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便民摆渡车为何没“路权”
——北京摆渡电瓶车“尴尬生存”记

2014-03-02朱艳撰文摄影

环境与生活 2014年7期
关键词:路权电瓶车便民

◎本刊记者 朱艳 撰文/摄影

社区便民摆渡车为何没“路权”
——北京摆渡电瓶车“尴尬生存”记

◎本刊记者 朱艳 撰文/摄影

6月10日,北京多家小区突然贴出告示,通知居民原有的社区摆渡电瓶车即日“停摆”。早已习惯了摆渡电瓶车的居民们,不得不重新选择搭乘“黑摩的”,来解决从社区到最近公交车站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覆盖市内多条线路的社区摆渡电瓶车为什么突然被叫停?市民的投诉引起北京多家媒体的关注,《环境与生活》杂志也根据读者的反映对此事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摆渡电瓶车没有“路权”

摆渡电瓶车突然被叫停,除了居民出行大感不便以外,更如同遭到当头棒喝的,是为这些电瓶车已经“扔了大把钱”的运营商。北京中环科创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关天昊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告诉《环境与生活》记者:“我们面前有两道坎,一是到工商部门登记被告知没有电瓶车这一项,不知道是属于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二是按照我国《 道路交通法》 规定,电瓶车没有路权,不允许上路。”没有路权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只要一出事,企业负全责。目前交管部门似乎是可以认可电瓶车企业,也可以不认可,完全靠人情执法。”关总无奈地说。

得知被叫停的主要原因是摆渡电瓶车“不安全”、“不合法”,不光电瓶车企业觉得很“委屈”,社区百姓也不理解。他们不习惯没有摆渡车的日子,纷纷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询问自己所在社区的摆渡电瓶车为什么没有了?据《环境与生活》记者电话和实地探访发现,有些社区的电瓶车被停后不久,又应市民的要求重新开通了,如6月10日之后,朝阳区双花园小区至双井地铁的摆渡电瓶车,停了几天又重新上路了。其实,在过去的几年里,摆渡电瓶车遭遇“取缔又开通”的戏码,在北京市各地已经上演过多次。

从奥运场馆“下嫁”社区

其实,电瓶车落户北京的时候还是很“风光”了一阵子的。由于它体型小,环保便捷还方便观光,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场馆之间的交通车,入选车辆来自武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有限公司。“那时有五六百辆,奥运结束后,一部分运回了武汉,留下300多辆。”武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汪海砚告诉《环境与生活》,当时,留下的电瓶车被用来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并得到北京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最后一公里”是比喻乘客从公共交通站点往返自己家的距离,一般都是一两公里,步行约20分钟这样“长不长短不短”的距离,涉及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的问题。

摆渡电瓶车的目的地多是地铁站

近年来,尽管北京市公共交通发展迅速,市民出行越来越便捷,但是在远一些的新大型社区和城郊结合部,一些地面公交和地铁站点与周边小区交通的接驳还没有到位,“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社区居民出行特别是无车族多有不便。例如,隶属于朝阳区麦子店街道的枣营南里、枣营北里等社区居民,出行就非常不方便,向西走到东三环一公里多,向东也要15分钟才能到公交站。为什么不将公交车直接通到小区门口?有关人士回应,由于有一座桥的道路承重力不够,公交车无法通行。另外,有许多社区附近虽然有公交,但是由于道路狭窄,开通的公交班次少,上下班高峰期将近半小时才来一辆,迫不得已,市民也只能选择“黑摩的”等黑车。

2009年,从奥运场馆“退役”的电瓶车,成为第一批对接“最后一公里”的便民摆渡车,分别在石景山区和丰台区开通。其中,丰台区西罗园社区的电瓶车自2009年4月份运营至今,分别有一大一小两条环线,可将居民由社区摆渡至三环沿线及附近公交车站。并且在居民呼吁及政府支持下,2011年,该社区电瓶车又增加了线路,可将居民摆渡至商贸热点区域百荣世贸。然而,从石景山区的翠谷玉景小区到地铁1号线玉泉路站的线路,却“命运坎坷”,在运营期间多次遭“封杀”又多次争取运营,到了2012年终于彻底停运。“沿线居民都呼吁政府开通,但是政府似乎没有太考虑居民的需求。据说后来投入了一条微循环公交,不过受等车时间长等条件制约,它没有电瓶车接受度高。”汪海砚说。

很多道路是自行车、“黑摩的”、私家车和公交车混行的。

“运营摆渡电瓶车就像做坏事”

继武汉电瓶车之后,陆续有多家公司的电瓶车进入北京的社区街巷。2011年,朝阳区、海淀区、东城区分别以各种形式开通摆渡电瓶车,然而好景不长,有些区域的摆渡电瓶车开通不久就因为各种原因遭到禁运,“在实际运营中的确有一些管理不到位的地方,比如有的司机不按规定路线行驶,交管部门为了限制车辆,到后来就一禁了之。我们当时也努力与政府协调了很久,都没有下文,干脆就撤出来了。”汪海砚如此解释当年电瓶车撤出石景山的原委。

在公交车迟迟不来的情况下,市民可自行选坐摆渡电瓶车。

遭到禁运命运的,还有朝阳区劲松地区的电瓶车,2012年5月底开通,生意不错,但是到2013年7月下旬,电瓶车就消失了。今年3月5日,中环科贸在永外地区的安乐林路,投入了5辆电瓶便民车,有一次一位司机在运行中出了一点问题,要罚公司1000元。尽管后来经当地政府协调,免了公司的罚款,但是,“由于没有所谓路权,在北京运营便民的摆渡电瓶车就像做坏事,面临随时被禁运的风险。”关天昊说。

6月27日,记者致电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印证了关天昊的说法。记者被告知,我国《道路交通法》规定,任何车辆上路都需要在车管所登记上牌,否则就是非法,“出事了,就没有人负责。”北京市交委工作人员称,至于未来是给电瓶车路权还是完全取缔,现在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条文。

据了解,北京劲松地区摆渡电瓶车的承包商,也正是因为没有路权而得不到经营保障,在两年前不得不放弃了这项业务。

此外,与“黑摩的”的“斗争”也一直伴随着电瓶车,由于摆渡电瓶车价格低廉,一般仅需2元,而“黑摩的”起步价就是5元,开起来更是横冲直撞不安全,一次能搭载十多人的摆渡电瓶车运行以来大受居民欢迎,明显挤占了“黑摩的”的市场,于是摩的司机在马路上频频“挤兑”电瓶车,甚至打假举报电话,虚构故事诬陷电瓶车司机,“政府部门找不到黑摩的司机,但是可以找到我们,毕竟我们是一个公司。”关总强调,其实他们愿意吸纳符合条件的黑车司机、下岗职工到公司来就业,既为社会创造就业,也让“黑司机”改邪归正。但是这样的好事却“不合法”。

也有坚持开通便民车的街道

除了部分禁运的地区,也有不少已开通的电瓶车都在运行,“据我了解,尽管政府说要取缔电瓶车,但很多车还在‘黑’着跑。”6月27日下午,《环境与生活》记者致电双井街道办事处,询问是否双花园至富力城段的摆渡电瓶车像麦子店一样已经被取缔,被告知电瓶车不归他们管(事后证实电瓶车的开通由双井街道办主导),而是由朝阳区交通大队呼家楼支队负责。呼家楼支队的工作人员则称电瓶车为朝阳区城管双井分队管辖。最后,双井城管分队的队长周元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摆渡电瓶车的开通,原本是根据老百姓的需求,治理黑摩的乱象而开通的,开通后的确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周队长说,但由于一直没有合法路权,出了安全事故没法追究责任,有一些地方停运了,双花园至双井地铁站这条线也在6月停运了几天,但是部分百姓反映不方便,“平时就连偶尔减少了车辆,老百姓都不满意。”于是该路段得以继续运行,等到新车出来再取缔电瓶车。

周元昌所说的新车,是指北京公交集团网站上公布的6米长的纯电动微型公交车,北京公交集团和北京市交委已通过各种渠道告知市民,在联合考察市区路线后,准备今年底投入100辆这种电动公交车,替代摆渡电瓶车和黑摩的。票价则沿用现行公交车的计价标准,刷卡打4折。记者拨打北京公交集团咨询热线,被告知这种公交车具体什么时间开通,会开通哪些线路,他们尚不清楚。

和公司负责制不同的是,东城区崇文门附近国瑞城小区和新景家园的摆渡电瓶车的运营,由崇文门外街道办事处负责,而且是“招手即停,完全免费”,每天负责将市民送到地铁磁器口站、崇文门站和111路公交总站,以及新世界商场、国瑞大厦、普仁医院等地。该便民车从2011年开通以来从未间断,记者经常看到电瓶车上坐满了人,且以老年人为主,“百姓有这个需求,为什么不做?”被问及未来是否继续提供便民车,崇文门外街道宣传处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还要坚持下去,因为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该工作人员表示,公交集团预计年底投入的6米纯电动公交车不能进小区,而便民电瓶车能直接把居民送到小区里。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关积珍,也对《环境与生活》说,政府当然可以投入小型电动公交车,“但是小区并不属于市政公路。”

就在“禁车进行时”,北京大兴区黄村街“反其道而行之”,于今年6月底刚开通了两条进出村的便民电瓶车线路,初衷同样是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同样是“上车两元,招手即停”。

呼吁社会管理创新

近日,北京大兴区黄村街道办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街道是以方便群众出行为原则设计的路线,并购买了5辆符合国家标准的电瓶车,还为车辆购买了保险,驾驶员全员持证上岗。老人和残疾人可以免费乘坐,行驶过程中限速25公里,安装多角度视频监控,严保车辆及乘客安全。“所有运营司机都有驾照,每辆车都上有第三者保险、车上成员保险和车损险,赔偿额度为10万元。”崇外街道办早在2011年开通便民电瓶车之初就做好了这些措施。关天昊的车也上有第三者责任险,全车最高可赔偿100万元。汪海砚的公司也一直在深化管理上下功夫,目前还剩下100辆电瓶车在运行,每辆车都有保险,“从2008年坚持到现在,就是希望得到政府的认可,看到我们在便民服务这一块的积极作用。”

双井城管分队队长周元昌说,这些年来看到电瓶车的确方便了百姓,但是有关政府并不提倡,只能慢慢取缔,“我们也很为难,这些车企都投了不少钱。”不过,周元昌中肯地指出,电瓶车不适合上主路,会影响交通,因为电瓶车大约25公里的时速恰好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电瓶车不能上自行车道,速度太快;但上机动车道,它的速度又太慢!”当初,崇外街道办声称为了避免非法运营的尴尬,选择了走自行车道,但似乎自行车道也不适合电瓶车。

目前我国对电瓶车的定位很模糊,“但是该用的还在用,也没有好的管理方法。”据关积珍了解,北京市具体有多少小区需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似乎没见到交通方面的专家学者做研究,“我觉得,在没有更好的办法的时候,这种自发形成的市场性质的便民服务是比较合理的。政府应该引导和规范,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取缔,难道‘怕有狼,还不养羊了?’”关天昊也质疑,说摆动电瓶车不安全,难道电动自行车安全吗?小轿车不也天天出事故吗?关键在于制定法律和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对《环境与生活》说:“政府的管理不能图自己方便,而是要为百姓的方便着想。简单取缔那是一种懒政。现在不是倡导社会管理创新吗?难道便民的摆渡电瓶车就难住我们政府了,只能一禁了之?政府需要做的是支持和服务。路权是谁的?路权应该是全体公民的。如果公交车的线路足够完善了,摆渡电瓶车自然会被淘汰,这叫水到渠成,而不能简单禁止。在目前阶段,应该给居民需要的摆动电瓶车以合理的有限的路权。”

“黑车”、三轮车、自行车并行的景观

猜你喜欢

路权电瓶车便民
便民公告栏
挡风玻璃
丢车丢脸
为路域环境“整容”——探讨公路路产保护与路权维护
琼岛道班的便民点
城市规划师告诉你,路权的定义
论路权配置视野下的交通事故责任
便民电话缘何不便民
取消便民门诊不能顾此失彼
一定抓到那个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