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主体性并未丧失

2014-02-28

环球时报 2014-02-28
关键词:包容性精英中华文化

王 话在笔者撰文指出慕朵生先生近文《跳出西方语境看中国儒释道》中含有“排外”色彩后,慕先生日前在《环球时报》发表文章回应。慕先生认为,笔者将他“摆脱西化学术语言”视为“新的排外主义”,是混淆了文化的主体性与包容性两个概念。一个民族,尤其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其文化的主体性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而包容性则是其持续发展必需的。正如慕先生所说,“中华文化同样是世界最具包容性的文化之一,向来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态度,所以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称其为‘学习型文明。”这不难理解。但慕先生似乎混淆了“民族性格”与“学术语言”,没有搞清文化 “主体性”的含义。文化的主体性,实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或文化性格,是这个民族的人生活中所持守的文化习惯与价值主张。而文化的包容性,是指一个民族在此层面上对异质文化的态度,是包容吸收,还是抗拒。而学术语言,是在社会精英领域中运用的特殊语言,是一种用于学术研究的工具。它虽与民族的文化状态有种种联系,但不必然代表其文化的现实状态。为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就必然要重构学术语言吗?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遭受过沉痛甚至是毁灭性打击,但是否像慕先生所说“其主体性业已沉沦”?笔者不这样认为。评价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其官方地位、学术研究,首要在于民众是否普遍受其影响。中国人至今大体上仍坚持着自己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孝悌”等道德意识,虽然民众“日用而不知”,却构成中国道德伦理的基础。由此看来,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并未丧失,人们还在过着“中国式”生活。当然,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受到过很大损伤,但它正在恢复,对此不必悲观。反而,应警惕这一过程中是否会滋生拒绝现代、拒绝西方的新“排外主义”。学术用语的形成是另一个层面。学术语言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的存在与特征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学术作为社会精英思考的特殊方式,体现这个时代的人类思想特征与水平,也体现社会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当前我国学术上的西化,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需求。它的形成一方面因为西方文化在世界上的强势,更因为从历史到今天,我们的“现代化”确实是在向西方不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引入并习惯西式学术话语很自然,对学习西方的各个方面也很便利。“学术语言”可以发生变化,但不应刻意为之,而应在自然的历史过程中实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是我们的学术语言“去西方”,还是西方学术语言“中国化”,只能看谁的文化更有吸引力,并视双方对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而定。社会精英还是不要先在思想中筑起“藩篱”,不必刻意求“去对方化”,而应最大程度地汲取好的东西来发展。我国尚处于现代化进程,很多方面还在学习、吸收的阶段。因此,不宜因经济总量发展而产生整体上的自满心态。一旦刻意进行学术语言 “去西方化”,就会对中外学术交流设置人为障碍,而这正是由“自满”产生的“排外”心理。▲(作者是北京学者)

猜你喜欢

包容性精英中华文化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包容性设计专题引介
金融精英速成指南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精英云集
包容性金融统计框架初探
企业文化的包容性
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