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治疗稳定期脑出血的效果观察

2014-03-03孟凡辉孟庆良党照丽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2期
关键词:稳定期脑出血

孟凡辉 +孟庆良 党照丽

[摘要] 目的 观察颈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治疗稳定期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本院脑病科经保守治疗稳定期脑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366例与对照组298例。治疗组应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尿激酶10 000~30 000 U+透明质酸酶1500 U)治疗,对照组应用10%葡萄糖250 ml+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10 ml+胞二磷胆碱0.75 g静脉滴注治疗。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痊愈率分别为44.3%和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量≤30 ml、出血量>30 ml的基本痊愈率分别为49.6%、33.3%,对照组分别为32.6%、1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均经头颅CT扫描,显示治疗组血液全部吸收234例,占63.9%,对照组298例,占3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颈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治疗稳定期脑出血的效果较对照组显著,且对脑内血液的吸收较对照组快而完全。

[关键词] 脑出血;稳定期;颈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b)-0085-03

高血压性脑出血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上对于出血量≤30 ml的患者常采用内科保守治疗[1],对于出血量>30 ml或已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其家属仍放弃手术而采用保守治疗者,在临床上尤为常见。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颅内血肿吸收缓慢,其病程长,致残率高,生存质量显著下降[2]。本院自2005年以来应用颈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治疗稳定期脑出血366例,获效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观察方法,将本院脑病科经保守治疗病情稳定的脑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366例与对照组298例。治疗组:男216例,女150例,其中≤50岁121例,>50岁245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86例,脑叶78例,丘脑18例,脑室25例,脑干15例,小脑44例;出血量≤30 ml 246例,>30 ml l20例;本组病例中高血压性脑出血351例,外伤性15例,早期脑疝形成者30例。对照组:男172例,女126例,其中≤50岁110例,>50岁188例;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71例,脑叶66例,丘脑9例,脑室13例,脑干9例,小脑30例;出血量≤30 ml 196例,>30 ml 102例。本组病例中高血压性脑出血285例,外伤性13例,早期脑疝形成者18例。两组的性别、发病年龄、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去枕仰卧位,头与胸部呈水平正中位,由助手固定头部,穿刺点在颈部左侧或右侧乳突尖下0.5~1 cm,再水平向后移0.5~1 cm处。常规局部消毒,铺孔巾后用0.25%普鲁卡因2 ml做局部穿刺点麻醉,而后取7~9号腰穿针,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握腰穿针与患者颈椎呈90°与床面呈水平方向缓慢进针,有两次落空感,根据患者的胖瘦及年龄大小,进针深度为3.5~6 cm,此时取出针芯,如有脑脊液流出,即为穿刺成功标志[3],遂用尿激酶10 000~30 000 U (马鞍山丰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1691)+透明质酸酶1500 U(上海吴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837),用生理盐水混合两药稀释成3 ml,将其混合液[4](血肿液化剂)从腰穿针中注入后缓慢拔针,去枕平卧1 h即可,1次/d,左右交替注射,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 d,按病情进行下一个疗程。

对照组应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10 ml(云南盟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580)+胞二磷胆碱0.75 g(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061),混合于10%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 d,按病情再行下一个疗程。其他对症治疗两组相同。

1.3 疗效判定标准[5]

基本痊愈:意识恢复正常,肌力达Ⅳ~Ⅴ级,生活自理;显著好转:自觉症状好转,瘫痪或失语基本恢复,能独立行走,肌力提高2级以上;好转:瘫痪及失语改善,肌力提高1级;无效:症状及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无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的比较

两组的基本痊愈率分别是44.3%、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提示本法治疗该病效果较对照组好。

表1 两组疗效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不同出血量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出血量≤30 ml的基本痊愈率为49.6%,对照组为3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不同出血量疗效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治疗1个月后复查头颅CT两组脑内血液吸收程度的比较

治疗组的336例中完全吸收234例占63.9%,而对照组298例中完全吸收105例占3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3)。

表3 治疗1个月后复查头颅CT两组脑内血液吸收程度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1

2.4 两组治愈率与疗程之间关系的比较

第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治愈率为35.8%,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第2个疗程中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0.6%,高于对照组(P<0.05)(表4)。

表4 两组治愈率与疗程之间关系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为神经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经临床抢救生命体征稳定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6],若治疗不当,后遗症多、致残率高。基于上述情况,本科自2005年以来应用颈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对病情稳定的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同时设对照组进行对比。经临床观察,应用颈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对病情稳定的脑出血患者的疗效与出血量的多少关系密切,此法对出血量≤30 ml的脑出血患者疗效显著、出血量少、治愈率高,并且脑内血液吸收较对照组快而完全。

脑出血后,由于颅内血肿的占位压迫,部分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甚至坏死,致使相应的功能缺失[7],这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尽快地消除颅内血肿,降低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则是从本论治。本法治疗的机制是颈部蛛网膜下腔离脑最近,经该处注射血肿液化剂,通过脑脊液的循环使高浓度药液直接到达颅内血肿部位[8],此种药液能促进颅内半固态或固态的血肿液化,使之变成流体,加速组织吸收和消散,能及时解除颅内血肿的占位效应,使缺血、缺氧的脑组织重新获得血液供应,功能得以恢复[9]。本法获效显著、捷便、简单易行。

适应证的选择,应以病情稳定后的恢复期为佳,对特殊病例,即使在急性期,只要患者神志清醒、无意识变化和新症状出现、颅内压不高和血压正常、出血量≤30 ml,经常规治疗5 d后应尽早采用本法治疗,但应注意,在应用本法第1~2天,注入血肿液化剂之前先快速滴注20%甘露醇125~250 ml,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个别患者经首次治疗可收到弃杖行走的奇效。经过近百例次的应用,无一例出现加重等不良反应,望同道在临床中借鉴。

此种疗法不仅对该病疗效显著,而且对新发病的脑缺血患者也有类似的效果,究其原因是经蛛网膜下腔注射液化剂后,脑脊液中含量很高,此时,通过大脑脉络丛的吸收之后,促进了药物对新鲜血栓的渗透和溶解,及时改善了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功能迅速恢复[10]。本科曾用这一方法观察治疗了数十例的早期脑缺血患者,取得了意外的可喜疗效。这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创新,今后能否通过此种途径用药,扩大治疗病种,有待笔者、同道更进一步地系统观察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孟令秋,张淑琴,吴江,等.脑出血后脑水肿经时变化机制的探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6):496-498.

[2] 刘宪平,方锋.双针穿刺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5):620-621.

[3] 王生彦,宋大明,何林颖,等.颈椎侧方穿刺术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杂志,1991,11(3):131.

[4] 贾保祥,孙仁泉,吴金树,等.经针穿刺清除硬膜外血肿技术的初步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3,19(6):338-340.

[5] 孟家眉.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21(1):57-59.

[6] 程华东.浅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式及手术时机选择[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10(4):286-287.

[7] 张翔.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82-383.

[8] 贾保祥,孙仁泉,顾征,等.穿刺及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初步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6,22(4):233.

[9] 史德海,孙光印,黄艳坤.急性脑出血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38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5):458.

[10] 郑兆聪,王如密,王守森,等.重症脑室出血的临床救治[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3,8(2):10-11.

(收稿日期:2013-09-27 本文编辑:许俊琴)

2.4 两组治愈率与疗程之间关系的比较

第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治愈率为35.8%,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第2个疗程中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0.6%,高于对照组(P<0.05)(表4)。

表4 两组治愈率与疗程之间关系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为神经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经临床抢救生命体征稳定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6],若治疗不当,后遗症多、致残率高。基于上述情况,本科自2005年以来应用颈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对病情稳定的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同时设对照组进行对比。经临床观察,应用颈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对病情稳定的脑出血患者的疗效与出血量的多少关系密切,此法对出血量≤30 ml的脑出血患者疗效显著、出血量少、治愈率高,并且脑内血液吸收较对照组快而完全。

脑出血后,由于颅内血肿的占位压迫,部分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甚至坏死,致使相应的功能缺失[7],这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尽快地消除颅内血肿,降低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则是从本论治。本法治疗的机制是颈部蛛网膜下腔离脑最近,经该处注射血肿液化剂,通过脑脊液的循环使高浓度药液直接到达颅内血肿部位[8],此种药液能促进颅内半固态或固态的血肿液化,使之变成流体,加速组织吸收和消散,能及时解除颅内血肿的占位效应,使缺血、缺氧的脑组织重新获得血液供应,功能得以恢复[9]。本法获效显著、捷便、简单易行。

适应证的选择,应以病情稳定后的恢复期为佳,对特殊病例,即使在急性期,只要患者神志清醒、无意识变化和新症状出现、颅内压不高和血压正常、出血量≤30 ml,经常规治疗5 d后应尽早采用本法治疗,但应注意,在应用本法第1~2天,注入血肿液化剂之前先快速滴注20%甘露醇125~250 ml,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个别患者经首次治疗可收到弃杖行走的奇效。经过近百例次的应用,无一例出现加重等不良反应,望同道在临床中借鉴。

此种疗法不仅对该病疗效显著,而且对新发病的脑缺血患者也有类似的效果,究其原因是经蛛网膜下腔注射液化剂后,脑脊液中含量很高,此时,通过大脑脉络丛的吸收之后,促进了药物对新鲜血栓的渗透和溶解,及时改善了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功能迅速恢复[10]。本科曾用这一方法观察治疗了数十例的早期脑缺血患者,取得了意外的可喜疗效。这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创新,今后能否通过此种途径用药,扩大治疗病种,有待笔者、同道更进一步地系统观察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孟令秋,张淑琴,吴江,等.脑出血后脑水肿经时变化机制的探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6):496-498.

[2] 刘宪平,方锋.双针穿刺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5):620-621.

[3] 王生彦,宋大明,何林颖,等.颈椎侧方穿刺术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杂志,1991,11(3):131.

[4] 贾保祥,孙仁泉,吴金树,等.经针穿刺清除硬膜外血肿技术的初步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3,19(6):338-340.

[5] 孟家眉.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21(1):57-59.

[6] 程华东.浅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式及手术时机选择[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10(4):286-287.

[7] 张翔.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82-383.

[8] 贾保祥,孙仁泉,顾征,等.穿刺及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初步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6,22(4):233.

[9] 史德海,孙光印,黄艳坤.急性脑出血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38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5):458.

[10] 郑兆聪,王如密,王守森,等.重症脑室出血的临床救治[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3,8(2):10-11.

(收稿日期:2013-09-27 本文编辑:许俊琴)

2.4 两组治愈率与疗程之间关系的比较

第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治愈率为35.8%,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第2个疗程中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0.6%,高于对照组(P<0.05)(表4)。

表4 两组治愈率与疗程之间关系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为神经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经临床抢救生命体征稳定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6],若治疗不当,后遗症多、致残率高。基于上述情况,本科自2005年以来应用颈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对病情稳定的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同时设对照组进行对比。经临床观察,应用颈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对病情稳定的脑出血患者的疗效与出血量的多少关系密切,此法对出血量≤30 ml的脑出血患者疗效显著、出血量少、治愈率高,并且脑内血液吸收较对照组快而完全。

脑出血后,由于颅内血肿的占位压迫,部分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甚至坏死,致使相应的功能缺失[7],这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尽快地消除颅内血肿,降低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则是从本论治。本法治疗的机制是颈部蛛网膜下腔离脑最近,经该处注射血肿液化剂,通过脑脊液的循环使高浓度药液直接到达颅内血肿部位[8],此种药液能促进颅内半固态或固态的血肿液化,使之变成流体,加速组织吸收和消散,能及时解除颅内血肿的占位效应,使缺血、缺氧的脑组织重新获得血液供应,功能得以恢复[9]。本法获效显著、捷便、简单易行。

适应证的选择,应以病情稳定后的恢复期为佳,对特殊病例,即使在急性期,只要患者神志清醒、无意识变化和新症状出现、颅内压不高和血压正常、出血量≤30 ml,经常规治疗5 d后应尽早采用本法治疗,但应注意,在应用本法第1~2天,注入血肿液化剂之前先快速滴注20%甘露醇125~250 ml,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个别患者经首次治疗可收到弃杖行走的奇效。经过近百例次的应用,无一例出现加重等不良反应,望同道在临床中借鉴。

此种疗法不仅对该病疗效显著,而且对新发病的脑缺血患者也有类似的效果,究其原因是经蛛网膜下腔注射液化剂后,脑脊液中含量很高,此时,通过大脑脉络丛的吸收之后,促进了药物对新鲜血栓的渗透和溶解,及时改善了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功能迅速恢复[10]。本科曾用这一方法观察治疗了数十例的早期脑缺血患者,取得了意外的可喜疗效。这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创新,今后能否通过此种途径用药,扩大治疗病种,有待笔者、同道更进一步地系统观察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孟令秋,张淑琴,吴江,等.脑出血后脑水肿经时变化机制的探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6):496-498.

[2] 刘宪平,方锋.双针穿刺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5):620-621.

[3] 王生彦,宋大明,何林颖,等.颈椎侧方穿刺术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杂志,1991,11(3):131.

[4] 贾保祥,孙仁泉,吴金树,等.经针穿刺清除硬膜外血肿技术的初步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3,19(6):338-340.

[5] 孟家眉.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21(1):57-59.

[6] 程华东.浅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式及手术时机选择[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10(4):286-287.

[7] 张翔.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82-383.

[8] 贾保祥,孙仁泉,顾征,等.穿刺及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初步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6,22(4):233.

[9] 史德海,孙光印,黄艳坤.急性脑出血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38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5):458.

[10] 郑兆聪,王如密,王守森,等.重症脑室出血的临床救治[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3,8(2):10-11.

(收稿日期:2013-09-27 本文编辑:许俊琴)

猜你喜欢

稳定期脑出血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社区综合管理在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治疗中的价值与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预防
肺康复护理应用在稳定期老年COPD患者中的效果及价值研究
肺康复护理对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研究
颅内减压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慢阻肺稳定期需要继续用药吗?
慢阻肺合并哮喘稳定期仍需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