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实践环节强化谈教学手段创新
——“参与及模拟成果”教学模式在广告专业的应用研究
2014-03-01李毅
李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70)
由实践环节强化谈教学手段创新
——“参与及模拟成果”教学模式在广告专业的应用研究
李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70)
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得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此我们不仅需要观念上的突破,更要有手段上的创新。针对广告人才培养的特点及市场需求,面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参与及模拟成果”教学模式受到我们的高度关注。此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对财经类院校广告专业的教学改革及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
参与;模拟成果;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建立的前置因素分析
1.院校性质及对学生要求是教学模式建立的前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专业始建于1993年,在全国财经类院校中属于先行者。长期以来,广告专业更多定位在与艺术设计相关的院校中,而如何在非艺术类院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办好这类专业并彰显其特点和优势,始终为广大专业人士及教育机构所关注。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多为非艺术考生,学生在设计方面的先天素养相对较弱,而这种素养仅靠在校的四年学习很难达到质的飞越,这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财经类院校广告专业发展上的瓶颈。打破瓶颈,使学生有其发展空间及优势,就必须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用经济管理理论解决广告领域的问题上寻求突破、寻找答案,而广告经营与策划中实战环节的强化,正是这种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
2.学科特征与专业定位是教学模式建立的依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专业的主体定位在于“广告经营管理”及“广告策划与创意”。所以强调经济管理理论与广告理论及制作的结合,是一贯奉行与始终坚守的办学指导思想。故在课程体系设置与规划上,既凸显经济管理理论的触类旁通,又强调广告理论的深入浅出,同时更为看重所学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地指导,由此对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视。
就广告专业自身特征而言,实践环节提升与实战能力强化已为必然要求。广告专业是一个既需要理论知识,又需要实战操作的领域,从专业能力提高而言,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是必须的,但若仅有理论知识,而无应对实战的操作技能,缺乏用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手段,是不能称之为一个优秀人才的;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及各种制作手段的不断提高,这种对实战手段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二、“参与及模拟成果”教学模式的基本形态
1.“深度参与”。“参与及模拟成果”教学模式建立在全体学生深度参与的基础上,这种“参与”与以往的一些模拟案例教学形态有所不同,在以往的一些模拟案例教学中,有些只是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而很少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尽管有时也会让学提出一些问题解决方法,但由于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虚拟与假设”的前提下,所以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多缺乏针对性与可实施性。“参与及模拟成果”的教学形态要求学生必须进行深度参与,所谓深度参与在于突出强调三点:第一,不能只分析案例的问题而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或每个人、或以组为单位(每组5人左右),必须提交一份包括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方法在内的“策划书或设计方案”,“策划书或设计方案”与该课程的期末考试直接挂钩,是学生必须完成的环节,有些课程“策划书或设计方案”就是考试试卷;第三,对于“策划书”的评判将由主讲教师聘请相关课程教师及一些企业人士,在学生进行内容与观点阐述的基础上,结合“策划书”的理论性、可操作性、创新性等内容给出判定成绩。
2.“实战模拟”。教学模式在“模拟”环节的显著特点是:案例具有极高的针对性和实战性,有些引进课堂的案例,就是教师曾经做过的企业实战项目或是正在执行中的横向课题。因为有教师亲身的实践经历与成果评定,所以这些案例既为教学内容提供了针对性与实战性,又为教师对学生成果的评判提供了依据。模拟案例使学生由一种“观战、论战”转而进入到一种“参战与实战”,学生好似在为一个具体的客户服务,在为一个具体的企业提供执行方案。在此,学生面对的成绩评判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企业和市场。而学生良好成绩的取得,不仅需要具备深刻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将理论融入到实际的操作中,而要想提出更为合理与有效的方案,方案的针对性、实用性与创新性就必须强化,由此教学模式给学生的思维形态带来了很大变化,死板与固定化的思维形态在逐步退化,而发散与创新的思维获得了极大提升。在这种发散与创新思维提升的基础上,很多学生针对“模拟案例”策划出的方案,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3.成果共享。“成果共享”是教学模式的又一基本形态。在此的“成果共享”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形成一定的教学成果,即由课程及考试形成大量的“成果”性的作品。作品或是一份独立设计的企业“VI”手册,或是一部自编、自导、自演、自行拍摄的广告片,亦或是一个有市场效应的企业品牌策划与推广文案。除绘画与影视作品外,其他形态的成果要求做成电子版和纸质版。其二是“成果”间的交流。对于学生的作品,特别是优秀作品,教师会拿出专门的课堂时间,先由同学对作品的创意设计过程进行阐述与讲解,再组织学生对作品的成果表现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对成果的具体特点进行点评。这样学生不仅看到了自身的成绩,由此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而且也会更大的扩展视野,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就为学生更深、更广地掌握理论知识,更为丰富地掌握操作技能开创了条件。这种“成果共享”的教学模式也为教师的经验与教学素材积累提供了帮助,并奠定了更为深厚的基础条件。
三、“参与及模拟成果”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1.三个过程。①一个由教学引发的全面与完整的创意、策划与制作过程。学生要想完成作业并做出好的作品,就必须对所学的基础理论有全面及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要对所学的相关知识,如市场调研、消费心理、美术构图原理等进行复习和运用。在作品的设计与制作中,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思维意识,因为作业内容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版本,即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标准答案”;教师在对作业的评审中,除考核基本理论层面的内容外,更多是从作品的创新性与实际指导价值层面来进行。②一个教学成果的开放式评审过程。开放式评审,即考核成绩的公开评价体系是教学模式的一大特点。在以往的作业和考试成绩评定中,教师主要是依据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完成的,一般是由任课教师独自决定,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成绩评定模式进行了突破,任课教师会请一些相关的教师或一些行业内人士作为评委,给出评委打分的标准,先由评委对成果进行打分评审,再把各个评委的分数进行汇总,最后主讲教师根据汇总的成绩及自身对成果的认定,给出最终成绩。③优秀教学成果的交流过程。教学模式的另一大突破就是不仅要形成成果,而且还要对成果进行讲评和交流。交流的过程更是一个同学间相互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彼此借鉴与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被忽略,所以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不对、不好”在哪里,别人的“对和好”又在哪里。而这一过程使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做”和“如何能做得更好”,而要使这一过程具有实效性,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知识,必须具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由浅入深讲明道理的素养。
2.四个结合。①教学过程中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结合,通过案例解析与方案制订,深化对所授理论的深刻理解,强化学与用的结合,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②教学中实战性演练与综合能力提高的结合,教学模式更为凸显实战性训练,凸显应对实践及解决实际问题。在完成实战性项目中,学生又必须重温很多相关和已学过的知识领域,由此形成对各种理论知识的融会。③课堂教学与实战性考核的结合。模拟案例分析及成果考核与期末考试融为一体,由此打破了以往考试形式中“考试内容与实际应用分离,考试分数与实际能力分离,考试效果与教学目标背离”的现象。④教学中基本知识掌握与学习成果体现的结合。通过创意思维与独特表现力的成果形态,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成就与劳动成果,由此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学习意识,而这些成果更为学生择业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四、实施“参与及模拟成果”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用“体验式教学法”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体验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体验式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的时刻。
医学研究表明,人大脑的左、右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思维,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还是学生的单项练习,以至机械的背诵等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而体验式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后再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体验式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广告学是一个实用性非常高的领域,若只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会大大下降。如果不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会缺乏兴趣,对理论的实效与实用性甚至会产生质疑。而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的严重脱节,不仅不利于人才培养及学生的职业发展,而且还会导致在学习热情下降的同时,形成“教师水平低、学校档次低”的概念认识,这无疑会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及学校的战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用“管理激励理论”提升学习积极性及成就感。激励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范畴,管理心理学把激励看成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水平越高,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和满意度就越强,工作效能就越高;反之,激励水平越低,则缺乏完成组织目标的动机,工作效率也就越低。
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的关键在于“学习动机的强化”,由此激发学习动机是提升学习主动性的核心要素,动机是一切行为形成的动力源泉。“参与及模拟成果”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驶入到整体参与的轨道,更让他们品尝到了一种特定的学习成果,看到了劳动所得与收获,这种成果与收获将会产生出一种激励水平较高的激励因素,这种因素不仅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行为,而且还会使学生用更高的标准投入到活动的参与中。当学生看到了参与的成果以及成果获得了一定认可时,他们的成就和荣誉感便会油然而生,其学习主动性便会自觉提高,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尽管是一种模拟成果,但它同样起到了对学生学习动机与主动性进行激发的效果。
3.用“沟通理论”形成成果的扩散及专业理论的深化。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组织之间进行传递,并获得理解的过程。沟通的目的在于既定目标的实现,在于各种信息的有效与快速传递,更在于由沟通而形成情感的交流与深化。
该教学模式非常强调沟通,其目的在于三个方面。第一,由沟通形成教师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教师通过学生成果的分析与讲评,可使教学中的一些难点与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扩散,这样既使学生深刻掌握了理论和操作方法,又减少了很多学习上的弯路,使学习效率大为提升。第二,由沟通形成师生之间及同学之间的知识互动、成果共享。如果仅有学生成果的形成而没有师生及同学之间的成果交流,学习成果的效益值会大大降低,同时对教学而言,则缺少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教学形态。教学模式通过师生间在作品欣赏与讲评形态下的沟通,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深化了对学科理论的再认识,构成了学习方法与操作手段的丰富;通过学生间的沟通,又进一步扩展了思维空间,丰富了创意手段,从而使学习方法和操作手段更加充实。第三,由沟通形成了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情感交流及平等友好的关系。教学模式在强调参与的同时,更为突出“创意、创新和超越”,因为在对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解析上,教师的做法和创意不一定是最好的,我们鼓励学生超越教师,在此思维下,我们看到了很多学生的优秀作品,而对于这些作品,我们在充分肯定其成果的同时,也谦虚的承认它超越教师的地方,由此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1]王维削.“浅析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运用”[J].商情,2012,(22).
[2]叶龙,吕海军.管理沟通——理念与技能[M].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黄津孚.现代企业管理原理[M].第五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4]宋克勤,徐炜.管理学[M].第一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5]体验式教学法[EB/OL].2011-09-06. www.pxto.com.cn/JiGou/dt-sh.
[6]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的理念与实践[EB/OL]. 2013-08-06.www.hbrc.com.
G642.0
A
1674-9324(2014)45-0184-03
首都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李毅,项目组成员:杜文娟、张蕾、毛琦、王端,该项目已获批首都经贸大学2014年校级教改重点研究课题
李毅(1961-),男,北京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企业视觉形象设计、企业视觉传达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