的大白菜价格下跌现象发生了放大效应,改变了多地区经销商的预期,各地蔬菜收购商纷纷减少收购,形成了蝴蝶效应。
3.8 产销信息不对称、衔接不协调,引发市场忽热忽冷 蔬菜价格波动,根本原因是生产与消费的不协调、不匹配,即就是供需时间、区域、品种及个性化需求的不匹配。主要表现:一是供求信息不对称,经常会出现“此地缺货、彼地滞销”的现象,对于一些不耐储存的蔬菜品种很易出现因信息不对称而短期滞销的状况;二是以农户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的生产模式占主流,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低,生产、市场与消费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三是产地冷链设施的不配套,易形成市场断档或扎堆上市,导致价格震荡。
王周平,巨海林,陕西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邮编710003。
201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