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富论》的社会劳动分工对体育教学改革影响的研究

2014-03-01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国富论分工集体

孙 威

(吉林化工学院体育部,吉林吉林132022)

现代社会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的思想和规律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开启了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国富论》的核心思想是社会劳动分工,其价值在于集中个体的注意力和精力,减少从事工作的种类,提高工作频率和效率,加快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结果是提高社会生产能力。

劳动分工理论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根源,也应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组织要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满足学生身体心理需求,教学为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培养体育运动意识和习惯,能够满足终身运动的人的需要,培养身心健康、个性完善的教育目的。

一、社会分工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体育教学,需要从劳动分工规律中探寻教学改革的发展。

其一,分工把每个人的体育教学简化到只从事一种运动,在高频率的专项学习活动中不断感受、体会和积累对该项运动的认识,加上教师适时的点化,加强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进而提高技术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感受,激发起运动兴趣。

其二,体育教学应用社会分工理论,将节约原先一个人每学年学习多种运动时由一个运动转换到另一个运动所花费的时间。在某阶段时间交替或同时学习多项运动,学生会强烈感受到动作技能学习干扰,将极大地破坏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呈现负向排斥心理,学习效率低下,降低自我效能感。

其三,分工式运动专项教学,以学生运动兴趣培养为中心,促进其运动技能的正迁移。学生掌握某项运动技能熟练后,再专门学习其它某项运动时,不断反思重要环节、成功体验和控制感,将熟练运动技能的判断、注意和经验科学迁移到即将从事练习的运动项目中,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调节提高学习效率和练习效果,避免技能间干扰,提高运动兴趣感。技术环节协调配合,通过运动程序来控制行为,改善和提高运动程序的质量。由动觉刺激意识产生运动反应,通过各感受器接受信息,由意识来控制动作。经过长期的运动实践后,大脑运动记忆会形成技术心理图式,如图1所示,图式具有巩固性和灵活性两方面的运动特征。在特定的刺激下回立即启动和协调相应的心理图式;从事不同的运动,心理图式将指挥调用具体动作会产生大同小异的变式。不断练习,通过运动程序来控制行为,动觉反馈逐渐增加,视觉反馈不断减少,改善和提高运动程序的质量,逐步形成十分巩固、十分灵活和自动化地运用具体动作[3]。

二、劳动分工理论促进运动技能教学

(一)运动技能的掌握阶段

心理图式决定着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技术动作的形成是阶段性的。“通常把运动技能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动作的认知阶段、动作的联系阶段、动作的完善阶段。”[2]处于认知阶段的学生,其泛化时期的神经系统只具有较差的动觉感受性,很难感受到动作的缺点和错误,尚未精确建立起来内抑制过程,控制动作的能力不强。练习者动作强化练习后,运动技能初步形成,进入到动作联系阶段,加强了内抑制,逐渐形成了分化性抑制的神经过程,能够初步掌握局部动作,并逐步将个别动作联系起来,但单个动作不协调,也常常多个动作间的联系间断和停顿,动作细节是其主要的注意指向。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练习,其技术将进步到动作完善阶段,大脑已建立起较为巩固的动力定型,更加集中和精确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逐渐建立完整的动作系统,动作应用的自动化程度逐渐扩大,但意识只对个别动做起调节作用。

长期动作练习才能形成运动技能,心理图式是技能形成的核心。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不断提高反思能力和感受体会,通过动觉反馈调节动作,降低视觉反馈依赖,形成技术动作连续性,利用教师提醒等线索觉察到动作情况,不断增强

图1 技能学习不同阶段的平均成绩

按照社会分工原理和技能掌握规律,选项制教学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通过专门深入地学习某项运动,节省学习时间,快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创造性的运动体验和学习成果,增强自我满足感,形成运动习惯[4]卷首的目标。

(二)分工式体育选项教学是运动技能掌握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

社会分工把工作简化操作程序,提高了工作熟练程度,并且把这一操作变成终身唯一的职业。

要以体育产业作为依托重心,体育特色小镇的建造对经济投入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体育产业有着持续稳定的增长额,为体育特色小镇提供经济支撑。体育特色产品的推出以及体育特色服务的提供是体育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的差异也是体育特色小镇中小镇和小镇之间的竞争所在。如依托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繁荣了花腰傣族民族体育文化的思路[13]。由此,凸显体育本质,明确每个小镇的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意愿并且能够接受教材内容和利用学习条件是知识学习的前提。”[5]探索新的教学思维和学习方法,按学生兴趣进行专项教学,满足学生运动追求,挖掘教师积极性。“任何教学都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使兴趣成为学习动机和动力,心理需要成为教学开展的反思方向。

劳动分工原理能够落实教学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的掌握一项运动技术和养成运动习惯是艰苦的,需要教学主体的学生付出卓绝的努力和长时间的强化练习来提高运动技术,按照技术掌握过程专项练习动作,快熟掌握技能。同时发挥教师专业特长,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组织学生科学的练习。行胜于言,运动掌握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尤其是练习的数量。

强化动作练习是掌握学习运动技能的唯一途径。科学地理解劳动分工理论,调动作为教学对象学生的主动性,按照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原理,指导和组织学生通过长期练习熟练掌握某种运动技能,快速掌握某项运动技能,提高理解该运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达到自动化地应用运动技能。练习成绩与练习次数成正比关系,如图2所示。运动技能提高的主要标志有:大脑中形成运动程序图式指挥运动动作;神经系统分化,运动程序动力定型稳固;依靠图式知觉清晰性和肌肉的协调性提高,视觉注意反馈作用加强。

图2 练习次数与效果曲线

运动习惯不同于技术熟练,它是实现某种运动的心理需要。习惯是指对运动的心理需要程度,熟练是指技能水平的程度。技巧是技能熟练的高级阶段表现。自动化反应是技能熟练后,始动刺激激发运动程序发动,不必预先假定完整动作或局部动作。心理需求成为形成运动行为习惯的条件,心理需求会引导人用运动行为来满足。如果运动不能使心理得到满足,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不断促使心理得到愉悦和满足,学生的感悟和反思能力增强,对运动的个性和心理需要逐渐强化,形成稳定的运动习惯。

(三)劳动分工理论推动运动技术掌握的正迁移

正迁移是已经掌握的技能会积极影响即将学习的另一种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生的思维图式、注意力和动作的准确性在其练习其它运动时,会因过去的运动经验对目前运动的掌握产生的相识刺激或相同反应而启动神经通路,产生无意识的迁移。

图3 直观的表示学习效应的迁移量测量

劳动分工原理有助于减少运动负迁移,快速掌握某项运动技术。如果在运动学习初期的认知阶段和联系阶段交替学习不同的运动项目,由于学生练习得次数和运动的体验较少,会混杂动作要领产生运动图式相互干扰,产生的负迁移不利于形成一种稳定、熟练的运动技能,增加心理压力和学习难度[2],见图 3a。

创造性的运动学习体验和运动技能的巩固程度,影响着即将学习技能的迁移程度。学生对已经掌握的技能较为巩固、能力较强、经验丰富,能从较多的练习经历中获得感受体验,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当前学习任务,能够识别和理解所面临的任务,能获得较大的正迁移[2],见图3:b。

运动正迁移对学习掌握更多的运动技术提出如下启示:首先,技能迁移与技术练习量成正比。按照分工理论,学生多次专项技术练习有助于运动技术掌握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要环节,巩固稳定的技术经验会产生运动正迁移;其次,技能迁移与技术稳定程度成正比。未巩固运动经历会对次项目练习产生干扰刺激,已经熟练掌握地运动技术即使不能使学生从中发现线索,也能发现哪些线索是重要的。发展学生的正迁移,能够最大改观学生在校学习掌握知识的有限性,有利于学生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体育。

三、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要求体育教育开展分工式教学

(一)运动为了满足人的需求

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体育学者张力为提出了人的运动需求:追求乐趣和接受刺激的需要、归属一个集体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和展示才能的需要[6]。在运动过程中不同的人有自己的特殊需要,但是至少熟练的运动技能能够满足人快乐的心理需求。随着参与的增多,他将有可能需要参与到较为稳定的团队活动,加入某项运动的集体,在团队的活动中展示自己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教学过程符合学生正在寻求的情感体验,则这个过程本身就能起到发动机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动机是社会分工理论的结果,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源动力

要有效激发学生运动学习动机,满足学生运动需求就成为其关键。具有鲜明的趣味性是运动最大的魅力之一。运动过程集身心活动于一体,掌握运动技术过程是长时间枯燥、艰苦的身体实践操作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对知识、技术理解,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和创造自我的心理成熟过程。很多学生在以前的体育课中兴趣索然,体育课结束后,他们会兴高采烈地留下来玩一会。这个现象说明教学过程很可能存在问题,没有充分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体育课只有富于趣味性,“让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的自由度,自己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7],设法使“杂乱无味”的教学满足学生的运动追求和需要,使学生在掌握一、两项运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享受乐趣,不应使教学索然乏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体育课形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有所成、人人成才”[8]的教学环境和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

(三)分工式体育选项教学满足学生归属集体的需要

所有的人都有归属于一个集体的需要。很多学生学习运动技能不单单是发展运动兴趣,特别是具有熟练技术水平之后的学生,他们需要较为稳定的集体来展示自己的运动才能,被他人接受,通过运动集体的一员与社会融合,成为某个运动集体的一部分,归属于能为自己参与社会活动的集体。参与集体运动,感受集体温暖,共享集体荣誉,归属于集体的主要动机不是为了满足赢得个人荣誉。通过个人的努力练习和熟练技战术,提高集体的能力和取胜机会,同时希望被集体接受,成为集体的有机部分。学校成立各体育俱乐部和学校体育代表队做为教学的延展,使归属于集体德成员资格成为有力的奖赏鼓励学生提高运动专项技能水平,通过荣誉和成就进一步激发稳定的运动习惯。

(四)分工式选项教学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价值实现是运动需求的最高层次。感到自己自己运动能力的完善,运动荣誉获得的成功都会成为技术学习的积极动力。选项学习一般是在学生有过初步的学习经验和一定基础,并有进一步学习超越自我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准备,经过一段相对较为长期的专项学习,其运动能力会有大幅的提高。熟练的技术动作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通过集体的荣誉呈现自我价值,展示自己运动才能,展现自我风采,获得心理满足和社会集体承认。

四、结 语

(一)《国富论》的核心思想社会分工理论是体育选项教学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理论基础。

(二)心理图式是技能掌握过程的关键,形成完整技术通常要经过动作的认知、联系和完善等三个过程阶段。

(三)分工式选项教学能够促进运动正迁移。运动正迁移与技术练习量、技术稳定程度成正比。

(四)分工式选项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追求乐趣和刺激的运动需求、归属集体的心理需求、和展示才能价值的社会文化需求。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4-5.

[2] 张力为.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5-216,221,237.

[3] Neumann,Ammons.Acquisition and long term retention of a simple serial perception motor skill[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57(53):159-161.

[4] 周济.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学校体育,2007(1).

[5]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2,110.

[6] 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Z].2002.

[8] 石中英.深化教育改革,成就中国教育梦想[J].教育研究,2013(4):6,1588

猜你喜欢

国富论分工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警犬集体过生日
品读穿越百年时空的经典
——评新译本格拉斯哥版《国富论》
论《国富论》对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启示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
从《国富论》角度解读西藏城镇物价与工资之间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