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介石曾经的小伙伴

2014-03-03尚耶克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4年2期
关键词:塞克中德德国人

尚耶克

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可算得上是一对超级好基友了,一个在西方搅和到整个西方世界天昏地暗,一个在东方搅和到在东方的西方世界天昏地暗。可是,作为中国战场上的主要力量——中华民国政府,当年也曾和纳粹德国有过一段相当甜蜜的蜜月期,而且,德国还曾经帮着调和中日关系来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共同利益促使中德走近

那还是1918年的时候,德国人在一战中战败,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当然,这也包括了当时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不仅如此,德国军队的数量还被战胜国限制在十万之内。

可是,作为当年叱咤欧陆的德国军人,绝不可能就此服气,渴望重新崛起的种子一直深埋在他们心里。在德国军人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不是因为战场上的不敌,而是因为国内的暴动,因此他们一直希望在国际上能够找一个靠谱的盟友,重新壮大自己的力量。寻寻觅觅,他们发现亚洲的中国好像是一个不错的小伙伴。那么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呢?中国又有啥优势呢?

1927年,在蒋介石的率领下,国民革命军节节胜利,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已经基本确立起来,随着张学良的东北易帜,中国在形式上统一了。但是实际上,蒋介石的统治基础仍然薄弱,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这些地方的军阀仍旧拥兵自重,不服从蒋介石南京政府的领导。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和军事工业之路仍旧前路漫漫。这个时候,蒋介石非常希望能够有一群外国的军官,来帮助自己建立现代化的陆军,而德国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了,但仍被认为是陆军强国,于是两个国家便有了共同的利益。

蒋介石想找人买枪、买大炮、买飞机,训练自己的部队,然后收拾那些不听话的地方军阀;而德国人则希望将自己的武器卖出去,同时那些一战战后被退伍的军官也希望自己能够去其他国家担任教官,施展抱负。就算是不能施展抱负,也可以挣点外快。

一个想买,一个愁卖,可以说,两个国家的合作,简直就是一拍即合啊。

全副德械师

既然在利益上一拍即合,德国人对于亚洲也没有了什么领土和政治上的企图,那么合作也就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1926年,蒋介石委托国民政府里的“德国通”朱家骅,在德国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来华当军事教官,帮助蒋介石训练一支现代化的军事部队。朱家骅接受了这个任务,很快,德国一位叫做马克斯·鲍尔的上校成为了蒋介石德国顾问团的首位首席总顾问。在他的帮助下,德国军事企业开始重视中国市场,大量的德国武器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装备给蒋介石的部队,在这些武器里,就有一款后来大量装备中国军队的武器——驳壳枪。这款枪又被称为毛瑟C96,由于该武器在设计上后坐力太大,因此没有装备欧洲各国的军队,不过由于其连射功能,被中国的各路军阀看中,大量装备。后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反而利用了其后坐力强的特征,将枪横过来射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地方军阀的部队中,甚至配备了专门的手枪连作为冲锋队。

不幸的是,1929年,马克斯·鲍尔因天花在上海逝世,蒋介石也失去了一个挚友。鲍尔的继任者因为同蒋介石关系不睦,不久就打道回府。这之后,德国的两位总顾问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是佛采尔中将,在其担任德国顾问期间,帮助蒋介石开始建立全面现代化的陆军。在他的指导下,蒋介石建立的陆战师全面采用德国人的训练方法,加之德国人的重武器装备,蒋介石的中央军的实力大大增强。其中的第87师和88师均参加了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痛击了来犯的日军。内战中,佛采尔帮助蒋介石打赢了中原大战,还参与了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可以说,令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佛采尔是“功不可没”。

不过后来,由于佛采尔跟宋子文走得过于亲密,还帮助宋子文建立了税警总团,遭到了蒋介石的猜忌,最终被迫辞职。接替他的,是有着“德意志国防军之父”之称的汉斯·冯·塞克特。在塞克特的带领下,蒋介石成立了中央的教导总队,作为整个中国陆军的示范,这些部队的士官,基本都有留美、留德的背景,因此无论从个人素质还是战斗力上来说,都是中国陆军当时的精锐之师,不过可惜的是,这些德械师在抗战初期的淞沪战场,基本消耗殆尽,数年心血,一朝便付之东流。

塞克特担任顾问期间,还促成了中德之间的贸易。由于德国在希特勒上台之后大量扩充军备,需要金属钨和锰,而中国南方正好盛产这种金属,在塞克特的撮合下,中德之间签订了原材料与工业产品互换条约,这也成为了整个30年代中德关系最大的保障和进步。

日本让中德分道扬镳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开始扩军政策,德国一步步地成为了欧洲的战争策源地,此时的德国,其主要的利益在欧洲大陆,最远端也不过东欧苏联等地,对远东地区并无利益诉求。但是随着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纳粹德国骑墙的态度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德国人担心,一旦中国国民政府难以为继,可能向苏联求援,从而加强苏联在中国的影响力,这是刚刚与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纳粹德国非常不想看到的,而且德国国内也有大量的企业家希望能够继续中德合作,保证自己的在华利益。

可是希特勒作为一个独裁者,其个人的想法大大地影响了整个中德关系的走向,希特勒要求里宾特洛甫调整外交政策,在日中战争中支持日本。面对这样的局势,蒋介石威胁说,如果德国不能有效地调停日中战争,那么中国将有投向苏联怀抱的可能,而且当时的国民政府也的确这么做了。1937年,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大量的苏联援助进入中国。这样的背景下,德国人终于坐不住了,他们派出了驻华大使陶德曼进行调停,史称陶德曼调停。

这次调停,日本提出了七个要求,但是蒋介石以必须恢复七七事变之前的双方状态为谈判的前提条件,最终双方不欢而散,调停失败。德国开始撤走驻华的军事顾问,中德的合作也就此终结。后来1941年,中国在美国对日宣战之后,也正式对日宣战,德国作为日本的盟国,也成为了中国的交战国,从此中德的蜜月期彻底结束。

不过,德国选择日本作为亚洲的小伙伴,却害苦了自己。日本人不仅没有帮助自己打苏联,反而去招惹希特勒三令五申不许打的美国,最终把美国拖入战争,成为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坑人队友。

猜你喜欢

塞克中德德国人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德国人为什么1年能休假178天?
该死的中指
花开的声音 身心的交响——“2014中德合唱大师班”培训有感
二战中德对英海上封锁的思考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