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韩汉字大搜查

2014-03-03李晓白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化圈韩语日语

李晓白

相似的“脸”,不同的“心”

右边这组“汉字”看上去好像都差不多,放在一起看,似乎很容易能看出谁和谁是“一家子”,但是如果单拿出来,有一些还真的很难猜出来它代表什么意思,比如“賛”、“訳”、“渋”、“纖”这几个字,乍一看之下,绝对能让一个学了几十年汉字的中国人感到一头雾水。这些汉字为什么写出来样子都这么奇怪?到底是有人故意把它们写错,还是说它们也在赶时髦,打算上演一出“模仿秀”呢?

其实,这些“汉字”既不是错字,也不是什么模仿创新字,相反,它们都是现在正在被使用的常规汉字,只不过它们分别从属于汉语、日语和韩语这三个不同的语言系统。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日语和韩语中的汉字,更像我们接触过的“古文字”或者说“繁体字”。其中韩语中的汉字,与繁体字的相似度最高,其笔划繁复、结构完整,颇有古风;日语中的汉字,介于韩语汉字和汉语汉字之间,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同时也保留了古代汉字的一些特点;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反而最为简单明了,几乎看不到繁体字的影子了。

别看中、日、韩的汉字长得很像,但它们的读音都已经很不相同了,而且有些时候它们的含义也已经大相径庭,甚至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这和人类中的双胞胎、三胞胎的情况非常像——虽然从外貌上几乎看不出差别,但是如果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他们内在的性格、爱好、脾气却常常有着很大的不同。

以我们最常见的“娘”字为例。在现代汉语中,“娘”有三重基本含义:其一是指年轻女子,组成词汇有“姑娘”、“渔娘”、“舞娘”等等;其二是指母亲;其三则是对年长妇女的敬称,比如“大娘”、“婶娘”等等。在日语中,“娘(孃)”这个汉字的出现频率也很高,虽然它同样也是一种称呼,但和汉语中“娘”指母亲不同,这个汉字在日语中反而是父母对自己女儿的称呼,比如“この子は私の孃で。”这句话说的是“这个孩子是我的女儿。”如果按照我们对汉语的理解直接翻译成“这个孩子是我娘。”从语义上矛盾得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必然会闹出大笑话。

而在韩语中,“娘(孃)”这个汉字现在已经很少被使用了,在其早期的白话文中,经常出现“娘子”一词,用于对处女或者中年妇女的尊称。这种用法和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有所差异,但却是由古代汉语中“娘”字的另一层含义——奴婢对女主人的敬称引申而来的。

“娘”字虽然在中、日、韩三国的意思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用于表达与自己亲近的女性,而还有些长相相似的字却表达着完全不同的意思。以“工夫”这个词汇为例: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含义比较常见,其一是指做某件事所费的精力或时间,比如“一年的工夫我才学会了200个英文单词。”其二是指空闲时间,比如“有工夫再说吧!”而在日语中,这个词则主要是动脑筋、设法的意思,比如“工夫をこらす”,翻译成中文就是“想办法”。而在韩语中,“工夫”的用法就更奇特了,它表示“学习,念书,用功”的意思,这些差异还真是让人感到无比混乱。

汉字异同大排查

不过,这样长相相同、意思却完全不一样的情况还是相当罕见的,三国大部分的汉字和词汇基本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属于“长相相似、内在也相似”的类型,这类词数量很多;第二类是其中两国的某些汉字词书写与意思相似,但第三国没有此词或是词义不同,这种汉字词也不在少数;第三类则是各国在古汉字基础上进行自创而来的汉字词,其中由日韩原创的汉字在日本和韩国分别被称为日本国字与韩国国字。

那么,到底哪些汉字词属于哪一类呢?比如,“雪”和“塔”这两个汉字在汉语、日语和韩语中的形态看起来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其意义也基本一致(当然读音已经很不同了)。这类汉字中的一部分是表达事物基本含义的词汇,自从汉字传播到日、韩两国之后,它们的意义就被一直沿用下来,几乎没有过什么改变,可以说是完全的同出一脉。“雪”、“雨”、“风”、“霜”;“春”、“夏”、“秋”、“冬”;“山”、“川”、“日”、“月”;”“犬”、“马”、“牛”、“羊”等等,都是这类汉字的典型例子。

而“塔”字代表的则是这类汉字中的另一部分,即与佛教有关的汉字词,这类词语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进入中、日、韩的,比如我们常见的“佛”、“法”、“僧”、“地狱”、“因果”、“法宝”等等,属于被同种宗教文化影响的外来汉字词。除此之外,这类词汇还包括一系列由近代日本吸收西方语言创造而出,又被中国和朝鲜吸收的词汇,比如与资本主义相关的大量词汇。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下面的四组词汇。

这四组词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列的三个词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意思,只不过其中的两个词使用的是同样或相似的汉字,而另一个词则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汉字或组合方式。细心的读者一定已经发现了,前三组词全是日语和韩语词汇相同而汉语词汇不同,而最后一组词则是汉语和韩语词汇相同,而日语词汇不同,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情况呢?

原来,在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吸收了大量来自西方国家的先进文化,用汉字创造了许多的新词汇,这些词汇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汉语和朝语所吸收,成为了上述第一类“长相、内涵”都相似的共同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语对于这类词汇却也并非是全盘接收,有些在接收时改动了字序,使之更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也有些干脆直接自己造个新词来表义。但朝鲜就没有那么好运了,20世纪初,日本开始了对朝鲜约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由于政治上被日本统治,文化上也就没有了独立性,所以这一阶段日本所造的新词汇就被朝鲜全盘接收了,这也就导致韩语中的汉字有许多与日语相同而与汉语不同。

不过虽然同样是韩语、日语中的汉字相同而与汉语不同,但是其成因也是有所区别的。比如第一组词汇的差异,是日、韩语吸收外来语所造新词与中国吸收外来语所造新词不同造成的;第二组的差异则是日、韩语沿袭古汉语的词汇使用而造成的;第三组词汇在韩语、汉语中相同,在日语中不同,这是日本自创,但却未被韩语、汉语所吸收的词汇。

汉字的影响与衰落

其实如果单从汉字的外形上看,日语中的汉字更像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而韩语中的汉字则更像中国古代的繁体字,不信,我们就一起看看下面这组汉字:

这组汉字上面的两行分别是汉语和日语中使用的汉字,而第三行则是韩语中使用的汉字,很明显,前两者的外形看起来要简单明了得多,而第三者则是忠实地承袭了自古以来的汉文字传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汉语中的简化字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才进行的,那么日语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简化字存在呢?

其实,无论是朝鲜语中汉字大多保持古风,还是日本语中汉字的简化,都缘自一个共同的初衷——脱汉。

提到脱汉,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曾经与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婆罗门教文化圈并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圈的汉文化圈。自汉朝开始,由于中华文明的强盛,其文化通过各种交往途径,传播到了东亚和东南亚的众多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并不都附属于中国,但是却在文化和政治方面受到汉文化的支配性影响,形成了汉文化圈。在汉文化圈中,中国的儒家思想、礼仪乐艺等都成为了其他国家学习效仿的对象。

而学习汉文化的基石性工具正是汉字,汉文化圈里的国家纷纷用汉字编辑书籍,比如日本官方就曾用汉字编写《古事记》、《日本书纪》;朝鲜有汉字版本的《李朝实录》、《燕山君日记》等史书;越南用汉字编写《大越史记全书》;日、朝孩童还曾以中国的《千字文》当做启蒙读物等等。

但是在清朝后期,随着中国的日益衰落,汉文化圈的凝聚力也不断下降,18世纪末,西方文化强势打进汉文化圈,汉文化圈中的其他国家忽然发现,中国不再是世界唯一的中心,自己对汉文化的模仿也不再有必要,再加上当时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民族意识空前高涨,终于引发了一场波及范围极广的“脱汉运动”。

脱汉之路各不同

既然是要“脱汉”,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拿汉文化的基石性工具——汉字来开刀。18世纪末,日本开始进行语言改革,创建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字,限制汉字的使用数量,甚至还有人激进地主张完全废除汉字。

但是用了上千年的汉字哪是说不用就不用的呢?在试行取消汉字的过程当中,日本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混乱,最终这种完全废止汉字的提议被搁置了,改为“去繁、简化、限制”汉字。二战之后,限制使用汉字的思潮在日本政界再次抬头,1946年12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当用汉字表》,共收录1850个“当用汉字”。所谓“当用汉字”,意思是“当前使用”或“应当使用”的汉字,也就是说,除了这1850个汉字之外,其他的汉字都停止使用了,改用假名或同音、同义字来代替,同时也颁布了简化的规范新字体。

但是1850这个数量,对于用惯汉字的日本人来说,实在还是有点少,并不能满足人们现实生活中所有的需求。因此,日本各界人士强烈要求政府“追加”一些汉字。经过反复磋商,日本政府在1981年时再次出台一部常用汉字表,将当用汉字增加至1945个,另外追加人名用汉字166个,现在日本实际的通用汉字为2111个。

事实上,1956年中国汉字的简化方案借鉴了日本的经验。这样一来,两国出现许多相同的简化字也就不足为奇了,比如“万”、“出”、“引”、“恒”、“国”、“惨”、“台”、“体”等等,都是两国简化后仍“长相”相同的汉字。

至于韩语为什么能够最接近古汉语中的汉字,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其“脱汉”成功的结果。

历史上,朝鲜半岛的高丽王国一直将汉文化作为其主流文化,而汉字则成为朝鲜半岛的官方文字,那时代的朝鲜半岛居民以能够书写、阅读汉文来划分“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汉字的地位极其崇高。

15世纪中叶,朝鲜学者们集思广益,在参考中国象形字的篆体外形同时,以中国哲学思想为指导,历时数年,创制出了朝鲜自己的注音文字系统——谚文。不过由于当时中国文化的绝对优势以及在朝鲜半岛的深远影响,作为新文字的谚文并没有得到及时推广。

近代以来,随着朝鲜内部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谚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二战结束后朝鲜独立,脱汉运动兴起,汉字受到排斥,让谚文代替汉字成为国家文字的声音不断扩大。最终,汉字在韩国的影响力不断衰退。

但是,即使汉字被废止,韩语使用的谚文发音大部分还是汉语的变音,韩语中70%的词汇也都是汉语汉字词汇。正是由于韩国一直在进行废止汉字运动,没像日本那样改造汉字,因此韩国的汉字仍然是古代的样子。

韩国废止汉字造成了韩国人读不懂自己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古籍(因为这些古籍是汉字写的),不了解自己的历史。这使得韩国政府最近几年又开始加强汉语教育。

学习时的帮助与障碍

我们已经知道了,韩国和日本的汉字都是源于中国,而且其中很多在字形和字义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中、日、韩三国在学习对方的语言时,会非常之简单,一学就能马上上手呢?这种想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三国间存在大量相同或相似的汉字,我们可以大致地猜出某个词汇或某句话的意思。我们以中国人学习日语来举例,如日语中“乌龙茶”写作“ウーロンちゃ”,用拼音标注大致的发音为“wu long qia”,和我们一般说话的发音是非常相似的;还有日语的“干杯”写作“乾杯”,不仅看这两个字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来,发音(kang pa i)也与汉语差别不大,学习一次我们就能马上记住。

但是,负面影响也是存在的,由于三个国家的汉字很多字形相似而意思不同,对我们的学习造成混乱。比如“勉强”在汉语中有“能力不够还尽力做”、“并非心甘情愿”、“牵强”等意思,但是在日语里,同样的汉字意思却变成了“学习,用功”。如果按照我们自己的理解来猜测其词义,必然会对学习日语造成不良影响。

无论如何,中、日、韩三国的汉字同出一源,历史上曾有上千年的时间,三个国家使用着相同的文字,受到同样文化的熏陶,汉字和汉文化将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虽然当前我们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摩擦,但这些摩擦却不应该影响我们彼此间的文化交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深深蕴含有日、韩民族的印记,我们希望汉字将是一座桥梁,联结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友谊。

猜你喜欢

文化圈韩语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中级韩语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韩语的积极性——以《综合韩语》课程为例
圈里事儿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
韩语专业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探讨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