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明的根基

2014-03-03易中天

关键词:德治国中华文明信仰

易中天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中华文明的根基

易中天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三个唯一”:第一代文明中唯一存留下来延续至今的,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唯一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的文明中唯一具有世界性的;崛起于周原的周人或周族,是中华文明根基的奠基者;周人提出的天下、中国、天命、革命等一系列概念或观念,为中华文明奠定了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立序、以乐致和的文明范式;中国当前的转型从根本上是文化或文明层面的转型,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既能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又适合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华文明;以人为本;以德治国;文明系统;文明转型;核心价值体系

陕西对于中国历史是很重要的,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汉唐文明的定鼎地。中华文明在这里奠定基础,中华文明从这里走向世界。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根系所在。

一、中华文明的特点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三个唯一”:第一代文明中唯一存留下来延续至今的;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唯一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的文明中唯一具有世界性的。

人类共有7 000年文明史,分为三代。第一代是直接从原始社会产生的,西方学术界称之为“古代文明”。其中最古老的是埃及和西亚。西亚包括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统称“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文明”。然后是哈拉巴、克里特、夏、奥尔梅克,号称六大古代文明。第二代是在第一代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称“古典文明”。包括印度、玛雅、希腊、波斯、罗马、拜占庭、日本、阿拉伯、俄罗斯。第三代为“现代文明”,主要指西方。

人类社会大多数文明都是区域性或民族性的。印度文明就是区域性的,不论种族论地区;斯拉夫文明就是民族性的,不论国家论民族;日本文明则既是区域性的,又是民族性的,一国一族一文明。因此,人类社会不大可能有其他国家和地区被日本化、印度化、斯拉夫化。过去没有,将来也难。

世界性文明的出现,是从公元前200多年开始的。这就是罗马文明和汉唐文明。其后是伊斯兰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世界上存在着多种的文明,但是只有西方现代、伊斯兰和中华这三大文明,是延续至今的,且仍然具有世界性的。中华文明代表着第一代文明;伊斯兰文明代表着第二代文明;西方现代文明则代表着第三代文明。现在最有影响力的是西方文明,比较弱势的是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都是有信仰的。中华文明或者准确地说汉文明是没有信仰、没有宗教的文明。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坚定不移的相信”。比如上帝或真主。这样的存在既不属于自然界,不能靠科学实验来证明,也不属于人类社会,不能靠日常经验来证明。比如,人们相信某个科学真理,这是因其自然规律,不能叫信仰;或者相信某一个道德信条,这是社会行为规范,也不能叫信仰。

因为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超自然、超世俗的存在和命题,所以,我们也没有创世神和创世神话。虽然我们后来也引进了佛教,发明了道教,却从来都不曾真正成为全民信仰。中国人也信佛、信鬼、信风水,却其实“信而不仰”;拜神、拜仙、拜菩萨,却其实“仰而不信”。所谓“信则灵”,其实是“不灵就不信”。信不信,只看灵不灵。所以,汉民族的“信”,从来就没有定准。祖宗、菩萨、狐仙、关老爷、太上老君,甚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可以一视同仁地请进神龛行礼如仪,只不过是各司其职。中国人考大学,拜文昌;生孩子,求观音;买房子,看风水。只要能给自己带来实际上的好处,我们是不忌讳改换门庭的。因此,这不能称之为信仰,只能称之为崇拜。我们没有创世神,就没有终极创造者;没有终极关怀,就没有彼岸概念。因此,我们无信仰。有鬼神无宗教,有崇拜无信仰——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特点。为什么会如此,其实这与陕西紧密相关。

二、中华文明的秘密

陕西有两条河,一条叫泾河,一条叫渭河。这是我们民族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泾渭两河之间的周原,是我们民族的美索不达米亚。崛起于周原的周人或周族,则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西周为我们的文明奠定了一个基础: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立序,以乐致和。这是我们的文明是这样的文化系统。这样的文化系统虽然经历了从春秋到战国、秦汉的国家制度的变化,但有些东西始终没有变。例如,家国一体没有变,祖宗崇拜不变。既然我们是这样的系统,所以不可能产生对超自然、超世俗存在的坚定不移的信仰。

周人,为我们民族奠定人本精神的重要基础。中国人本精神的产生,是在武王伐纣之后。这次战争的胜利来得非常之快,胜利了的周人必须回答两个问题:革命的合理性,政权的合法性。回答了这两个问题的是周公,或以周公为代表的周人。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和观念,按其重要程度分别为:天下,中国,天命,革命。

天下就是天底下,天圆地方。所以,天下就是普天之下,简称天下;也是四海之内,简称海内。天下之中叫中国。中,就是当中;国,就是城市。所以,中国,就是天下之中的城市,或城市国家。中国的意义是什么呢?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先进的文化,代表文明的发展趋势和性质。三代文明分别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三种形态:

夏:水利技术,尊命文化——代表初级阶段的农耕文明;

商:青铜技术,尊神文化——代表初级阶段的工商文明;

周:农业技术,尊礼文化——代表日趋成熟的农耕文明。

为什么要夏商周这三个代表?因为天下和海内都是天的,但是天不能治理天下,必须委托给代理人。授予代理权就叫天命,取消代理权就叫革命。先后获得代理权的,正是夏商周三个朝代。这就叫君权天授,这是周人的第一个政治观念。

那么,天授权,看什么?看民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为什么要听人的?因为天就是人。何况殷商的失败,就因为不把人当人。周人必须反其道而行之。于是,第二个政治观念产生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不能以神为本。产生宗教的可能性没有了。取代鬼神崇拜的是圣人崇拜,取代宗教信仰的是伦理道德。准确地说,是我们民族还没有来得及产生宗教信仰,神的位置就被人占了。圣人,即道德楷模,高举道德和圣人的旗帜,就不足为奇了。胜利了的周人必须回答:天,为什么要革殷的命?周,为什么能成为革命者?答案是:因为殷商失德,周人有德。以德得天下,就得以德治天下。

由此,第三个政治观念产生了,这就是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是周人创造的,有甲骨文和青铜器为证。甲骨文的德,是没有心的,意思是得到。金文的德,有的有心,有的没有。无心的做人名,有心的指道德。最早的“有心之德”,出现在何尊。这是周成王时代的青铜器,最早的中国二字也出现在这里。周人的贡献,铜证如山。以德治国,当然不靠信仰,而靠礼乐。礼,是维持秩序的;乐,是保证和谐的。以礼维序,以乐致和,是周人的第四个政治观念。其实,礼也好,乐也好,都不是宗教,而是伦理和艺术。或者说,艺术化的伦理,伦理化的艺术。伦理道德与艺术审美的结合,创造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礼乐文明。这种文明的特点,是力图在天下与族群、邦国与家庭、社会与个人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方方面面的和谐相处。因此,中华民族在文明之初,相当美好。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序,以乐致和,这就是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周人为中华文明奠定的基础。这样的文明,不可能有信仰。

三、中华文明的复兴

有信仰的,只能是一神教文明。道理也很简单:多中心即无中心,多信仰即无信仰。像我们汉民族那样什么都信,其实是什么都不信。

世界上的一神教有三个: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种一神教都产生于商业民族。商业民族的特点,是靠契约管理社会,通过人与物的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关系。是物,就不是人。由于对于所有人,反倒具有同样的约束力,因此是公正的、也是公平的。

第一种平等产生了,契约面前人人平等。契约可以有多种。比如逻辑,就是是人与自然的约法,也是人与人的约法。其中,不证自明的叫公理,推导出来的叫定理,推导的过程叫推理,最后的结论叫真理。某一个结论是不是真理,不归张三李四说了算,要看是否合理。科学诞生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契约可以用于自然,更可以用于社会。社会的契约就是法律。因为是全体公民一起签订的,所以叫“社会契约”,又叫“全民公约”。法治诞生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法律能管的是底线,更高的要求只能靠道德。这就必须跟上帝签约,合同的内容是上帝承诺: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这样的契约签了两次,第一次的叫旧约,第二次的叫新约。宗教诞生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可见,信仰的产生有一个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是契约关系。

而周却是农业民族。农业民族男耕女织四世同堂,人与人之间是亲缘关系。亲人之间,讲什么契约、法律、真理呢?只能讲亲情、道德、伦理。亲人之间也不需要上帝,只需要父家长和老祖宗。此外,还需要面子。面子加亲情,就叫情面。这才是在中国管用的东西。至于天下国家的父家长和老祖宗,则是万岁爷和老天爷。老天爷不是一神教的上帝或真主,因为老天爷既是自然的,又是世俗的。这不是信仰。那么,我们是靠什么延续至今的呢?实际上,一个民族或一种宗教,之所以有信仰的对象,说到底是为了要确保它的核心价值,比如独立、自由、平等,比如伊斯兰教说的至仁至慈。人类社会正是为了要保证核心价值观能够实现,才需要借助神的名义说出来,这才是信仰的意义。因此,信仰核心价值不可或缺。

中华民族虽然没有信仰,却有核心价值观。从汉以后到辛亥革命,我们的核心价值是三纲五常。这是官民朝野的共识。到了计划经济时代是阶级斗争,这也是官民朝野的共识。但是,前者适合小农经济,后者适合计划经济。但到市场经济时代,就不管用了。从古代到民国,我们的经济基础一直没有大的变化,所以儒家伦理在民国时还有维持作用。阶级斗争的价值和计划经济吻合。现在进入了市场经济阶段,处在3 000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没有了既能够延续中华传统又适合市场经济的符合中国国情核心价值体系。我们找不到这个东西。结果是什么?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中国的经济空前发展了,国家政治地位也提高了,但国民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却很抱歉,让人不敢恭维。这才有了道德沙尘暴,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都出来了。

显然,我们的任务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的转型从根本上是文化或文明层面的转型,任重而道远。笔者能做的工作,就是撰写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华史》,以厘清3 700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中华文明本身就是谜,没有比这个文明延续时间更长得了。先行者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烟消云散;同龄人克里特、哈拉巴、奥尔梅克相继作古;就连后来人希腊、罗马、波斯、拜占庭、玛雅也都纷纷退场。而只有中华文明,从二里头遗址算起,至今3 700年历史亘古未断。在中国历史上,即便是外族入主中原,建立的也是“中华帝国”,认同的也是“中华文化”。不像印度,多元多变多种族,从来不曾形成过统一而持久的“印度文明”。最后就连他们的发祥地印度河流域,也变成了伊斯兰的势力范围。为什么只有我们民族,不但能够建立中华文明,还长期维持着一个巨大的文明圈?为什么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匈奴、突厥、鲜卑、女真,一次次铁蹄踏遍,一次次水漫金山,却每次都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五胡乱华到头来变成五湖四海?为什么这样一种强大的文明,在西方的凌厉攻势下却只有招架之功?

在未来岁月里,中华文明还能再次雄起,震撼世界,影响全球吗?笔者相信答案就在历史中。当前的天下大势是文明的冲突,其中最主要的冲突发生在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必须思考其他文明的优势与我们的不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炎黄子孙共同努力!

(此文系易中天先生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演讲报告,由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黎荔老师整理。)

(责任编辑:冯蓉)

FoundationofChineseCivilization

YI Zhongti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The specific feat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the only civilization of first generation lasting up to now, the only one without belief among the civilizations lasting up to now, and the only one of the world nature among the civilizations without belief. The Zhou people or Zhouxuan arising from the Zhouyuan, the capital of West Zhou, is the founder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 series of ideas or concepts like world, China, destiny, revolution, etc. have laid out the civilization paradigms with the idea of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ruling the country by virtue, forming the order with etiquette and achieving harmony with music. The current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is basically one at th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layer. Our mission is to set up a core value system which conforms to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 and not only extends Chinese tradition but suits market economy as well.

Chinese civilization; people first; rule the country with virtue; civilization transformation

2014-08-20

易中天(1947- ),男,湖南长沙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K203

A

1008-245X(2014)05-0001-03

猜你喜欢

德治国中华文明信仰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研究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十八大以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