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便溺事件背后的群体荣誉感之争

2014-03-02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4年3期
关键词:论战蝗虫两地

香港便溺事件背后的群体荣誉感之争

4月15日,一对大陆夫妻让孩子在香港旺角街头便溺,由此引发了新一轮两地网友的舆论论战。从香港2010年的反高铁运动到反双非限购奶粉,从香港网民在报上登广告暗讽内地游客为“蝗虫”,到2014年春节后的“灭蝗”行动,两地矛盾越来越深。

最早这样的论战会发生以下两个节点:一是重点节假日,比如圣诞或者国庆期间,千万人次大陆客涌入香港,奶粉和奢侈品被抢购引发普通香港市民或香港媒体不满,甚至有“蝗虫论”等过激言论出现;二是特区政府出台有关自由行或者限购奶粉、内地孕妇赴港产子、双非儿童政策时。

但如今,任何一则涉及到大陆人、香港人这样标签的新闻都会引发论战。比如去年10月,一名在香港求学的内地学生因车祸身亡,再如今年年初,香港电视台对专访大陆游客如何看待“蝗虫论”时,大陆游客称“没有内地游客来香港消费,香港人吃什么”,两个事件都引发了论战,各种声音,对逝者的祈福、围绕“蝗虫论”的争论、当事人及司机的责任、内地人身份、大陆游客过于傲慢无知都成为讨论重点。

此次事件中,公共场所、便溺、内地游客,这些关键字足以引发舆论战争,对互相不满的双方都会视为极好的机会。而对媒体来说,这也是拉流量的兴奋剂,何况方便可以以小见大,很高上大地谈论该话题。比如可以讨论这一事件是否是两地文明发展程度不同产生的冲突,和以往内地游客在国外古迹上刻字、不排队等事件有本质的不同,因为行为人是儿童,存在巨大争议,这样的道德位阶讨论显然是没有意义的,本应该就此结束。但因为发生在香港,两地彼此间存在着巨大的偏见,有了陆港矛盾这一背景因素,香港人、大陆人这样的标签就会放大,进而“蝗虫论”和“恩主论”又一次抬头,“蝗虫”和“白眼狼”之间互相责骂也在所难免。

“群体荣誉之争”会让许多理性的声音被掩盖。搜索了相关新闻的评论,几乎没有网友在讨论事件本身。事件若只是“群体荣誉之争”,完全可以不用理会,因为地域之间的歧视和矛盾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尤其是在文化、经济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的两个经济体之间。哪怕是在国内,一线城市排外言论的激烈程度一点都不亚于部分香港人。比如有一些北京本地人称外地人为“外地X”,比“蝗虫”难听许多。歧视是不会消失的,哪怕两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倒挂,也会有“曾经的优越感”,甚至一个地区内部,不同县市内部都会互相“歧视”。

真正可怕的是两地媒体的有的放矢。如个别的两地媒体,一旦类似事件发生后,就会选择讨好矛盾的一方,类似《规定内地访香港人数,好自私动议》等新闻对缓解矛盾没有任何好处。尤其两地有许多人几乎没有任何常识,至今,依然有许多内地人认为“自由行”是中央送给香港的一份大礼,而大陆供港农产品似乎像是白送的一样,供港农产品质量好是大陆“特供”给香港,这样的“恩主论”背后或许有潜移默化的宣传因素,但缺乏基本的政经常识也不容忽视。而“蝗虫论”背后,为何会有如此激进的声音将政治的问题延伸到民间,将这种偏见拓展到对大陆游客和普通民众的仇恨之上?也值得思考。在香港或者台湾地区,各种因素影响下,已经形成了难解的偏见,如何面对经济下滑、如何走出愤怒和恐慌、如何不让普世价值、法治与文明变得扭曲和出现行为偏差,变得很惆怅且无解。

猜你喜欢

论战蝗虫两地
觉醒年代的一次公开论战
你真的认识蝗虫吗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都2020年了,人类为啥还拿蝗虫没辙?
养虾人都惊呆了!4月之前投了这个苗,萧绍两地超九成用户成功卖虾
人多势众的蝗虫
曹刿论战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