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连提取液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效果分析

2014-03-03范康业朱世佳许凯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3期

范康业++++++朱世佳++++++许凯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连提取液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效果。 方法 选择5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8例,观察组实施0.5%利多卡因麻醉后,导尿管逆行注入黄连提取液120 ml至膀胱,对照组采用1∶5000的呋喃西林,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1个月、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和尿痛程度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尿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黄连提取液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可保护膀胱黏膜完整性、抑制免疫反应及对抗氧自由基,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黄连提取液;膀胱灌注;间质性膀胱炎

[中图分类号] R6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c)-0054-02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是泌尿外科一种较为棘手的疾病,病理改变主要为膀胱壁纤维化,本病迁延不愈,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1]。目前对于IC尚未有很好的治疗药物,虽可一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不能根治,最终出现膀胱纤维化,引起膀胱容量减少,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输尿管逆流现象,导致肾脏水肿诱发肾脏的炎症反应[2]。本研究采用黄连提取液膀胱冲洗治疗IC,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IC患者56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各28例。观察组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23~51岁,平均(39.6±2.9)岁;病程12~92个月,平均(41.3±4.5)个月;小便次数:白天15~30次,平均(13.5±1.5)次,夜间3~10次,平均(6.5±0.5)次。对照组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23~50岁,平均(38.9±2.8)岁;病程12~93个月,平均(41.5±4.6)个月;小便次数:白天15~30次,平均(14.1±1.6)次,夜间3~10次,平均(6.4±0.6)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小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留置导尿后排空膀胱,用0.5%利多卡因40 ml经导尿管逆行注入膀胱,夹闭导尿管5 min后全部排出,采用黄连提取液120 ml,经导尿管以30 ml/min的速度逆行注入膀胱,夹管在膀胱内保留30 min后排空膀胱。对照组采用的逆行灌注方法与观察组相同,用1∶5000的呋喃西林替代黄连提取液。对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并记录治疗前1个月、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和尿痛程度情况,其中尿痛程度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尿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1)。

3 讨论

IC的临床表现是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及下腹部持续刺痛,尤其是尿液较多时疼痛加剧,有时疼痛可发生于尿道口,甚至波及整个会阴部,只有在排尿后其疼痛才会稍微缓解,且患者往往存在性交痛,从而导致其对性生活冷淡,日常生活上的各种压力也是引起病情加重和反复的原因之一,所以大部分患者呈现一定的焦虑和紧张状态[3]。IC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膀胱内的炎性介质反应、泌尿系统上皮黏膜破坏及尿路上皮生长受到抑制等因素有关,同时患者机体的免疫变态反应及精神紧张也是发病的原因之一,其中膀胱上皮穿透性的改变可使毒性物质穿透膀胱上皮到达黏膜下层,这是目前认为引起IC的最主要机制[4]。

传统医学认为黄连味苦而性寒,入药归心、脾、胃、胆和大肠经,其主效为解毒扶正,可作为一种佐剂,起缓解和拮抗主药毒烈之性以扶正祛邪之目的。现代药理学认为黄连提取液具有较好的解热、镇痛及镇静作用,还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有研究显示,其能达到抗肿瘤、降低血糖、保护胃黏膜及延缓衰老等目的。黄连提取液主要成分是小檗碱和黄连碱,以甲基黄连碱居多,用于治疗IC,可能与其抗感染作用有一定关系。国外研究提示,黄连对多种细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尤以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同时还对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及淋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且其对于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小檗碱是一种抑制肿瘤生长的药物,其对消化系统肿瘤和泌尿系统肿瘤效果更佳[6]。黄连提取液应用于IC患者,可能与其免疫调节作用有较大关系,黄连作用于免疫系统后,能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可抑制细胞和体液双重免疫应答。有研究报道,黄连提取液在低浓度时能有效提高兔离体十二指肠的紧张性并增加其收缩能力,而在高浓度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起舒张十二指肠平滑肌的作用[7]。黄连提取液能有效缓解IC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其抗黏膜损伤而降低溃疡发生率和溃疡指数密切相关。有基础研究提示,黄连提取液的黏膜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作用于内源性前列腺素-2有一定关系[8],其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9]。相对于常规应用的呋喃西林等药物,黄连提取液不但具有一定的常规药理特性,还增加了抗黏膜损伤、抑制氧自由基等作用。

综上所述,黄连提取液膀胱灌注治疗IC,可保护膀胱黏膜完整性、抑制免疫反应及对抗氧自由基,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曹海兵,谷宝军.膀胱水扩张联合灌注树胶脂毒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疗效分析[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1,38(5):310-312.

[2] 文广,史刚刚,张卫雷.膀胱水囊扩张联合药物灌注在间质性膀胱炎治疗中的应用[J].天津医药,2008,36(10):813-814.

[3] 杨进益,魏伟,叶林.膀胱水扩张后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疗效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2,33(3):219-222.

[4] 窦锦明,孙秀梅,张兆旺.黄连解毒汤方药3种方法提取液成分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369-1371.

[5] 吕坚伟,黄翼然.间质性膀胱炎及膀胱药物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11,27(5):555-558.

[6] 柳一鸣,陈鹏飞,秦华.黄连等7种中草药提取液对脚部真菌杀菌作用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2):47-50.

[7] 王祯旭,李学刚,聂继云.黄连花薹提取液的降血脂作用[J].华西药学,2008,23(1):50-51.

[8] 郭伶俐,江克华.行为干预和药物灌注在问质性膀胱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7):862-864.

[9] 王群,刘文,宋信莉,等.黄连提取液超滤纯化工艺优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4):34-37.

(收稿日期:2013-11-01 本文编辑:李亚聪)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连提取液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效果。 方法 选择5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8例,观察组实施0.5%利多卡因麻醉后,导尿管逆行注入黄连提取液120 ml至膀胱,对照组采用1∶5000的呋喃西林,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1个月、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和尿痛程度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尿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黄连提取液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可保护膀胱黏膜完整性、抑制免疫反应及对抗氧自由基,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黄连提取液;膀胱灌注;间质性膀胱炎

[中图分类号] R6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c)-0054-02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是泌尿外科一种较为棘手的疾病,病理改变主要为膀胱壁纤维化,本病迁延不愈,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1]。目前对于IC尚未有很好的治疗药物,虽可一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不能根治,最终出现膀胱纤维化,引起膀胱容量减少,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输尿管逆流现象,导致肾脏水肿诱发肾脏的炎症反应[2]。本研究采用黄连提取液膀胱冲洗治疗IC,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IC患者56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各28例。观察组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23~51岁,平均(39.6±2.9)岁;病程12~92个月,平均(41.3±4.5)个月;小便次数:白天15~30次,平均(13.5±1.5)次,夜间3~10次,平均(6.5±0.5)次。对照组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23~50岁,平均(38.9±2.8)岁;病程12~93个月,平均(41.5±4.6)个月;小便次数:白天15~30次,平均(14.1±1.6)次,夜间3~10次,平均(6.4±0.6)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小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留置导尿后排空膀胱,用0.5%利多卡因40 ml经导尿管逆行注入膀胱,夹闭导尿管5 min后全部排出,采用黄连提取液120 ml,经导尿管以30 ml/min的速度逆行注入膀胱,夹管在膀胱内保留30 min后排空膀胱。对照组采用的逆行灌注方法与观察组相同,用1∶5000的呋喃西林替代黄连提取液。对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并记录治疗前1个月、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和尿痛程度情况,其中尿痛程度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尿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1)。

3 讨论

IC的临床表现是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及下腹部持续刺痛,尤其是尿液较多时疼痛加剧,有时疼痛可发生于尿道口,甚至波及整个会阴部,只有在排尿后其疼痛才会稍微缓解,且患者往往存在性交痛,从而导致其对性生活冷淡,日常生活上的各种压力也是引起病情加重和反复的原因之一,所以大部分患者呈现一定的焦虑和紧张状态[3]。IC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膀胱内的炎性介质反应、泌尿系统上皮黏膜破坏及尿路上皮生长受到抑制等因素有关,同时患者机体的免疫变态反应及精神紧张也是发病的原因之一,其中膀胱上皮穿透性的改变可使毒性物质穿透膀胱上皮到达黏膜下层,这是目前认为引起IC的最主要机制[4]。

传统医学认为黄连味苦而性寒,入药归心、脾、胃、胆和大肠经,其主效为解毒扶正,可作为一种佐剂,起缓解和拮抗主药毒烈之性以扶正祛邪之目的。现代药理学认为黄连提取液具有较好的解热、镇痛及镇静作用,还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有研究显示,其能达到抗肿瘤、降低血糖、保护胃黏膜及延缓衰老等目的。黄连提取液主要成分是小檗碱和黄连碱,以甲基黄连碱居多,用于治疗IC,可能与其抗感染作用有一定关系。国外研究提示,黄连对多种细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尤以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同时还对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及淋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且其对于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小檗碱是一种抑制肿瘤生长的药物,其对消化系统肿瘤和泌尿系统肿瘤效果更佳[6]。黄连提取液应用于IC患者,可能与其免疫调节作用有较大关系,黄连作用于免疫系统后,能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可抑制细胞和体液双重免疫应答。有研究报道,黄连提取液在低浓度时能有效提高兔离体十二指肠的紧张性并增加其收缩能力,而在高浓度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起舒张十二指肠平滑肌的作用[7]。黄连提取液能有效缓解IC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其抗黏膜损伤而降低溃疡发生率和溃疡指数密切相关。有基础研究提示,黄连提取液的黏膜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作用于内源性前列腺素-2有一定关系[8],其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9]。相对于常规应用的呋喃西林等药物,黄连提取液不但具有一定的常规药理特性,还增加了抗黏膜损伤、抑制氧自由基等作用。

综上所述,黄连提取液膀胱灌注治疗IC,可保护膀胱黏膜完整性、抑制免疫反应及对抗氧自由基,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曹海兵,谷宝军.膀胱水扩张联合灌注树胶脂毒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疗效分析[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1,38(5):310-312.

[2] 文广,史刚刚,张卫雷.膀胱水囊扩张联合药物灌注在间质性膀胱炎治疗中的应用[J].天津医药,2008,36(10):813-814.

[3] 杨进益,魏伟,叶林.膀胱水扩张后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疗效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2,33(3):219-222.

[4] 窦锦明,孙秀梅,张兆旺.黄连解毒汤方药3种方法提取液成分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369-1371.

[5] 吕坚伟,黄翼然.间质性膀胱炎及膀胱药物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11,27(5):555-558.

[6] 柳一鸣,陈鹏飞,秦华.黄连等7种中草药提取液对脚部真菌杀菌作用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2):47-50.

[7] 王祯旭,李学刚,聂继云.黄连花薹提取液的降血脂作用[J].华西药学,2008,23(1):50-51.

[8] 郭伶俐,江克华.行为干预和药物灌注在问质性膀胱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7):862-864.

[9] 王群,刘文,宋信莉,等.黄连提取液超滤纯化工艺优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4):34-37.

(收稿日期:2013-11-01 本文编辑:李亚聪)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连提取液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效果。 方法 选择5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8例,观察组实施0.5%利多卡因麻醉后,导尿管逆行注入黄连提取液120 ml至膀胱,对照组采用1∶5000的呋喃西林,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1个月、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和尿痛程度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尿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黄连提取液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可保护膀胱黏膜完整性、抑制免疫反应及对抗氧自由基,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黄连提取液;膀胱灌注;间质性膀胱炎

[中图分类号] R6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c)-0054-02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是泌尿外科一种较为棘手的疾病,病理改变主要为膀胱壁纤维化,本病迁延不愈,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1]。目前对于IC尚未有很好的治疗药物,虽可一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不能根治,最终出现膀胱纤维化,引起膀胱容量减少,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输尿管逆流现象,导致肾脏水肿诱发肾脏的炎症反应[2]。本研究采用黄连提取液膀胱冲洗治疗IC,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IC患者56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各28例。观察组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23~51岁,平均(39.6±2.9)岁;病程12~92个月,平均(41.3±4.5)个月;小便次数:白天15~30次,平均(13.5±1.5)次,夜间3~10次,平均(6.5±0.5)次。对照组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23~50岁,平均(38.9±2.8)岁;病程12~93个月,平均(41.5±4.6)个月;小便次数:白天15~30次,平均(14.1±1.6)次,夜间3~10次,平均(6.4±0.6)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小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留置导尿后排空膀胱,用0.5%利多卡因40 ml经导尿管逆行注入膀胱,夹闭导尿管5 min后全部排出,采用黄连提取液120 ml,经导尿管以30 ml/min的速度逆行注入膀胱,夹管在膀胱内保留30 min后排空膀胱。对照组采用的逆行灌注方法与观察组相同,用1∶5000的呋喃西林替代黄连提取液。对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并记录治疗前1个月、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和尿痛程度情况,其中尿痛程度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尿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1)。

3 讨论

IC的临床表现是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及下腹部持续刺痛,尤其是尿液较多时疼痛加剧,有时疼痛可发生于尿道口,甚至波及整个会阴部,只有在排尿后其疼痛才会稍微缓解,且患者往往存在性交痛,从而导致其对性生活冷淡,日常生活上的各种压力也是引起病情加重和反复的原因之一,所以大部分患者呈现一定的焦虑和紧张状态[3]。IC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膀胱内的炎性介质反应、泌尿系统上皮黏膜破坏及尿路上皮生长受到抑制等因素有关,同时患者机体的免疫变态反应及精神紧张也是发病的原因之一,其中膀胱上皮穿透性的改变可使毒性物质穿透膀胱上皮到达黏膜下层,这是目前认为引起IC的最主要机制[4]。

传统医学认为黄连味苦而性寒,入药归心、脾、胃、胆和大肠经,其主效为解毒扶正,可作为一种佐剂,起缓解和拮抗主药毒烈之性以扶正祛邪之目的。现代药理学认为黄连提取液具有较好的解热、镇痛及镇静作用,还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有研究显示,其能达到抗肿瘤、降低血糖、保护胃黏膜及延缓衰老等目的。黄连提取液主要成分是小檗碱和黄连碱,以甲基黄连碱居多,用于治疗IC,可能与其抗感染作用有一定关系。国外研究提示,黄连对多种细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尤以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同时还对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及淋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且其对于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小檗碱是一种抑制肿瘤生长的药物,其对消化系统肿瘤和泌尿系统肿瘤效果更佳[6]。黄连提取液应用于IC患者,可能与其免疫调节作用有较大关系,黄连作用于免疫系统后,能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可抑制细胞和体液双重免疫应答。有研究报道,黄连提取液在低浓度时能有效提高兔离体十二指肠的紧张性并增加其收缩能力,而在高浓度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起舒张十二指肠平滑肌的作用[7]。黄连提取液能有效缓解IC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其抗黏膜损伤而降低溃疡发生率和溃疡指数密切相关。有基础研究提示,黄连提取液的黏膜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作用于内源性前列腺素-2有一定关系[8],其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9]。相对于常规应用的呋喃西林等药物,黄连提取液不但具有一定的常规药理特性,还增加了抗黏膜损伤、抑制氧自由基等作用。

综上所述,黄连提取液膀胱灌注治疗IC,可保护膀胱黏膜完整性、抑制免疫反应及对抗氧自由基,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曹海兵,谷宝军.膀胱水扩张联合灌注树胶脂毒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疗效分析[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1,38(5):310-312.

[2] 文广,史刚刚,张卫雷.膀胱水囊扩张联合药物灌注在间质性膀胱炎治疗中的应用[J].天津医药,2008,36(10):813-814.

[3] 杨进益,魏伟,叶林.膀胱水扩张后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疗效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2,33(3):219-222.

[4] 窦锦明,孙秀梅,张兆旺.黄连解毒汤方药3种方法提取液成分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369-1371.

[5] 吕坚伟,黄翼然.间质性膀胱炎及膀胱药物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11,27(5):555-558.

[6] 柳一鸣,陈鹏飞,秦华.黄连等7种中草药提取液对脚部真菌杀菌作用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2):47-50.

[7] 王祯旭,李学刚,聂继云.黄连花薹提取液的降血脂作用[J].华西药学,2008,23(1):50-51.

[8] 郭伶俐,江克华.行为干预和药物灌注在问质性膀胱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7):862-864.

[9] 王群,刘文,宋信莉,等.黄连提取液超滤纯化工艺优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4):34-37.

(收稿日期:2013-11-01 本文编辑:李亚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