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使用研究
2014-03-01季通宙吴玲玲
朱 烩,季通宙,吴玲玲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朗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使用研究
朱 烩,季通宙,吴玲玲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从江苏地区七所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法使用情况数据分析着手,着重分析了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法的使用现状,并对现阶段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法的使用提出了建议策略。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法;课堂使用;建议策略
一、朗读的内涵及价值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朗读,绝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过程,而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简单地说,朗读学的研究,不能不涉及文字—视觉—思维—情感—气息—声音这些相互联结又互相融合的环节[1]。
朗读教学法是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方法,现阶段,教育工作者在小学、初中语文课堂上已经开始重视朗读教学法的使用,但高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法的使用却被严重忽略。笔者从对江苏七大高中调查数据入手,着重分析了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法的使用现状,并为其提出建议策略。
二、现状调研分析
图1-1 关于学生对朗读学习法的了解及其了解方式的调查(学生437人)
图2-1 关于教师对朗读教学法的了解及其使用情况的调查(教师43人)
图1-1显示,高中阶段知道朗读学习法的学生仅占被调查学生总体的35%,这其中的40%,即被调查学生总体的14%的了解途径是教师。对比图2-1,了解并知道操作方法的教师的比例是被调查教师总体的42%,并且有29%“经常使用”以及48%“偶尔使用”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真正地运用。换言之,只有32.34%的教师知道朗读教学法并会在教学过程中使用。32.34%的教师在课堂上会用到朗读教学法,而相对应的只有14%的学生是“通过教师”了解朗读学习法的,悬殊为何如此之大?这中间不仅简单地涉及了课堂朗读教学的效率问题,还涉及到教师在使用教学法“教”时,是否能够“授人以渔”,指导学生使用朗读法“学习”的问题。图2-2显示,参与此次调研的26%的教师会指导学生使用朗读教学法,约为32.34%的4/5。笔者及成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朗读教学法的教师大多能够指导学生使用朗读法进行学习,其中,苏南地区的教师在指导上花费的时间更多。
图2-2 关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朗读学习法及其指导方式的调查
图2-2显示,在26%的会指导学生使用朗读学习法的教师中,13%的以苏南地区为主的教师会“专门设置课程”指导,29%的教师“只教导一部分”,而58%的教师选择“随堂教学”指导。对比图1-2,平时会使用朗读学习法的学生为37%,使用时间以“0.5~1h”的25%及“1~1.5h”的38%最多,笔者和成员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使用时间的长短与学生使用的时间段有关,使用时间1.5小时以内的多使用的是整段时间如晨读等集体集中朗读时段,这部分学生占69%,余下的使用时间超过1.5小时的31%的学生则更多地运用了零散的时间。
图1-2 关于学生平时使用朗读学习法及其使用时间的调查
图1-3 关于学生平时使用朗读学习法及其使用效果的调查
图1-3显示,在平时使用朗读学习法的37%的学生中有54%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认为“效果明显”的仅为37%(即被调查的学生总体的13.69%),对比图1-2、图2-2的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笔者及成员与调研高中的一线教师一起就相关数据进行了讨论、交流,总结出“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使用虑偏低、教学效果偏差”这一结论。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定位不准,能力不足
1.教师与校方关于朗读教学法的态度有分歧。本次调研的高中均为省内公办学校,办学素质普遍较高,但对于朗读教学法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苏南地区的学校稍优于苏中、苏北的学校,同地区的四星级高中优于三星级高中。在调研听课期间,我们发现有些学校的教师会把讲读课当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课下到处查找资料,依据考纲罗列众多要点;课上的主要时间都用在了传授知识上。整节课下来既听不到教师的范读,也听不到学生的朗朗书声。
通过调研及访问,笔者了解到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法比较重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法施行,受到外在环境的压力。很多学校领导认为,学生的朗读学习能力应当在小学、初中就已经得到培养和锻炼,到高中就无需再专门训练了,而且朗读学习对学生的分数提高并无帮助,反而会耗费时间,阻碍学生应试技能的提高。
通过一年的试验示范,到了交答卷的时候。刘玉与大家一起对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将同田块、同品种进行对照,“精准配肥”技术明显提升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减少了化肥的投入,远远超出了预期。“这让我们兴奋不已!同时也非常好奇这几个年轻人到底怎么做到靠三四个人的力量实现增产增收!”韩俊义补充说。
2.教师自身能力的缺陷。图2-2显示,目前高中语文教师能够掌握、运用并能够指导学生的仅为26%,对比图1-3,仅有14%的学生认为朗读学习法“效果明显”,除却教师讲授技能、学生的吸收等因素外,在实际调研中,笔者及成员感受颇深的是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
3.教学目标不明确。有些教师在运用朗读教学法时,会运用如集体朗读、分组朗读、学生泛读、接力读、单独朗读、默读、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但大多数教师不明确朗读的目的,在学生朗读结束后,通常只是加以“好的,请坐”、“非常好”等敷衍的评价。学生往往在朗读之后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读,读完没有收获,朗读水平无法提升,朗读学习法预设的效果无法体现。
(二)学生自身对朗读认识不够
1.学生对朗读兴趣一般。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在某高中调研的时候发现在7所高中语文课堂里,高中生不仅不愿意朗读,并且带有明显的排斥,有人甚至将课堂朗读视作教师惩罚他们上课不专心的手段。此外,高中生的文本选择类型也比较单调。图1-4显示,高中生认为适合使用朗读法进行学习的文章主要集中在“散文、诗歌、文言文”,这些文章多数属于高考考纲中要求背诵的文本,而对于适合朗读,但却需要高水平的朗读技巧的“话剧”在这项调查中排于末位。
图1-4 关于学生使用朗读学习法学习的文本类型的调查
2.学生自身朗读水平低。在实地调查中,高一年级尤其是文科班的学生仍然愿意朗读,但是到了高二,学生整体朗读水平明显下降,晨读课上听不见朗朗书声,只是机械的、单调的、重复的背诵声。图1-5显示,高中生认为朗读学习法的功效主要是“帮助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兴趣、帮助增长记忆力”,这些功效虽然是有价值的,但是不够明显,容易被其他学习方式代替,尤其是在高考的压力下,这些功效并不突出。
图1-5 关于学生使用朗读学习法的实际效果的功效的调查
然而,在学生朗读能力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我们惊喜地发现,在调研搜集的数据图1-6中显示,高中生对教师使用朗读教学法有较高的热情。图1-6显示,“十分期望”的学生人数与“期望度一般”的学生人数接近,都约占50%,对比图1-2及图1-3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在目前朗读教学现状落后的情况下,仍有大批学生愿意学习朗读学习法,并对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朗读教学法表现出了较高的期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高中课堂朗读过少的情况。
图1-6 关于学生对教师使用朗读教学法教学的期望的调查
总之,以考察所得的江苏省内7所高中的数据为例,当下高中语文的朗读教学现状是落后的,远未达到课标要求,形势不容乐观。教师普遍缺乏朗读教学法方面的知识,无法对学生使用朗读法学习做出有效指导,且有对不同作品朗读指导过分单一的情况。学生朗读作品种类单一,阅读面狭窄,且朗读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但是学生对朗读教学法依旧怀有很强烈的愿望。
四、建议策略
(一)充分利用选修课,加强朗读训练
根据以上数据,朗读教学法难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校方和家长的压力,高中语文教学任务重,课时紧张,而朗读教学法需要大量时间才可以很好地展开。为此,笔者建议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从选修课着手,进行朗读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的“课程设计思路”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高中生的语文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必修课程10学分;第二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8学分;第三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14学分”、“学生可以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中任意选修4门,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的10学分,共计18学分,达到报考高等学校的最低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要达到报考高等学校的最低要求就是要修满18学分,而其中8学分就来自选修课。
至于选修课内容,《课标》上规定,“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语文选修1),小说与戏剧(语文选修2),新闻与传记(语文选修3),语言文字应用(语文选修4),文化论著研读(语文选修5)。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而在《课标》提及的五个部分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以及文化论著研读都非常适合使用朗读教学法。
因此,教师在选修课的课程设计中,要有意识地使用朗读教学法,带领学生学习朗读的技巧,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文化论著的不同文体中,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二)提高教师朗读能力,发挥模范作用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她的作品《于漪文集》中谈到:课要教得声情并茂,十分重要的是要动口,要引导学生抓住重要段落、关键词句反复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有些琅琅上口的好课文,忽视口出声、声传情、情铸意的作用,教学效果就大受影响[3]。
为了提高朗读教学法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朗读能力,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让“朗读”真正走进高中语文课堂。其次,教师要明确朗读目标,如初读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细读课文时要抓住关键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之中,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体会;精读课文时要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最后,教师要注意朗读形式的灵活多样,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使用个读、齐读、自由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文的形式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的方式有个别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情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4]。
例如在教授《社戏》这篇课文时,作者描绘了山水、月色、村庄、戏台、笑声等场景,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教师朗读,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在朗读完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且也在无形中让学生深入到了作者创设的意境中,教学效果大大增强了。
(三)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挖掘朗读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使用朗读学习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他们对朗读的兴趣,让学生愿意朗读、喜欢朗读。
例如一位教者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字词以后,先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接着再结合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同学提出:“哈尔威船长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中,是否值得?”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再分组讨论。有同学认为船长死得伟大,但也有学生提出船长死得不值,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对此教者不下结论,仍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阅读,并在阅读中仔细分析。如此,通过读—疑—读—释的递进式引导学生多次阅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喜欢上了阅读[5]。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则可以通过学校、班级举办各种朗读活动、比赛来实施。配合选修课的开展,朗读活动可以渗透到每一节课堂中去,比如配乐朗诵、戏剧表演等。此外,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举办班级内的朗读比赛,引导学生将平日朗读教学法的理论学习落实到实践中,继而也通过比赛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小结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然近于完美[6]。而根据我们的调查,语文朗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仍然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因而,提高语文朗读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附:江苏省内7所调研高中①情况一览表)
注释:
①本次调研选取代表国内语文教学先进水平的省份——江苏省的6所四星级高中,1所三星级高中作为数据收集地点,并以地域进行分区。所得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目前国内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1]张颂.朗读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曾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
[3]于漪.于漪文集(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4]茆宏花.语文阅读兴趣培养路径初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2).
[5]李霞.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J].现代语文,2010,(3).
[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G632.41
A
1674-9324(2014)45-0168-04
朱烩(1993-),女,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本科,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2012年参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立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市民”子女学习动机激励策略的案例研究》,2013参与南京师范大学“英才计划”项目研究组;季通宙,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吴玲玲,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