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学金制度对研究生的心理激励探讨——基于厦门大学的案例研究
2014-03-01柳建兴
范 哗,柳建兴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厦门 福建 361005)
作为高等教育顶端的研究生教育不仅是一项高投入、高成本的教育活动,而且是一种投资行为,一种消费行为,其所带来的成果是一种资本[1]。刘大椿的研究显示,保守估计培养一名硕士研究生的费用约为3万元,培养一名博士研究生则需4.5万元[2]。中华英才网2003年对不同学历人群年薪的调查表明,研究生教育是可以带来较高个人即得收益的特殊消费品。为了解决研究生扩招和教育成本增加带来的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基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对非义务教育的研究生教育实行全面收费,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必然选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北大、清华等17所高校率先拉开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序幕,原有公费自费双轨制被奖学金制度所代替,截至2008年,全国范围内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高校已增至53所[3]。然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改革也带来了各种问题,本研究在探讨这种新的物质激励模式带来的弊端的同时,着重分析对研究生潜在的心理激励影响。
一、研究方法
一般来说,研究生奖学金是指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可获得的所有奖学金,包括国家、学校、企业、个人等不同渠道所设定的奖学金。本文所说的研究生奖学金,是指整个资助体系中为满足研究生在学期间所需的培养费、生活费等而设立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此类奖学金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国家下拨的研究生培养专项经费、学校投入的培养经费和导师科研项目中配套的资助经费三个部分[4]。
为了深入研究当前奖学金制度改革对研究生的潜在心理激励影响,本文引入核心自我评价与成就动机品质,来分析研究生对奖学金制度改革的满意度。例如,获得更高奖学金金额,是否会提高研究生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是否会促进研究生积极追求成功,或是维持当前的既得利益而规避失败;对奖学金制度改革持较高的满意度,是否可以预测研究生个体的成就动机倾向。Judge认为,具有高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倾向于把工作中的消极因素缩小化,并且可以预测一些积极的变量如生活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而对一些消极的因素压力也有一定的预测力。[5]另有学者分析指出,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高,完成工作任务的动机就越强烈。核心自我评价较高的个体能够在完成他们的任务时显得更加成功[6]。目前,国内对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的研究,主要是从研究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来展开调查,很少有人从奖学金制度对研究生成就动机和自我评价的影响入手。
本研究以厦门大学在校硕士研究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5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224份。其中男生102名,女生122名。理科、工科和文科的比例是57:71:96。问卷调查的实施严格按照团体心理测验的程序进行,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要求被试根据指导语选择对问卷项目合适的反应。施测时间为20分钟。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调查研究的结果建立在两个成熟量表和一个自编问卷的基础上。自编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访谈及查阅文献编制而成,该问卷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 a系数为0.712,符合测验编制的要求。核心自我评价量表:采用杜建政、张翔等根据Judge等人编制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进行翻译修订的量表,他们对修订后的量表进行了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检验,结果表明修订后的中文版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人格测量工具使用。量表为自评量表,共10道题,采用5点记分。该量表经过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后,结果表明,量表的α系数为0.83,半分信度为0.84,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信度[7]。成就动机量表(简称AMS):该量表由挪威奥斯陆大学心理学家T.Gjesmeand和R.Nygard于1970编制、上海师大教科所(1988)叶仁敏等译制,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3(希望成功的动机分量表)和0.84(回避失败的动机分量表)。共包括趋近性和回避性的两个因素,分别可称为希望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分为正负向计分。得分越高者,其成就动机越高[8]。
二、问卷分析
1.描述性分析
调查发现,53.7%的硕士研究生被试认为奖学金的评定影响到了同学的人际关系,造成了一定的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而仅有16.3%的被试认为奖学金的评定不会影响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对研究生已经获得的奖学金金额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有将近50%的被试对自己获得的奖学金金额不满意,15.4%的被试满意自己获得的奖学金金额。这与奖学金等级的比例相一致,如厦门大学三等奖学金(0.4万元)占的比例在40%以上。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的三个主要环节分别是测评(48.2%)、审核(29.1%)和公布信息(19.1%)。测评是最关键的环节涉及到测评的对象和测评对象的比例等。课程成绩、德育得分和科研是测评的主要对象,且三者比例存在年级的动态变化。47.3%的被试认为测评的对象比例不合理,尤其是课程成绩占的比重过大。
箱图分析显示,研究生对奖学金制度的满意度评价得分为31.14±5.233,且高分组和低分组存在显著的差异(t=-19.345,p<0.05)。研究生个体核心自我评价的得分为35.10±4.253。研究生的成就动机倾向中追求成功的得分要高于避免失败的得分(分别为21.75和20.65)。对奖学金制度满意度高的被试追求成功的动机得分要高于满意度低的被试的追求成功动机得分(分别为32±21.194和30±21.933),且被试避免失败的动机得分也高(31±21.258)。
2.差异分析
表1 多因素方差分析
从表1可知,被试对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满意度: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学科的主效应也不显著,学科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被试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学科的主效应显著,年级主效应不显著,学科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被试追求成功的学科差异在不同年级中都有表现。如理科被试在三个年级的得分均高于其它学科的被试得分,研一被试中得分最高为工科(22.69±5.562),其次是理科(21.60±3.158),得分最低是文科(20.96±3.389)。研二被试中得分最高为理科(28.25±4.717),其次是工科(22.50±2.121),得分最低的是文科(19.67±4.359)。研三学生由于最后所取被试样本都为文科生则无法比较。
3.心理得分相关分析
心理得分相关分析显示,研究生对奖学金制度的满意度评价与研究生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0.464***),即研究生对奖学金制度的满意度越高,研究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得分也越高。在动机倾向上,避免失败和满意度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0.229***),表明被试对奖学金制度的满意度越高,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得分越高。被试的核心自我评价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0.268***),表明核心自我评价越低的被试在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上的得分越高。
4.中介效应检验
为了检验研究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在对奖学金制度满意度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方法,即三步回归分析法,对这三个变量进行一系列的回归分析[9]。
表2 中介效应检验
由表2可知,核心自我评价是被试对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满意度和避免失败的部分中介变量。其中介效应所占比例为0.287*0.299/(0.287+0.287*0.299)=0.2301,直接效应与总效应之比为1-0.2301=0.7699。即满意度对避免失败的效应中,有76.99%是直接效应,另外23.01%是通过中介变量核心自我评价的间接效应(中介效应)起作用的。
三、关于奖学金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1.奖学金制度改革带来的问题
从厦门大学实施的硕士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来看,不同档次的奖学金金额设置体现了高收益和高额度的特点,且获得资助的研究生比例不低于以往公费生的比例。改革后的奖学金数额大幅提高,然而占40%以上的三等奖学金金额仅有0.4万元,这种金额设置梯度的过大,往往会带来研究生一些潜在的心理影响(将近50%的被试对自己目前获得奖学金金额不满意)。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被试认为一等、二等和三等的奖学金金额设置应为1.8万元、1.6万元和1.3万元,考虑到当前的物价水平,这种理想的金额梯度和设置可以冲抵培养费(负担值最大的项目)。正因为这种现实和理想的落差,一方面会造成硕士研究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扭曲了学生做学问的动机,心态趋向功利化。有调查发现,49.3%的被访对象认为奖学金制度导致自己的急功近利。如30.2%的被试认为自己为了加分而滥发论文,21%的被试为了加分而参加不喜欢的活动[10]。而本研究调查发现,有53.7%的被访认为,为了获得加分造成了同学之间互相隐瞒、不能真诚相待的紧张关系。奖学金制度的激励性所隐含的竞争性会随着奖学金金额梯度的增大而更加凸显出来,进而导致学生之间在成绩、科研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不良竞争,尤其是在学术科研上不守学术道德、制造学术垃圾,严重违背了奖学金改革的初衷。尽管奖学金制度已实现了动态评审,也带来了管理方式的变革,奖学金的评定更趋向合理,然而奖学金制度的管理核心并没有围绕导师展开,学术规范难以保障,研究生的学风依然浮躁。现实“学历贬值”的社会现象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某些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下滑的现状。
2.奖学金制度对研究生的心理影响
调查研究显示,硕士研究生对奖学金制度的满意度评价均分为31,且高分组被试和低分组被试存在显著的差异(t=-19.345,p<0.05)。表明目前的奖学金等级制度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从效率的角度分析,这种资助方式可以更高效地给予研究生激励,适度加剧不同能力研究生之间的竞争,进而在整体上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为了进一步探讨奖学金制度带来的研究生潜在的心理影响,本研究将核心自我评价和成就动机倾向引入奖学金制度的调查当中。被试的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追求成功的动机得分要高于避免失败的得分,这与叶仁敏(1992)[11]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硕士研究生积极地追求成功,敢于接受困难的任务,而非回避失败。被试追求成功的动机得分在学科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上显著,且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不同年级当中,文科生追求成功的动机都要低于理科和工科的硕士研究生。我国的研究生专业选择与社会市场的就业需求导向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从就业前景和专业资源优势来分析,理工科学生要远好于文科生,而这种良好的预期结果更能强化理工科学生的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激励其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与王浩(2001)[8]发现理科专业的学生在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上显著高于文科生的结果相似。
3.奖学金制度的间接效应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满意度评价与核心自我评价、成就动机的相关分析显示,被试对奖学金制度的满意度评价得分与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获得较高的奖学金金额是对被试自我价值和能力的一种肯定,而这种高的满意度也反映了被试具有高的核心自我评价。被试核心自我评价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得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得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是因为具有高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其价值感和自我能力的肯定越高,就越容易有较高的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反之,具有较低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容易表现出较高的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核心自我评价是被试对奖学金制度的满意度和避免失败的部分中介变量,且满意度对避免失败的效应中,有76.99%是直接效应,另外23.01%是通过中介变量核心自我评价的间接效应(中介效应)起作用的。本研究的中介效应分析表明要促进硕士研究生积极地追求成功,勇于面对失败而非回避失败,首先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奖学金制度,如建立起以导师为核心的奖学金评定管理体系,形成科学的奖学金金额梯度设置,拓宽奖学金的来源渠道等。使硕士研究生在一个适度的物质激励范围内,增加其满意度。同时不可忽略核心自我评价(23.01%)的中介作用,这需要高校创造更多有利于研究生实现自我价值和能力的环境,优化学科资源的配置,倡导一种良性的竞争和合作。
4.奖学金制度改革应避免陷入“马太效应”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改革面临着一个现实的冲突问题。作为高消费品的研究生教育,却有将近50%~60%的硕士研究生来自农村[12],而这种有条件的奖励模式也许会导致竞争陷入“马太效应”,使更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研究生消费的“可负担性”问题而无法进一步深造。因此,奖学金金额的梯度设置成为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厦门大学奖学金制度改革的调查分析显示,正是二、三等级奖学金之间存在的显著落差一方面可以高效地给予研究生激励,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却又导致了诸多背离学术道德、不良竞争和回避失败现象的发生。通过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实效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厦门大学的奖学金制度改革是正效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大于负面的影响。而这些负面的现象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总之,学校创造更多有利于研究生自我价值实现的环境,优化学科资源的配置,科学设置奖学金金额梯度以及倡导良性的合作和竞争等措施能更有效地发挥奖学金制度改革的激励作用!
[1]毕鹤霞.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与学生资助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2]毕鹤霞,陶美重.从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透视研究生教育消费[J].航海教育究,2005,(4).
[3]尤丽霞,戴良萌,吴育华.研究生奖学金分配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1,(4):12.
[4]廖志丹.对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7):24-28.
[5]Judge T A,Loeke E A,Durham C.The Dispositional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A Core Evaluations Approach[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7,(19):151-188.
[6]杜建政,张翔,赵燕.核心自我评价:人格倾向研究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16-121.
[7]杜建政,张翔,赵燕.核心自我评价的结构验证及其量表修订[C]//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北京:中国心理学会,2007:933.
[8]王浩.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1.
[9]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10]吕建强.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的必然性、隐忧与建议[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0,(4):7.
[11]叶仁敏.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2).
[1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03~2010年研究生教育发展纲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