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腺专家苏新良

2014-03-02张勤受访者供图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4年3期
关键词:外科医生病人

文/张勤 图/受访者供图

三腺专家苏新良

文/张勤 图/受访者供图

人物简介:

苏新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擅长乳腺、甲状腺、胰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在西南片区领先开展了小切口内镜甲状腺手术,效果显著,深受病人好评。

他凭着手中的一把刀,为多少乳腺患者摘除肿瘤,为多少甲状腺患者剔除病灶,为多少胰腺患者解除痛苦。他就是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三腺专家苏新良。

当一名优秀的外科大夫,是他一生的梦想。为这个梦想,他一直在奋斗,在前进。

5月14日下午三点,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内分泌乳腺外科办公室,记者一行还没有见到约定采访的苏新良医生,却率先见到了等待他的诸多病人,这个著名的三腺(甲状腺、乳腺、胰腺)专家果然是名声在外,让广大患者慕名而至。

片刻之间,一个中等身材,坚定沉稳,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快步走入办公室,立即坐到办公桌前,进入工作状态。病人也立马蜂拥包围了他。不用说,这就是苏新良医生!这次采访,记者有一半的时间,是一个旁观者,一半的时间,和苏医生进行了对话。

坐诊:这个医生真亲和!

苏新良每周的时间是这么分配的,坐诊一天半,手术三天,周末不坐诊不手术但也不是全能休息,需要处理紧急情况,要参与会诊。作为一个医生,按时下班和节假日的概念是没有的。

每周一全天、周三上午,苏新良在门诊坐诊,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尤其是周三只坐诊半天,四个小时的时间非常紧张,作为教授级别的医生,他只看五十个号,但平均下来分配到每个病人身上的也就几分钟时间。在这几分钟时间里,他要给出诊断,开出检查单,确诊开药,还要和病人交流病情,如果要入院则还要开具住院单,交代入院事项。

“这个时候,我最怕的是病人反复地问一个问题。”病人多,时间紧,他没有办法和病人“啰嗦”太多。对于很多远道而来的病人,还得面临一个情况,检查结果不是马上全部出来。为了让病人尽快知晓病情,节省金钱和时间,减轻思想负担,苏医生每周三在住院部办公室等着病人来问检查结果,开药等。因而,周三下午也成为他固定的、可以会客的时间。

苏医生在网上的简历很简单,也未常见于媒体报端,关于他最多的信息是病人在网上写的对他的各种评价。采访之时,我们所见到的,正如病人对他的评价:技术精湛,为人和蔼,为病人着想,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医生。

“医生我这个情况怎么样?”病人问道。

“你这个没有问题!开2个月的药,吃完了,半年后再来复查。”苏医生耐心交代。

“只吃2个月的药,怎么能够到半年?”病人又问道。

“吃完了,就不吃了,半年后来复查。”苏医生强调。

“不好意思,没听懂。我是农村的。”病人小声说着。

“别人都听懂了,就你没听懂,我还不是农村的。”苏医生玩笑道。

“哈哈,你是医生,我没有文化嘛。”病人与家属乐呵呵地走了。

苏医生的出现,让原来沉寂的等待变得活跃,原来忧愁的思绪变得开朗。或许,这样的情形,对于苏医生是常态,但对于病人和旁观者而言,真的希望这样耐心而亲和的医生更多一些。

对于医生而言,医治的不光是病人的病,更要医治病人的心。让他们生活得有质量才是最终的结果。

苏新良在会诊中

“给你说,你这个囊肿,越多越不是问题。”苏医生安慰。

“您不知道,她天天哭。”病人家属补充。

“哭什么呢。越哭这个包长得越快哦!”苏医生“吓唬”道。

事实上,这样“庸人自扰”的病人所占比例是很大的,只要走进了医院,有了一点问题,在他们眼里就无限放大,甚至疑神疑鬼。这也是需要医生去解惑宽慰的。

“一直在检查,这是上半年的结果,这是今天的结果,好像在长大。”有一个病人忧心忡忡地对苏医生说。

“哪里在长嘛,没有!这个结果更好。不管它了。”苏医生细心看完检查单。

“不管它?也不吃药?那你给我开点药,我家在万州的,来去不方便。”病人央求。

“开什么药嘛,不吃药!”苏医生斩钉截铁!

“平时有什么要注意?”病人始终不放心。

“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苏医生答道。

“生活呢?”病人继续发问。

“生活!照常生活,该怎样就怎样!”苏医生重申。

“麻辣糖醋都吃?”病人问得越来越仔细。

“耗儿药(老鼠药)要忌!”苏医生经常以这种幽默来放松收尾。

“哈哈。谢谢你,苏医生。”又一个病人笑着离开。

这种开心的氛围,让家属与患者都轻松了不少。生病乃是人生一大痛苦之事,尤其是大病,此时,我们无一人不祈祷病遇良医,早日康复。

看完以上三个病人,苏医生才对我们说,“不好意思,我把这几个病人处理完。”

苏医生被病人包围着,动手动嘴又动脑,一会儿便把空调打开,如此才能冷静快速地处理问题。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定程度强调了心理作用的重要性。医患矛盾频发的当下,“以药养医”是根源之一,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喜欢开药,开贵药。

“先吃半颗,你过一个月再来复查。吃多了怕你受不了。”苏医生反复交代。

“原来开的药还有。”病人回答。

“还有?那我不给你开了。继续吃。”苏医生停下准备打印的开药单子。

苏医生对待患者非常有原则,做到该开药就开,该保守治疗就保守,该立即做手术就绝不拖延,体现了医者的仁心仁术。特别对于一些久病缠身的老病号,他更加关心。

“时间过得好快,已经有一两年在你这里看病了。”一个年轻漂亮女生的爸爸感叹。

“现在千金没事了,很高兴吧。”苏医生也掩不住高兴。

“是啊,那会儿好紧张。”女孩的爸爸感叹。

“你天天守着,比自己生病还紧张。”苏医生还记得这一切。

“就是,花了好多钱进去。”女孩的爸爸继续感叹。

“哎,钱把人买得回来就是好事情。”苏医生鼓励着这对父女。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孩子的健康是最重要的,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生命是第一位的。苏医生的话,实在得让人说不出话来。认真对待每一个病患,尊重每一个生命,在医务工作者这里体现得更加完全。

在病人看来,医生的专业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一个对自己甲状腺结节不放心的女患者,正处于两难境地。

“你不能什么都忧虑,纠结就开刀割了,不纠结就等半年,用时间来考验它,就像当年你考验你老公一样的。就这么大点事情。半年之后,如果它是癌肯定会变化,不是癌它就稳定的,就不管了。”苏医生说得云淡风轻的背后是专业与信心在支撑。

“我饭都吃不下,就是怕。”女患者显得非常无助。

“我给你讲,影像学就像看面相,有些人看着像好人,其实坏人一个。有些人看着像坏人,其实好人一个。像好人的人不一定都是好人,像坏人的人不一定都是坏人。影像学不是百分之百准确,懂我的意思吗?只能说它像什么,有些东西一看就是坏得严重,直接就会把你收治进来,开刀!像你这种情况是可以观察的。”对于病人,必须这么通俗地去讲,他们才会懂。

一转眼,二十分钟已经过去了,苏医生重复着工作——听病人讲述、看检查结果、定性、下结论。来找他的病人,都得到了认真的对待。时间,一分一秒对于他来讲都显得弥足珍贵。而这个时间和耐心,他给予的是他的病人。终于,半个小时后,苏医生将身边围绕的病人看完之后,终于寻得片刻闲暇,他在其他医生的办公室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苏新良在手术

手术:演绎刀尖上的完美

每周二、四、五,是苏新良的手术时间。早上九点进手术室,一天五六台手术算少的,七八台的情况很多,最多的时候要做十台以上。傍晚五六点收工是运气好,晚上七八点很正常,最久的时候,开到第二天早上四五点。中途就是吃饭,以及在手术之间的间隔里休息下。

接受采访前一天,他开刀到凌晨。这么一个强度,累吗,烦吗?

“烦也要开,不烦也要开,不如不烦。烦着开刀出了事情怎么办。最累的时候没感觉了,在家里面才感觉到累,没精神,在医院精神好得很。”“宁愿当你的病人,都不愿意当你的亲人。”苏医生的妻子这样评价丈夫。对于他来讲,现在的境界是“开着不累,不开就累”。而这里面的精神实质是,他热爱这份工作,从小渴望成为一名外科大夫。

上世纪60年代,苏新良出生于四川仁寿一个农村家庭。很小的时候,他患了阑尾炎,父母亲认为,开刀会伤身体还可能会影响务农,要求保守治疗,这使得他的阑尾炎没有彻底治愈,经常复发,反复住院。当时住院的县医院设备简陋,小时调皮的他,通过窗台看到医生在开刀,在他稚嫩的眼里,发现开刀的人与没开刀的人不一样,开刀的人很快就康复出院,而他就反反复复的住院。这样一来,他对学医,特别是外科很感兴趣。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他把学医作为第一选择,顺利考入重庆医科大学,在里面得到了全方位的学习、实习。

大学一年级,放暑假的时候,他留在学校补习英语,没有想到阑尾炎又犯了,这次,他毅然决然选择做手术,此后就再也没有复发。这让他坚定地认为——似乎外科更能解决问题,甚至在其他科实习的时候,都还要回外科去开刀。

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了四川乐山一个制药厂。他心冷了,对于一直立志毕业以后要搞外科的人,这完全不对口。虽然他在制药厂只上了一个月的班,但要挣脱这个桎梏,却不那么容易,得回到学校等待再分配。“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再度当实习生。”当年12月,他等到了去医院工作的通知,难掩内心激动。他被分配到了四川井研县医院,为了自己的爱好与理想,他对县卫生局局长说,“我有两个条件,第一是必须搞外科,第二是必须到县医院。”还要白纸黑字签下来,现在想来,他忍不住笑自己的幼稚。

他到了县医院没多久,就把工作就干得有声有色。作为一个还没有转正的新人,他收病人是最多的。当时县医院一天收病人最多10来个人。而他有一天就收了11个病人,开了4台手术,破了当时整个医院的记录。那时候还是手写病历,他写得非常透彻,早上交班,也显得特别有水平。院里领导、卫生局长对他的评价是——要对人了!

作为医生他有着极高的天赋,从业之初就显现出来。在他即将转正的时候,要写一个大病例,他就想到一个自己管过的病人,案例较为复杂。这个病人是阑尾炎入院,他收治之后,对病人的详细病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诊断有误,重新作了检查,认为是肿瘤引起的。这个患者曾经到华西医院做过两次手术,但都没有治愈。他这个新人却最终治愈了患者。这个老年患者逢人便评价道:“县医院的小苏医生太厉害了,我到华西都没有治好,他给我搞定了。”这在不大的小县城成为了美谈。

面对良好的开局,苏医生没有骄傲,而是勇攀医学高峰,他选择边工作边考研。“当时不让考研究生,要医院出证明,我是偷偷考的。”工作第五年后,1992年他考研成功,师从名师,专研内分泌乳腺外科,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重庆医科大学,便一直耕耘在重医的沃土里。2002年,他在浙江医大邵逸夫医院研修,对甲状腺微创手术进行了深入研究。2004年,他攻读博士学位,在专业上更加精进。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使得他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保留乳房手术、晚期乳腺癌介入治疗及乳腺癌化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水平。

看看病人及病人家属在网络上对苏医生的评价,或许更直观——

2014年04月02日,一位病人家属写道:“我母亲受到苏新良医生的精心治疗和照顾,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苏医生耐心解释,精心查找,多方排除,使我母亲康复出院。”

2013年07月09日,一位病人的家属写道:“我母亲是去年7月中旬经过您主刀做的全喉切除,手术非常成功,术后一年来我母亲恢复得很好,打破了所谓一些专家说我母亲最多只能活半年的论断。您高超的医术拯救了她的生命,让我们的家里又重新充满了欢声笑语。”

2012年07月22日,一位病人的家属写道:“您和耳鼻喉科、麻醉科、胸外科医生通力合作,给我妈妈做了全喉切除、甲状腺全切、气管切开术,昨天已经出院,这个手术风险高、难度大,全国很多医院做不了这个手术,而您的手术切除很彻底,谢谢,是您救了我妈,我们全家人都由衷的感谢您!”

……

包括同行都称苏医生的手术堪称完美。“我没有那么神,作为医生应该要有点啃硬骨头的精神,医学也是这么发展的。堪称完美算不上,我们这个专业面对的女性患者更多,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要想到美。美就在于我们对切口的选择,切口的设计,尽量把手术做完美,做漂亮。”

然而,刀尖上的完美并不是那么好演绎的。以甲状腺手术为例,其周围有很多重要的组织和神经,风险较高,但苏医生却总是选择自己承担压力与责任。采访前一天,他在给一个婆婆开刀的时候,助手一直在说,“你不要动了,不要动了,再动就要出问题了。”

“尽量把肿瘤组织切干净了,后面患者生存的时间更长,复发的几率更低一点。类似这种病人一年要碰到很多个。”面对助手的提醒、我们的担心,他自信地回应:“自己心中有数。”

他始终坚信,“医生激进一点,肿瘤就完整割下来了,不激进一点,可能吃亏的是病人。”作为一个好医生,苏新良始终坚持从患者角度考虑问题。“我认为医生能承担就要承担,尽量把病人的问题解决了。”

我们的采访不过半个小时之间,中途又有三个病人找到苏医生,他依然一一耐心解答,给出治疗方案,一如既往,从未改变。半个小时后,苏医生回到他的办公室,又被新的一群病人包围。

苏新良(左一)在手术

猜你喜欢

外科医生病人
谁是病人
最美医生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病人膏育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
我帮病人“走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