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地客到底给香港带去了什么

2014-02-28

环球时报 2014-02-28
关键词:港人旅客环球时报

●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凌 德●本报驻外记者 纪双城 青木 陶短房●陈一图片说明:图为在香港旅游的内地游客。“内地游客在香港到底惹着谁了?”从内地第一次来香港旅游的王先生这样不解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作为一个向世界开放的“自由港”,香港接连出现针对内地游客的侮辱事件,这些所谓的“驱蝗行动”也冲击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之一的旅游业,引起香港、内地,甚至国际的关注。许多人开始思考内地游客到底给香港带去了什么?《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众多香港人士,从支持“驱蝗行动”的年轻人到直接受惠于内地游客的商人,从普通市民到香港议员。尽管不少人认为过多的游客确实给香港带来了一些麻烦,但仅2013年访港的约4000万内地游客,给香港零售业一项就带来4400亿港元的销售额,相关的就业也占香港总劳动人口的1/6,成为香港经济繁荣的支柱因素。新加坡《联合早报》对这种现象称,香港一些人把对部分内地客不雅行为的反感上升为对整个群体的发泄,是因为由来已久的优越感日渐流逝,在心里深处多少暗含 “羡慕嫉妒恨”情结。从要求开放到企图“封顶” “在大多数地方,游客都是受欢迎的,因为他们能促进经济发展。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世界著名的‘自由港香港最近的情况看来却不是这样。”美国《市场观察》23日称,近来蜂拥而至的内地游客令香港人内心积蓄着不满。该报称,让港人情绪沸腾的导火索可能是对内地游客庞大数量的担忧。香港常住人口700多万人,而香港日前发表“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评估报告”称,2013年访港旅客5430万人次,超过七成为内地游客。预计2017年访港旅客将超过7000万人次,2023年或超过1亿人次。 2003年,由于遭遇SARS,世界各地赴港游客剧减,严重威胁香港经济,当时的特区政府向中央政府要求开放“自由行”,帮助香港经济回升。从那时起,已有49座内地城市的居民可以个人身份到香港旅游。据统计,从2003年开放自由行以来,香港零售业总销售额由2003年的1700亿港元,增至目前4400亿港元,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在香港,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共聘用约60万名雇员,占总劳动人口约1/6。 不过,随着内地游客赴港人数逐年增加,与香港人也开始不时出现冲突,衍生出各种问题,甚至演化成部分港人与内地游客的群体对立。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称,每三个港人就有一人对内地游客自由行“表示抗拒”。一名在网上支持“驱蝗行动”的香港年轻人吕先生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称,近年到内地游客爱去的一些旅游热点去游玩时,经常发现很不方便。他举例说,春节时和一些朋友到香港迪斯尼乐园玩。一到迪斯尼门口,已经发现大批内地旅客在门外大排长龙。期间还有内地人插队,虽然乐园职员多番好言相劝他们守秩序,也不管用,让在场的港人看得很不顺眼。进场后,他不时看到一些内地父母抱着小孩随地小便,所以他“很讨厌内地游客”。 不过,对这样的指责,内地游客并不认同。第一次来香港玩的内地游客王先生对记者说,虽然确实有内地游客抱孩子随地小便,但景区里人多公厕少,也是没办法的事。要说最不喜欢排长队的肯定是游客,但这要怪谁呢?他称,钱都被香港商家赚去了,然后还被人骂。早知道这样,他还不愿来呢? 对这样各执一词的争议,记者采访了香港不少商人,多数人不愿直接评论。一名香港酒店业人士对记者称,从经济上来说,香港确实从内地客身上受益。春节期间,不少酒店的房价已经抬升至每晚上万港元。一家平时一晚只需要1800元港币的中档酒店,春节期间,最便宜的房间房价也要1.8万港元。 对内地游客,香港有人提出数量“封顶”或征税,引起了激烈争议。香港《明报》称,“在香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内地游客自由行协助经济复苏,现在对内地客数量‘封顶等同赶客,日后若有需要,难道再向他们招手?”情绪缘于港人优越感日渐流逝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香港是世界上游客访问量最大的城市,而内地游客是对香港旅游市场贡献最大的消费群体。香港2010年跃居最受欢迎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排行榜榜首,此前一年,它年接待游客不过700多万,排在第10位。2010年访港人数一下升到1200万,这要归功于内地游客的猛增。文章称,现在世界各国都想尽办法吸引中国游客,泰国去年来自中国游客同比猛增62%。许多国家对中国游客简化签证手续,希望从中受益,巴黎2012年得到20.4万名中国游客光顾。这种趋势延续下去,或许会令部分前往香港的内地游客分流。 在香港,一些人频频将矛头直指内地游客,有官员曾脱口指责内地客“劣根性”。有人还建议,在靠近内地的地方建商场,这样内地游客就不会跑到铜锣湾等中心商业区了。美国《纽约时报》称,显然这种舆论氛围不利于香港经济和社会,香港行政长官近期呼吁港人改变思维模式,多想想内地游客对香港税收和经济的贡献。许多人认为,此举一旦遭到内地方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后倒霉的是香港。而且内地游客为香港带来财富和就业机会,香港不能“未富先骄”。 内地导游张小姐对《环球时报》记者称,2003年香港自由行开通后,内地旅行团经常被带到商店“扫货”,游客经常把店里的货物一扫而空,“店家乐疯了,忙得钱数也数不过来”。而现在,香港人心态变了。内地游客喜欢砍价,由于香港有明码标价的习惯,店员明显对内地客不待见。有些不良商家还趁机欺诈内地游客。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数据显示,2013年内地旅客投诉共2306宗,同比上升44%。 “背靠中国”,曾经出现在香港机场入境大厅一个巨幅广告上的这句广告词,让不少邻近中国内地的地区羡慕不已。新加坡《联合早报》称,这句话被认为是香港彰显自身的特殊优势的隐喻,或许只有在香港,才会这么“明目张胆”地使用这样的字眼,一语中的地切中香港与内地关系的要害,而又直言不讳地把这种要害转化为商业的优势。该报称,近来,一些内地客的炫富及不雅行为,引起港人的挞伐,有其合情之处。不过,对部分不雅的行为反感上升为对整个群体的不满、发泄乃至杯葛,一些人在心理深处多少暗含些许“羡慕嫉妒恨”情结。文章称,香港人原本面对内地人,曾充满了“高人一等”优越感。然而,这些年来,香港人越来越多感受到的社会现实是,在内地经济蓬勃向上、内地民众成为金主的大环境下,香港优势不再,由来已久的优越感日渐流逝。香港应抛弃“被宠坏”思想 对于不少香港人来说,他们对内地游客的抱怨主要是由于游客太多带来的生活困扰。居住在湾仔区的岑先生是香港底层市民,一家三口居住在80呎的旧楼里。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两年前他租的房子月租金为4000元港币。但后来由于接待内地客的公寓租金更高,房东把许多房屋转租出去,他家现在的租金也涨到5000元。现在租金占家庭收入一半,已经令他无法承受。 在香港工作的新加坡媒体人戴庆成对记者称,由于工作性质较为弹性的关系,他喜欢在非繁忙时间上下班,那时候可以在地铁里轻轻松松找到座位休息。但近年来,这种情况已不多见。纵使在非繁忙时间坐地铁,仍然要不顾一切向车厢内挤,若遇到有两三个拖着行李的内地旅客,更会感觉变成沙丁鱼一样,每当这个时候心里也难免有所怨言。不过,戴先生认为,本来只要两地民众多沟通,这些小矛盾能够解决。他说,在解决这些矛盾方面,香港特区政府有很大责任,在接待旅客设施、景点方面长期不足,加深了不少港人的怨气。比如对2017年访港旅客将达7000万人次,届时香港交通系统能否承受,备受质疑。特区官员对此只是称“希望市民多等一班车”,这也给港人的不满火上加油。 从事时装零售生意的香港立法会议员和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田北辰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是内地个人游的直接受惠者,但近年游客人数已超出接待能力的负荷,服务水平每况愈下,有损香港旅游购物天堂的美誉。以他的店铺为例,门庭若市他当然欢迎,但人数太多已令店员及铺面无法承受,顾客也不可能满意而归。 香港《南华早报》称,香港不应该光谴责内地客造成的困扰,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比如限购婴儿奶粉,实际上这些商品并没有出现全球短缺,香港完全可以进口足够多的商品来满足大家的需求。对内地游客导致交通拥挤的说法,实际平均每天内地游客人数还不到香港居民的5%。该报称,问题的关键是香港政府没有向公共交通投入更多的资金,缺少努力和投资来应对内地游客激增的情况。该报称,在享受内地游客所带来的好处时,香港也要付出一定代价,香港需要抛弃“被宠坏”的思想,要接受一个开放社会所带来的好处与坏处。▲

猜你喜欢

港人旅客环球时报
候车大厅的旅客
我是人
定格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金旅客车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