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逸思:“穿越”千年的复兴
——以我之手,谱汉服华章

2014-03-02张雪影受访者供图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4年3期
关键词:穿越同袍汉服

文/张雪影 图/受访者供图

刘逸思:“穿越”千年的复兴
——以我之手,谱汉服华章

文/张雪影 图/受访者供图

“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突然出现在门口,淡青色很古雅的曲裾深衣,青面绣花的软底鞋,头发往上梳成一个圆髻,扎着同色的丝帕……”小说中的文字如帧帧影像跃然纸上,在13岁的刘逸思心里绽出了嫩青色的蔓藤,缠绕虬结,生出了一朵“汉服复兴”之花。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谈及汉服文化,刘逸思一改轻快语调,显出略微超龄的老成,“汉服是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符号,着汉服,不是古装穿越,不是伶人说戏,不是博人眼球,仅仅是行‘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之平常事。”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让汉服文化耀及江南,之后满清入关剃发易服,让汉服文化瞬息化为“星火”,取而代之的旗装以“文明新装”之态延续至今。如今,人们追崇窈窕现身姿的旗袍,却难以记起“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的风华汉服。

从根底起刨,这是民族文化的一种遗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聊斋》中常写赴考书生挑灯夜读时,忽闻异香阵阵,转见一美艳女郎侧倚朱门,巧目流连,顾盼生烟,仿若画中走出的姑射仙人,后人时有戏谑,这书生是因读书太过枯燥而得黄粱美梦,以此舒展心中郁郁。刘逸思笑说,13岁时读小说《长生》,意外之下竟也患上了文人通“病”,书中角色跳脱文字桎梏化作一位身姿清丽窈窕、衣着古朴的汉装少女,乍现眼前,从此深埋下了一颗拳拳“古典”之心,也第一次品味到了汉服的悬黎之光,和璞之采。

从单纯的古典情愫到深沉的汉服复兴,刘逸思漫长的求索之路跌宕沉浮,单薄的故事话本人物支撑不起民族文化的精魄,凭着对汉服文化的满腔热血,画地起誓,大学必习一二事:一为着我汉裳;一为复兴汉服文化。碧玉年华春花烂漫,心随意动,不曾思虑前路艰辛。“现在仍在‘复兴’之路上摸爬滚打,想起高中时的誓言,才觉得自己天真妄语太轻狂。”刘逸思自嘲一笑,淡黄色的及脚裙摆随着笑声晃荡出一小圈涟漪,水泥地板上尘粒轻扬,“但这种纯粹的热爱,恰巧为我开启了了解汉服文化以及中华千年文明的大门。”

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古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知天下事,如今,人在家中坐,手掌方寸之间就能博采众长,见诸法万象。在网络中有一个由汉服热爱者组建的汉服贴吧,大家以诗会友,以服悦人,甚至传道授业,撰写研修汉服文化的心得,恍若文人茶话诗会再现,于“形单影只”的刘逸思而言,如同进入了陶老笔下的桃花源,千年汉服文明如画卷铺展开来,精妙纷呈,绚烂瑰丽。“我对汉服文化的了解,启蒙于小说,成长于贴吧。”沾及汉服文化的话题,刘逸思侃侃而谈,如数家珍,“汉服的历史可以追朔到三皇五帝,一直到明代,每个朝代的汉服款式各有千秋,隋唐的窄袖,魏晋的大开袖,明朝的袄裙……对汉服形制的鉴赏甄别是学习汉服文化的必修课,也是学习制作汉服的基础步骤,同时汉服裁剪要求也十分严格,衣袖圆袂代表天道圆融,方领代表地道方正,体现了华夏文化天人合一,取法自然的思想。不可缺少的背中缝则被赋予了刚正,公平,正直之意,也作为了一种传统保留下来。”

高中时学业繁重,面对高考压力刘逸思忙中偷闲,从网络中搜集制作汉服的信息,做好笔记。高考后,她期望满满,开始第一次动手制作汉服,之前以纸代布,裁剪出的平面效果让她信心倍增。记录裁剪细节、学习拼布缝纫针法、挑选布料花色……“以为通过纸片的平面练习,转战实作时会驾轻就熟,可做衣式的形制剪裁时就遇到了困难。”刘逸思给自己第一次“莽撞”的汉服制作定义为“非常失败”,“首先,挑选布料时被花色吸引,没有考虑到布的软硬和柔韧度,买回来后才发现布的弹性太大,裁剪时很难把握原定尺寸;其次,不同部位的布料缝合需要配合不同的缝纫针法,除了常用的长短衍针,做袖口、领口以及衣角的包边时不能露出缝合痕迹,就需要用到暗缲针,而且在最初的裁剪时一定要将包边的尺寸计算进去,否则制作出的实物会偏小于原先所定尺寸,当时我忽略了布料的弹性以及包边的留白,导致广袖宽袍成了塑身紧衣。”这次的实作,让刘逸思有一种因急功近利而功败垂成的挫败感,之后她选择了沉心研习,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刘逸思生长于江西萍乡,一座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春秋属吴国,战国为楚地,是连通商贸往来的经济要道,故又有“吴楚咽喉”之称。怀着“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的汉文化情怀,刘逸思一腔热血洒故土,却遭遇了继制作汉服后的又一次“失败”,身着汉服的她更显端庄与娴静,发髻松挽,珠钗斜鬓,葛履绣绢花,趋步行街巷,清心玉映,颇有闺房之秀,本该是一次悦己悦人的赏春之行,却不料旁人的指点非议搅乱了她踏青寻芳的雅兴,生生唱成了一出“穿越”闹剧。知音少,断弦有谁听?

一路受挫,刘逸思心中失落,而母亲的支持却让她如久逢甘露的池鱼,晦败的“蔓藤”又鲜活过来。从“影响学习”的反对声到“精神信仰和文明传承”的同袍情谊,当时在杭州美术培训班学习的刘逸思用了2个月时间,从黄帝尧舜讲到满清易服,从文献札记讲到小说演义,电话一头的母亲终于认可汉服是承载华夏民族的文化符号,汉服复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延续。一直单枪匹马的刘逸思,找到了她的第一个同袍。

高三暑假,刘逸思报名参加了本地汉服爱好者组织的汉风端午祭,在母亲的陪伴下,与十几名同袍身着汉装相约于公园,佩香囊点雄黄,共祈天祭屈原,衣带凌风,彩线飞扬,一个小型的祭祀活动在朗朗诵读声中拉开序幕,主祭人幅巾儒冠,素色直裾深衣,当风而立,手捧《祭屈原文》,声音雄浑如鹰隼鸣啸,后行三拜,读祝礼成。之后有:艾叶沾水保康健、饮雄黄驱邪秽、系五彩绳祈福平安……活动虽小,祭祀礼仪并不规范,但对于刘逸思而言却受益匪浅,跨越千年感悟先贤文化,结识了更多汉服同袍。

扬之水,不流束薪

现在,刘逸思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大一学生,也是校汉服社团的创立人。2013年9月30日社团创立。如何策划宣传社团招新工作、每个部门之间的管理统筹、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下活动的开展,刘逸思事必亲躬,顿觉手足无措,但庆幸的是,每遇瓶颈都会有同袍援手相助,到如今社团已初具规模,社员70多人,周五课后还安排了汉服以及簪钗制作的教习课程,授课“老师”都是来自不同院系的汉服同袍,逢中国传统节日,社内还会组织同袍游园活动……

同年冬至,刘逸思做出了一个大胆尝试,准备在节日当天以“祭天祭祖”为主题,联合各大院校汉服社团在校内举办一场较大规模的汉服文化交流活动。作为汉服社创立后的第一个大型活动,刘逸思心中忐忑,如何尽“地主之谊”,又如何将仪式细节至善至美,成了她每天课后的思考题。古有“冬至大如年”之说,祭祀程序上也多有考究——人们在冬至当天要着新衣,并备办饮食,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之后还有“官放关扑”,即官府在这天允许市井街巷间开设投圈、轮盘转针等带有赌博性质的小游戏,称作“博戏”。但各地风俗不同,在细节上有所差异。

为了更真实的复原习俗风貌,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民族文化,节前半月,刘逸思挑灯夜读,查阅古籍资料,询问各地同袍经验,与重庆大学与子同袍汉服社、重庆师范大学历史爱好者协会、重庆医科大学汉服社,四川外语学院青衿汉服社一起探讨研究,共同整理出了冬至活动的内容大纲,分“礼乐文化表演”和“民俗风情赏玩”两章节,表演环节包含了部门自备舞蹈、古乐器演奏、节日文化礼仪展演等,赏玩环节则安排了吃水饺、画驱寒图、投壶等趣味游戏,分门别类后下放给社团内五个干事,同时,刘逸思还要自己手制节日新装,虽然每天过得劳累却倍感充实。

冬至当日,天公作美,校内湖光灼灼,山色隐于树荫,鸟鸣虫啼,给素色寒冬蘸了新色,汉服社内的所有干事忙得分身乏术,挂宣传板、联系其他院校参与活动的同袍,核实签到时间,场内舞台以及游戏道具布置……一场汉文化华幕静待开启,而这一切却戛然而止于刘逸思急促的电话铃声中,“学校团委规定,所有社团活动禁止外校学生参与,让我们必须在半个小时内全部撤走。”辛劳半月成果,被团委老师的一个命令击成碎末,一直紧绷的心弦突然崩断,刘逸思有些发懵,“时局所迫需要临时转场,只有强打精神联系了重庆师范大学汉服社,一番周折,活动还算圆满,但我也被‘伤’到了心。”刘逸思且战且败,已如霜打茄子,“人说‘勿失初心’最是难能,曾经还觉得矫情酸腐,失败几次后,才慢慢体会到了个中酸甜。”

在刘逸思身上,看不到独生子女所谓的“娇生惯养”。虽败犹勇,寒假过后新学期依始,她就迫不及待的制定了汉服社今年的教习内容以及活动规划,五月恰好端午将至,谋定后动,“汉服成人礼”的计划已跃上心头……刘逸思的这场“复兴”之仗注定艰辛而漫长,诚然,谁无暴风劲雨时,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从“汉服文化”到“汉服复兴”,刘逸思的汉文化情怀不再囿于喜好,在无形中赋予了自身传递时代文化的使命。由一无所知到独挑大梁,享受着成长中的苦乐,她找到了自己的“桃源”,有同袍三千,有潋滟汉装千年文宴。

猜你喜欢

穿越同袍汉服
同袍吟
汉服新“江湖”
与子同袍
上台说汉服
圣诞“穿越”回童话小镇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
布衣相国指点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