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创建构认知传播学新学科
——全国首届认知传播研究高峰论坛综述

2014-03-03■段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传播学建构学科

■段 弘

开创建构认知传播学新学科
——全国首届认知传播研究高峰论坛综述

■段 弘

全国首届认知传播研究高峰论坛暨认知传播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于4月18至19日在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札幌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30多所高校的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克勇向参会代表致欢迎辞,全球修辞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汝东教授,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欧阳宏生教授等分别致辞。四川外国语大学李克勇校长与欧阳宏生会长共同为研究会揭牌,宣布中国认知传播学研究会成立。

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带头学科之一,认知科学在与传统学科的交叉地带中生发出新的研究领域,不断产生新兴学科。基于此,中国认知传播学研究会会长欧阳宏生教授在致辞中提出了“建构认知传播学新学科”的宗旨,他全面阐述了三方面的学科建构要求:一是系统而全面地提出了认知传播学的定义、性质及学科体系,指出它是跨学科背景下认知科学与传播学融合后产生的新兴学科,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二是提出要在认知科学视野下关注传播学的研究路径问题,通过创新方法论和研究范式,为传播学现有的受众研究、效果研究、品牌营销、文化心理等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三是向研究者提出警示,规避简单移植和套用模式的问题,在借鉴和融合的基础上形成认知传播学独有的学科体系。

会议研讨中,各位专家分别从自身现有研究领域出发,论述了认知传播学这一全新学科的理论生发点,建构认知传播学新学科、为现有传播学学科发展服务成为大家的共识。

中央电视台研发部主任吴克宇研究员介绍了在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4G技术等不断冲击传统媒体,使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媒介融合手法在电视媒体中的创新性应用,以及由此取得的积极成效。传媒从业者要意识到认知传播的重要价值,从而提出开创认知传播研究的必要性。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黄煜教授作了《全球传媒教育反思》的报告,他认为,全球化大趋势体现为移动网络时代传播的极速发展和大数据传播,这些都与当前人类的认知密切相关。他首先介绍了哥伦比亚大学在大数据传播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即由计算机学院负责大数据处理方面的研究,新闻传播学院负责大数据应用传播和社会变迁方面的研究,进而指出当前新闻教育中缺乏业界资源,很难与社会需求对接,因而需要通过联合授课来度过人才培养的危机阶段。从本质上说,传媒教育中存在的技术学派和人文学派都与价值教育有关,媒介竞争最终还是要落脚在资源竞争和人才竞争上,传媒教育必须要关注新的认知传播领域。

中国传媒大学周鸿铎教授作了《传媒经济学范式与认知传播学研究》的报告,他认为学者们要明晰认知传播学这一学科切入点,科学地确立研究范式,关注现有理论解决不了的例外,寻找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传媒文化本体、传媒产业中存在的例外,从传播学、新闻学、受众心理学、决策者心理、传媒文化、整体文化等多重角度建构认知传播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周小普教授作了《媒介素养认知研究》的报告,她认为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族群问题等都与民众认知中存在的简单和极端判断有关,传播应为此负责。她认为媒介素养认知是认知传播学科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确定不同的认知层面,区分人的认知、媒体认知与社会认知。人在认知中不能忍受模糊性,必然要用简单化的套路去理解世界、解释现实,因而很容易出现谣言;媒体由于普遍存在的信息质量低、采访积极性低、关键信息缺乏、关注结论而缺乏讨论机制等问题,加剧了在社会认知上缺乏共识、罔顾事实的累积性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李本乾教授作了《认知传播:传播效果理论研究的转折点》的报告,他以上海各个阶层的受众与《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议程之间的相关系数研究为例,提出认知视角的多元传播效果理论;通过对中德员工文化融合区与冲突区的象限图设计,提出基于认知传播的跨文化累计效果理论;通过介绍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可裸眼3D电视技术、可弯曲可折叠显示器,以及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可穿戴视听终端技术,提出基于认知传播的新媒体效果研究理论。在此基础上,他为认知传播在未来的学科建构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比如受众认知传播效果规律、新媒体认知传播效果、跨文化对外认知传播战略、跨学科认知研究方法应用等。

四川外国语大学王寅教授作了《体认意义观与马航失联飞机报道——基于哲学第四转向(后现代)建构认知传播学》的报告,他首先梳理了西方哲学的四次转向,即古希腊和中世纪的毕因论、近代的认识论、现代的语言论和后现代的后现代论,并在此哲学图谱上标出认知传播学的“坐标”。其次,他从客观主义哲学与非客观主义哲学的对立模式上推衍出意义体认观与认知传播学的对立模式,认为非客观主义哲学就是体验哲学,话语既包括客观的互动体验,也涵盖主观的认知加工,由此提出用认知去弥合语言与现实之间距离的“语言三角”。第三,用体认意义观分析在“马航失联飞机事件”中,马来西亚、中国、美国、英国、越南、印度等国家在官方、媒体、专家、民众话语体系中的12个关键词,统计分析和研究的结果是,这些客观与主观交错的报道其实都是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话语建构。最后指出,认知传播学的核心原则就是“语言三角”,认知方式的具体类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认知模型、心智空间、隐转喻、关联、识解、突显等,同时提出了认知多模态的构想和认知传播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如EPR、眼动仪、TAPs、脑电图、PET、MEG、生理测量、反应时、问卷、数法等,最终得出“语言也是生产力”的观点,为认知传播学的建构提供了整体思路和学术框架。

全球语言与教育学会会长、日本札幌大学文化学院张伟雄教授作了《东亚冲突中的日本国家话语:修辞与认知视角》的报告,他以日本现有的国家话语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构建的以市场经济和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外交体系,安倍通过价值观外交、积极的和平主义、topsales等话语,联合同价值观国家形成对中国的包围网。张教授还特别举出以东京大学为中心的“东大话语”这一个案,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的修辞学,这一秉承了日本传统“话法”的非主流派的理性修辞,在政治传播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要特别重视对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传播研究,当下创建的认知传播学可以从日本已有的研究中获得借鉴。

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朱天教授作了《大数据与电视媒介传播价值的再认识》的报告,他以2013年作为大数据元年为切入点,提出大数据对于传播效果评估方面的重要价值,甚至有可能颠覆现有的信息传播。他认为,大数据在数据生成、储存和处理方面,正在成为传媒内容生产的定位依据,通过对用户数据开展分析利用,可以形成新的传媒市场形态与行业规则,改变原先由渠道资源、信息权威性、匿名受众的二手转卖等构成的传统媒体优势。为此,他提出了传播研究的转型问题,即大数据的路径介入、大数据的筛选分析方法、建设具有媒介特性的大数据利用模式等。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肖小穗教授作了《新闻认知研究》的报告,他认为,认知存在于政治、社会、文化等所有现实领域,而不仅仅是在人的大脑中,因此要重新认识媒体角色的问题。他提出在新闻报道中,如何选择“最有意义的起始问点”非常关键,一般来说,报道者会选择一个具有把控能力、能展开逻辑解释的点为起始问点,这与公正客观并无关联,而主要来自于一定的意识形态立场,因此很容易在受众中丧失传媒的公信力。新闻认知可以走多远、批评的尺度有多大、哲学与语言哲学以及意识形态在其中可以起到多大的作用,这些问题是认知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学者们可以借助语言指称论、话语建构理论等开展新闻认知研究。

四川外国语大学林克勤教授作了《传播中的“面子”:体验认知的研究视角——从面子理论到礼貌理论再到面子协商理论》的报告,他首先提出传播学当前的七大研究范式,即符号学、现象学、系统论、社会文化、社会心理、批判学派、修辞学,认为认知传播学具有研究范式创新的意味。他选择传播学中的“面子”来做具体研究,在梳理了“面子理论”研究中的三阶段,即戈夫曼时期的社会学阶段、布朗与莱文森的语言学阶段、丁云珠的社会文化和传播学阶段等的基础上,从体验认知切入,提出了“面子理论”研究中的个体与社会互动体验认知转向,为认知传播学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

四川外语国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玉梅教授作了《学术研究的超学科动力》的报告,她以认知语言学为参照,认为从综合性学科逐渐向单一学科、多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发展是一种必然,认知传播学的学科建构应有超学科的发展路径观念,在研究认知如何为目的服务的核心任务方面,建构知、情、意的认知体系。

四川外国语大学姜孟教授作了《传播学研究的涉身认知神经范式思考》的报告,他认为媒介化讯息从传播到接收会经历人类心智的“黑箱”,由人的认知态度行为所决定的“黑箱”一直是传播学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他通过建立情感/认识、自动加工/控制加工的四象限图,分析经典认知与涉身认知。其中,涉身认知可以通过生理指标变化来考察人的认知与情感活动,研究者可以利用心电图、心搏图、脑电力、核磁共振图、眼动仪、肤电图、震惊反射、电子压力记录仪、电子X射线断层扫描等方式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认知传播学可以借鉴这些技术开展自身的涉身认知方面的研究。

欧阳会长最后指出,认知传播学要建构起具有自身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的学科体系,团结一批认知传播学的学者队伍,对认知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目的意义、指导思想、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任务、基本理论框架、体系建构等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出现一批认知传播学的前沿性成果,使之成为一门显学,为认知科学的发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作者系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传播学建构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超学科”来啦
建构游戏玩不够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