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新
2014-02-28华娟
摘要:“隐性教育”的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计中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它具有教育目的的隐蔽性、主体参与的互动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主体感受的愉悦性、教育意义的多维性等特征,结合这些特征,文章认为应从教育主体、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等方面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打造一批富有实效的、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活动。
关键词:“隐性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60-02
一、“隐性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隐性教育”是“火速关注”活动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P.Jackson)在其著作《教育生活》中首次提出了“隐性教育”的概念,称之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他认为:学生在正式课堂上的进步并没有完全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除此之外,学生还从学校生活的教育中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的发展。顾名思义,“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有学者认为它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因此,教育目的的隐蔽性、主体参与的互动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主体感受的愉悦性、教育意义的多维性也成为“隐性教育”的基本特征[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运用“隐性教育”的理念,把握“隐性教育”的特征,不断实践探索,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教育实效。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主体方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多为教师,在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下,教师就是权威,他所传授的都是不容置疑的。通过这种方式,也许能确保学生全盘接受教育内容而不会产生质疑,但长此以往,却让学生丧失了自我发现、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教育形式方面:教师讲授还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采用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单向性的说服教育,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通过集体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道德理想和社会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消极、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参与和互动,极易产生反感和不可信心理。
3.教育内容方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为理论教育,内容多是社会规范、理想信念的传授,和社会现实、学生日常生活结合不紧,易流于教条,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另外,它还是一种真空式的教育,多倾向于传递正面信息、树立正面形象、歌颂正面人物,对于一些不良现象和价值观则往往选择过滤掉。但随着网络技术的传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速度加快,这种封闭的、脱离现实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4.教育目的方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即传授理想信念、社会规范,让学生接受并遵守它。学生最后所记住的多是一些空洞的条条框框,当真正面对现实矛盾时还是会不知所措。如果我们成功地把规范信念灌输给了学生,他们仍然不知道明辨是非善恶,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三、“隐性教育”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创新
1.教育主体创新:“隐性教育”注重教育目的的隐蔽性和主体参与的互动性,主张通过非正式教育的方式对学生加以熏陶。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我们应摒弃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朋辈教育活动的开发,将学生视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使他们成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并立足自身需要,开拓知识面,接受教育,并通过同龄人间的互动,达到自省自励的效果,真正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统一。
2.教育形式创新:在“隐性教育”中,教育方法应是多样性的,主体的感受应该是愉悦的,因此在活动的设计方面应该注重娱乐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娱乐中有所体悟,有所收获。①观看影像资料: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观看影像资料,除了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纪录片之外,还可以开展时事教育。如指定以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主要负责人,全体学生为参与者和组织者,收集近期的国际国内时事要闻、社会热点,以PPT、视频等形式呈现事件的具体经过、社会各界的反应和观点,引发同学进行思考、讨论甚至辩论,从而达到激浊扬清、开阔眼界、培养理性思维的效果。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动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用所学知识奉献社会,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开展座谈会。还可以组织爱心义卖、义演,开展宣传活动等。总之,应整合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资源,以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博爱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质,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③开展竞赛活动:结合教育内容,组织别开生面的竞赛活动,如十八大报告知识抢答赛,“我的中国梦”演讲、征文、海报设计大赛,文明寝室设计大赛,“我们身边的好青年”评选大赛等。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既培养了拼搏精神,又内化了相关知识,最能实现以赛促发展的目的。④善用新媒体力量:重视新媒体的力量,利用网络阵地与学生展开互动。教育者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熟练使用QQ、EMAIL、微博、微信、论坛等工具,突破时空的限制,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针对学生关心的问题、热议的问题发表意见,给予帮助,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使教育更富有成效[2]。
3.教育内容创新:①教育内容由虚到实,由传授理论到关注现实: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针对当代学生自我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的特点,真正将教育落到实处,做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习,以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热点、时事要闻或专业发展动态为切入口,让学生在获得资讯、了解社会、开阔眼界的同时,养成脚踏实地的品质和处理现实矛盾的能力。②由封闭式教育到开放教育:教育者应正视社会现实,本着宜疏不宜堵的理念,坦然应对社会多元价值的冲击。通过各种活动把种种美好的、丑恶的、正确的、不正确的现象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倡导、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理性的剖析、道德上的评判,还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教育情境。与其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不如告诉他们如何去判断是非善恶,唯其如此,才能让学生在脱离了学校、老师的情况下,培养起自己独立的道德品质和择善而从的能力。
4.教育目的创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义应是多维的,教育目的应是多层次的。首先,学生在活动中应该要能学到知识,开阔眼界,对课堂知识进行有力的补充。其次,通过学生自主组织活动,学生的协调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口才以及应变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再次,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培养起理性的思维和健全的人格,明辨是非善恶,即使是在泥沙俱下的环境中,也能有择善而从的能力和道德智慧。最后,在活动中学生们可以认清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肩负的社会责任,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努力使自身的发展始终有利民族、社会、时代的发展。树立了这样的主人翁意识,学生们才会主动地接受外界的积极影响,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矫正。
参考文献:
[1]吕绍明.隐性教育:在把握特性中实现价值吕绍明[J].湖北社会科学,2005,(12).
[2]卢秀峰.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方法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作者简介:华娟(1984-),女,湖南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