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际化风险及防范策略研究
2014-03-01丁仕潮
丁仕潮,戚 巍,周 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公共事务学院;b.高等教育研究所;c.国际合作与交流部,安徽 合肥 230026)
近年来,大学国际化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国内很多学者对大学国际化的动因、趋势、政策、评价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但关于大学国际化风险的论述鲜有涉及。邱延峻在分析大学国际化的时代特征时,指出了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五大风险[1]。聂名华从大学的职能与经济、政治等功能在某种条件下会发生冲突的角度出发,对大学国际化风险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相应的规避策略[2]。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大学国际化风险的理解,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大学国际化风险的分类太过宏观,很难指导实践操作;未对大学国际化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分类不成体系;没有提出可操作的应对策略等等。本文将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大学国际化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帮助大学对国际化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从而采取对策,尽可能降低损失。
一、大学国际化风险识别
风险会影响国际化目标的实现,那么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就成为大学国际化风险管理的要旨。大学国际化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风险识别。参考前人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大学国际化风险识别就是在大学各类国际化活动过程中,通过收集资料并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有步骤地、连续地对大学可能面临的各类国际化风险要素进行辨识。大学国际化涉及的工作复杂多样,因此完整地识别风险,尽量避免风险识别的漏洞,是风险识别的关键。
现代大学已经从“象牙塔”中脱离出来,成为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的社会组织机构。因而,国际化本质上就是大学作为社会网络的一个节点,与外部其他节点之间进行双向有效的国际化资源流动。现代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往往采取战略管理的方式,通过对内外环境的分析,选择合适的资源获取模式,最终使这些资源被大学有效使用,从而实现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将大学国际化风险划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大类。
(一)内部风险——战略形成风险
战略形成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的决策者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全局性的视角,没有对大学的国际化进行战略规划。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均有国际化战略思考,体现在其“十二五”规划中,有的大学如天津大学、吉林大学甚至形成了专门的国际化战略文本,对国际化目标及实施策略均有详细的阐述。但是很多教学型大学,尤其是中西部大学,国际化战略的缺位,从长期来看会使大学错失主动发展先机,造成后续发展成本的急剧增加。二是大学国际化战略意图明显,但是决策者选择了错误的战略类型,导致大学现状与国际化战略定位不符。周密等人经过调查分析,对不同地区的不同高校提出了四种国际化战略路径:概念国际化战略、特色国际化战略、局部国际化战略、全面国际化战略[3],为大学国际化战略的选择提供了指导。任何战略选择都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投入,而选择的错位不仅产生不了相应的国际化效果,而且会使得国家遭受损失。
(二)内部风险——战略实施风险
(1)组织风险。战略实施的第一步就是组织变革,因此组织风险是战略选择的结果。大学国际化组织变革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创建新的国际化组织机构。这就需要进行岗位职能再设计和外部组织关系再设计。根据组织设计理论,不同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因而在考虑组织结构时需要对组织现在和未来的各类国际化事务及工作程序进行有效的划分。岗位职能的再设计不仅会涉及人事的变化,也涉及职能任务的改变,对于大学工作人员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外部组织关系即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主要涉及国际化组织机构在大学组织结构中的地位问题。传统的国际化组织机构与其他部门,如科技处、人事处一样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在同一个职能层次。但是国际化的战略需求,将突破职能界限,会把国际化组织机构摆到更特殊的位置上来。由于国际化工作的需要,职能部门间往往需要更加紧密的配合,这势必会增加沟通障碍。二是完善传统科层制下的国际化组织结构。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对于国际化项目的划分缺乏清晰的界定,国际化事务处理缺乏效率。此外,传统的组织结构过于僵化、封闭,国际化更注重开放、合作,因此两者的冲突必然会阻碍国际化活动的有序开展,不利于大学整体国际化建设的推进。
(2)经费风险。经费风险主要是指经费拨付的及时性、充足性、可持续性。对于前瞻性、影响力大的国际化项目要主动把握先机,为项目的深入、拓展打好基础。但是往往这类项目时效性较强,经费投入金额较大,如果因为经费拨付不及时、不足额,将会导致后续国际化进入成本增加,甚至会影响其他项目的顺利开展。
(3)信息管理风险。包括信息搜集不足、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处理不及时三种情况。
(4)项目风险。通过对国内多所大学相关国际化战略文本内容的整理,发现在执行战略过程中,都以具体项目作为实施手段。目前主要包括学生、师资、科研以及学科四类国际化项目,存在以下风险:
学生国际化存在“走出去”和“引进来”风险。
学生“走出去”风险即留学风险,指留学生在海外学习和生活期间,因故发生的涉及其财物和生命安全的危险,主要包括政治性、刑事犯罪性和意外伤害性三类风险[4]。此外,还包括优秀学生的流失风险、海外学历认证风险等。
学生“引进来”风险主要包括培养质量风险、跨文化心理适应风险、留学管理风险、资源配置风险、突发事件风险等。培养质量风险:留学生培养质量、管理水平、各国人才需求差异及留学生个人品性等原因,使得所招收的留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产生违背培养目标的结果。跨文化心理适应风险:文化冲突风险,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较,存在政治、宗教、民族、非国民身份四大差异因素,而这些因素可能产生冲突,其核心是文化与信仰间的冲突。个性心理风险,留学生来华后因生活环境的变化容易产生文化休克现象、心理疾病、身体疾病等个性化的风险。留学生管理风险,由于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所以来华留学生群体文化环境背景复杂、差异性大。而我们的留学生管理人员往往受自己文化的影响,对来自发达国家留学生管理的放松和对落后国家留学生冷落,加上中国管理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文化误解、文化冲突,使学校留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管理习惯、管理方法等不能有效地应用到对外国留学生的管理上。[5]资源配置风险:因师资、教学设施的限制,可能导致留学生规模扩大后带来资源配置不足[6]。突发事件风险:在我国高校学习的各类来华留学生在学习期间遇到的由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伤、病、死亡事件,以及涉及其本人的政治、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治安案件等。
师资国际化,主要是指教师队伍结构的国际化,也就是吸引高等教育机构外籍教师、国际知名学者以及留学人员来校任教[7]。其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ⅰ)注重数量指标而轻视内涵培养。从我国大学国际化的实践来说,目前阶段仍以引智数量为重点,以提高海外人才比例为指标进行师资国际化工作。各类人才引进计划或项目使大量优质资源优先投入到海外人才中,对海外人才的考核也给予了充分的弹性。尽管如此,很多海外人才回国工作的诚意仍需打折扣,如利用资源,未能产生相应成果,合同到期即再次回流国外,造成了资源的无效率使用等等。此外,国内很多大学因为自身实力等原因,缺乏对海外一流人才的吸引力,而招聘到的海外人才往往创造力和竞争力表现不足,这种资源投入与实力上的差距也给本土师资带了巨大落差,非常不利于大学的发展与管理。(ⅱ)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手段。由于国内外科研教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而很多海外人才在融入国内环境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能否在大学规定的考核期间内产生预期的成果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人才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大学能否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手段,是海外人才引进成功的关键。(ⅲ)师资国际化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在国际化浪潮中,很多大学对国际化师资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各院系配备什么类型的国际师资,需要在人数、背景等方面做出科学的考量。有些大学因为缺乏具有国际背景的师资,往往忽略关键因素,对国际化师资设立的门槛较低,导致很多缺乏教学科研能力的滥竽充数者融入了大学师资的群体中。
科研国际化风险。科研风险被定义为科研活动中表现出的风险现象,即科研成果是否会成功,是否会得到社会承认或转化为技术产品[8]。根据周文泳等对科研实现的整个过程分析,科研准备阶段包括科研选题、学术构思、方案设计;科研辅助过程包括硬件支持、信息服务、资源配置;科研执行过程包括科研实施、知识表达以及成果转化。因此科研准备阶段及科研辅助过程的主要风险是泄密风险,科研执行过程的主要风险是科研实施过程中的沟通风险、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风险。
学科国际化风险,主要表现为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学科评估,并由此来指导学科建设。首先,国际标准往往由西方高水平大学主导制定,是否适应我国大学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次,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学科建设,则往往忽略了学科发展规律,轻视了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学科为了实现国际化,模仿其他大学并邀请国际师资来设计学科体系,从而与自身实际脱离,导致各类因素的不兼容,最终学科国际化失败。
(三)外部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及其他风险
经济风险。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整个社会活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世界各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金额可以看出,教育经费往往与GDP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经济繁荣时期,GDP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也就相应增多,大学从事国际化活动也就获得了更多的物质保障。反之,大学国际化活动则难以可持续发展。
政治风险。国内政治环境变化(如战争、内乱、政权更替等),国家外交政策变动(包括统治者个人的政治倾向),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战争、国家结盟等)等,都对大学国际化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
文化风险。对本国或者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使得对外国或外民族文化的抵触与反感,从文化上竖起了阻碍国际化的藩篱。此外,不同国家的人员交流可能会产生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
其他风险,包括人身安全风险等等。
图1 大学国际化风险体系
二、大学国际化风险应对战略
大学国际化建设的实践者为了最大程度的减轻风险带来的不利后果,必须深入了解风险的特点,从而掌握风险的可控程度。外部风险是不可控的,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往往是全局性的;而内部风险是可控的,大部分属于人为操作,它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局部的。针对不同性质的风险,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应对。图2利用二维坐标描述了不同风险的特点,同时对处于不同象限的风险给予了不同的处理措施:横坐标用以描述风险可控程度,数值越大表示可控程度越高;纵坐标用以描述风险的影响范围,数值越大表示范围越广。同时对大学处理风险的能力划分为四个等级:化解、分散、转移、减轻。其中化解风险,是指大学能够完全掌握风险,并能依靠自己能力解决。分散风险,是指大学很难单独依靠自身能力去处理风险,需要将联合其他力量加以解决。转移风险,是指大学无法处理风险,但外部其他力量可以处理,通过与之合作,将风险进行转移。减轻风险,此类风险不仅大学无法处理,外部也没有其他力量可以处理,此时大学只能被动做好防御,尽量减轻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图2可以看出,处于第Ⅰ、Ⅲ象限内的风险比较少,而处于第Ⅱ、Ⅳ象限内的风险比较多。因此,大多数影响范围广的国际化风险,可控程度较低,处于象限Ⅳ;相反影响范围窄的风险可控程度较高,处于象限Ⅱ。对于象限Ⅱ内的风险,大部分是内部风险,因此基本上可以化解,而对于象限Ⅳ内的风险,只能采用减轻影响的措施,被动地接受。
图2 大学国际化风险应对战略
三、大学国际化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不同的风险,大学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和规避,以保证国际化建设的顺利开展。通过对大学国际化风险应对战略的总结,本文提出了如下防范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国际化理念
国际化理念贯彻于整个大学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因而,正确的国际化理念对大学国际化十分重要。树立正确的国际化理念,首先要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广大教职工进行观念革新,使大多数人接受国际化。其次,要积极说明国际化对大学发展的必要性、复杂性。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职工密切配合才能实现,要为全体教职工树立信心,打消顾虑。最后,要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把国际化体现在科学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要以国际视野争取优质的国际化资源,同时建立起国际化的资源使用机制,使国际化成为大学战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二)做好国际化战略规划
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大学越来越需要通过制定战略规划来寻找到国际化发展优势。做好国际化战略规划,首先要对大学自身及外部环境有清晰的认识。对内外环境的分析判断是决定国际化战略是否有效的基础。一旦判断有误,将带来的是整个战略的失败。其次,要正确把握国际化战略制定的契机。每一个战略周期都是大学实现某种新发展的过程。国际化战略是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创新举措,大学需要“因时制宜”。再次,要明确国际化目标。战略目标应该是层次型的,既要有总体的、全局性的战略性目标,也要有局部的、项目性的战术目标。对于目标而言,应该从数量和质量上进行界定,要能够进行度量和评价。最后,要明确各类可调用的国际化资源。战略实施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但考虑到大学资源分布在不同部门之中,协调好各类资源的调配与使用,将成为大学国际化建设的物质保证。
(三)实现国际化组织创新
国际化活动需要大学多个部门间的协作。随着国际化的演变与创新,国际化活动呈现出多样性、专业化特点。涉及物质资源的获取与分配,信息的获取与传递以及组织、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需要依赖一个强有力的国际化组织机构。可通过对现有大学国际化活动的梳理与分析,以及对未来活动进行预测,来对国际化活动进行流程再造,实现对国际化组织创新。国际化组织创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岗位的创新,包括新设岗位、原岗位职责范围的变化等。二是工作机制的创新,包括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的变化。
(四)明确预算,拓宽经费渠道,加强监管
大学国际化活动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从经费使用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经费的获取与监管两个方面。目前,国际化建设经费仍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经费拨付的依据包括预算、前一年预算以及学校实际发展需要。预算往往跟项目的类型、规模相关。所以,预算编制者不仅要清晰地了解现有国际化项目,还要对未来项目进行预测,以便开展前期的启动活动。但是中央或地方财政的拨款毕竟有限,需要进一步拓宽非财政拨款方面的经费来源渠道,充分挖掘活动的公益效应、国际效应,努力把企业、个人纳入渠道范围。对于经费监管,要努力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应该认识到,各类国际化项目的交叉性明显,为保证这些项目的正常开展,也要对经费灵活使用。需要建立国际化经费使用机制,为经费的高效使用提供支撑。
(五)健全内部协调机制
国际化活动分为两类,一类可由国际化组织机构单独完成,另一类则需要大学不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因此,建立部门间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协调委员会。一般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这样就能打破不同部门业务范围的界限,有效调配各部门资源。其次,要明确各部门国际化事务的接口。指定相关人员参与国际化具体事务,不仅能起到上传下达作用,还能够提升本部门国际化事务处理能力。最后,加强各部门间的日常沟通。对于出现的国际化新问题,不同部门间要对问题认真协商,积极配合,推动问题的及时解决。
(六)注重项目风险评估
大学国际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有风险的出现,而且不同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针对每一个国际化项目都要做好事前预测与评估、实施过程评估以及项目结束后的风险再评估。要分析出诱导国际化风险产生的各类因素,并对其出现的概率及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进行评估。针对不同风险状况,提出相应的化解、分散、转移、减轻方案。
(七)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由于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大学应该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诱导风险发生的因素,最大可能的防止风险的发生。一般而言,该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建立国际化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各协作部门均可进入该系统查看相关完整的国际化项目信息,并可进行风险备注。二是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通过内外风险信息的获取,对风险类型、可能性以及造成的损害进行判断。三是构建风险应对方案。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及损害性较大时,需要在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做出调整,提出可操作性对策,以缓解或消除风险。
[1]邱延峻.新时期大学国际化演进特征与风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0,(6):30-31.
[2]聂名华,付红,徐田柏.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风险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11,31(3):187-188.
[3]周密,丁仕潮.高校国际化战略:框架与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9):18-19.
[4]李晓敏.海外留学风险的形式、成因和防范[J].世界教育信息,2010:74-75.
[5]江永华.提升留学生管理工作风险应对能力的策略[J].管理学研究,2012,(7):29.
[6]强百发.基于文化差异下的来华留学生管理[J].现代教育管理,2010,(2):90.
[7]杨扬.我国高等教育师资国际化的问题与对策[J].全球教育展望,2013,(5):109.
[8]周文泳,李娜.基于科研过程的科研风险形成规律与防范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