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技高师师范生的职业倾向性实证研究
2014-02-28文婷,张元
文 婷,张 元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职技高师师范生的职业倾向性实证研究
文 婷,张 元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65名职技高师在校师范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职技高师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倾向性整体上是较为积极的,但是比较其对去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任教的倾向性不难发现,去职校从教的意愿较低,需要国家、学校、学生自身多方努力,培养其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向往,彰显职技高师特色。
职技高师;师范生;职校教师;职业倾向性
新时期职业教育质量的内涵发展的要求对职教师资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职教师资队伍薄弱仍然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环节[1]。而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职技高师)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职技高师应形成职教师资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心任务是培养职业技术教育的合格师资[2]。而师资培养的合格与否不能凭空论证,职技高师院校师范生的职业倾向性,尤其是其对将来要从事的职教教师职业的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其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只有职技高师院校的学生在各方面认同将来从事的职业,热爱其将来所从事的职教教师职业,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晰的规划才能真正成为职业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推手,才能真正检验职技高师对其学生的培养质量。
本研究职业倾向性指个体对职业的认知、态度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等情感和行为的倾向。职技高师院校在深化改革其办学特色的问题上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倾向性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其师范生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帮助他们确立从事职业教育的信念,为职业教育输送更加优秀的人才[3]。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职技高师院校师范生的职业倾向性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对职技高师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色培养改革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工具与方法
1.1 研究工具
本研究结合前期对相关文献的大量查阅分析及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的结果,自编“职技高师师范生教师职业倾向”调查问卷,经过试测、修改,最终共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为人口学变量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主体,共34题,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分两小节,第一小节的16个问题是对教师职业的倾向性调查,第二小节的16个问题是对职校教师的倾向性调查。两小节均分五个维度,分别是从教意愿、职前准备、内部情感、外部吸引、认知程度,每个维度下赋2到4个题目;第三部分为选择题,进一步调查职技高师师范生职业倾向性的影响因素。
1.2 研究对象
此次问卷调查采用系统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调查对象涉及该校自动化学院、职教学院、经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0个院系的不同专业不同学制的各年级在校师范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7份,有效问卷465份,有效率93%。被试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被试抽样的具体分布
2 研究结果统计
本研究在统计中对教师职业的倾向性的五个维度分别命名为从教意愿1、职前准备1、内部情感1、外部吸引1、认知程度1,对职校教师职业的倾向性分别命名为从教意愿2、职前准备2、内部情感2、外部吸引2、认知程度2。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
2.1 总体特征
将所有被试在对待教师职业和职校教师职业上得分的总平均分以及各维度上得分的平均分与态度中间值3做单样本T检验,如表2所示:
表2 各维度的倾向性(检验值=3)
由表2可知,总均分1、总均分2显著大于3,即被试无论在教师职业还是职校教师职业的倾向性上都偏向积极的一面;在从教意愿2上显著小于3,而在从教意愿1上却无显著倾向性,所以在选择当教师时,在职校和普校教师之间还是有差别的,身在职技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去职校从教的意愿并不强;在职前准备1这一项上显著小于3,职前准备2无显著倾向性,可见被试在行动上状态不够积极;在内部情感这一维度上,内部情感1显著大于3,而内部情感2显著小于3,可见职技高师师范生在内部情感上是倾向教师职业的,但对职校教师职业却缺乏内心认同;而外部吸引1、外部吸引2均显著大于3,说明无论是教师职业还是职校教师职业,对职技高师师范生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在认知程度上,得分均显著大于3,也是比较积极的。
2.2 各维度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职技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倾向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各维度做平均数差异检验,检验其在在性别、文理科、学制、年级、生源地五个变量上的差异性,得出以下结果。
2.2.1 职技高师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倾向性
(1)性别差异分析。如表3所示,外部吸引1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可见教师职业的一些外部有利条件,如“带薪寒暑假”、“能更好的教育子女”,对于女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男生在外部吸引1上的得分与中间值3做单样本T检验发现并无显著倾向性,可见教师职业的外部优势的因素对男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2)学制差异分析。由表3结合表2可知在对待教师职业的认知上,职技高师师范生均处于较积极地水平,而且高本生比技本生更加积极,高本生更倾向于普校教师职业。
(3)生源地差异分析。表3显示,从教意愿1上不同生源的师范生差异显著。进一步做LSD事后多重比较,发现乡村和中小城市、县城和中小城市均有显著差异,且乡村和县城生源地的学生在该项上得分的均值都显著大于3,而中小城市和大都市的学生在该项上得分又显著小于3,可见,虽然总体特征上显示出从教意愿都不强烈,但是在生源地上,从教意愿显示出较大差异,来自乡镇的师范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更愿意当老师。此外,内部情感1的得分有显著差异,LSD事后检验看出类似以上两个维度的结果,乡村和中小城市、大城市均有显著差异,县城和大城市有显著差异,地域差异较大。
表3 普校教师职业倾向性各维度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M±SD)
2.2.2 职技高师师范生对职校教师职业的倾向性
在对待职校的教师职业倾向性上,各维度在各人口学变量上显示较多的显著性差异,详情见表4。
(1)性别差异分析。在职前准备2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进一步做女生在职前准备2均分与中间值3的单样本T检验(t=2.501,p<0.05),具有显著的倾向性,且显著大于3,可见女生比男生更加勤奋,女生在为到职校当老师做了更多的准备。
(2)文理科差异分析。结合表3、表4,认知程度1、认知程度2均有显著差异,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得分为文科生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但对于职校教师职业的态度理工科学生却高于文科生。可以看出文科生对教师职业的态度更加积极,理工科学生对职校教师的态度更加积极。
表4 职校教师职业倾向性各维度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M±SD)
(3)年级差异分析。在从教意愿2上有极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对从教意愿2做LSD事后多重检验发现:大五与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大三与大四之间也有显著差异,大四学生的从教意愿得分显著大于大三,大三中包含了较多的技本生源,大五学生在该项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基本的趋势是高年级学生的从教意愿高于低年级。
在内部情感2上表现出显著差异,事后检验显示大一和大三、大四间分别有显著差异,大一学生明显从内心不认同职校教师职业,可能与认知程度还有传统的社会观念有关。在外部吸引2上表现出显著差异,事后检验显示大五和二、三、四年级间分别有显著差异,由于此次调查对象大五学生均为技本生,大一学生均为高本生,推知职校教师职业对技本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
(4)生源地差异分析。认知程度2差异显著,事后多重检验的结果仍是乡村、县城生源得分显著高于中小城市和大都市,这与其在其他维度的差异性一致。
3 结论与启示
研究表明,职技高师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倾向性整体上是较为积极的,但是比较其对去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任教的倾向性不难发现,去职校从教的意愿较低,而且对于职校教师职业倾向性在更多的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著。这启示职技高师院校乃至相关部门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道路上,在优化职教师资方面可在引导职技高师师范生职业倾向性方面有所作为。
3.1 国家——优化顶层设计,提升职教吸引力
教师职业的外部吸引力较大,职技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倾向性趋向现实化。比起教师职业受“社会尊重”、“学生认可”、“富有成就感”等的内部吸引力,其职业稳定性和“两个长假”等外部有利因素更受师范生的青睐。在问到“选择职业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时,在“兴趣爱好、发展机会、经济收入、职业声望、职业压力、权力、亲友期望”几项因素中,首要考虑“自己兴趣爱好”的占48.39%,将来有“更多发展机会”的占28.39%,“经济收入”占14.41%,此三项占了总被试的90%以上,次重要考虑时“更多发展机会”占了35.7%,“经济收入”占27.96%,其他声望、压力、权力等因素在其心目中都居较不重要的地位,只占被试总数的不到10%。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呈现出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个人发展为目标的特点,趋向现实化。他们注重自身兴趣,个人职业发展和经济标准被他们作为衡量职业优劣的主要依据。职校从教的口碑待遇问题成为影响他们对职校教师职业倾向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就离不开国家对职教师资的重视。可以在学生入学时就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更要切实提高职教师资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使职业教育真正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3.2 学校——贯彻以人为本,完善培养机制
文科生对职校教师职业的从教意愿不强,职业学校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与普通学校相比,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更有难度。文理科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导致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择业时师范生的情感和责任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4]。
技本生源去职校当老师的意愿显著高于高本生生源。每年招聘会上,技本毕业生去职业院校当老师的更多,用人单位也更愿意聘用技本毕业生,笔者认为这一方面与该校的培养模式有关,另一方面与技本生源本身有职业学校学习的经历有关,对职校更有感情。但学校不能因此忽视高本生的动手能力,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平台。
不同年级间差异显著,高年级学生更趋向去职业学校当老师。随着年级的增长,被试的职业倾向性从较理想到现实,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特点,也体现其对职校教师职业的认识由较肤浅到较深刻的过程[5]。这就需要学校有系统的培养方案,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规划的指导,对不同年级给予针对性的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3 学生——加强职前训练,努力学以致用
职技高师师范生对职校教师职业的认知较积极,但职前准备与训练较欠缺。在认知程度上,“我总是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当职校教师的能力”“我在网络报刊上会注意有关职业教育方面的报道”得分均为2.7,显著小于3(p<0.05),可见职技高师师范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并没有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执教能力,奋斗目标也不明确。结合去职校从教的意愿不强的结果反映了师范生的现代观念,他们虽然在认识上对该职业持肯定态度,但在行为倾向上并非专一。因此,学生自身也要加强锻炼,将大学看成是工作前的准备,从入学时就要有意识的争取这方面的锻炼机会。
另外,年级上的差异和师范生职前准备的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课程设置影响,证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倾向性受学校教育的影响,职技高师院校在这一问题上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等潜移默化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4 结束语
职技高师院校在培养其师范生的过程中,对其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至关重要,只有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出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知乃至热爱,对职校教师职业的积极向往,才能彰显职技高师的特色及其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国职教梦的实现输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1] 孙立清.山东理工大学“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5-8.
[2] 朱爱莹,谢元海.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的培养: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2(28):64-67.
[3] 李继宏.师范生教师职业倾向性培养:内涵、价值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5):44-46.
[4] 张芬只,郑高洁.河南省师范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天中学刊,2007,22(3):127-130.
[5] 张意忠.师范生职业情感再认[J].教育学术月刊2010,(7):10-13.
[6] 封子奇,姜宇,等.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7):69-75.
[7] 罗晓,杨俊茹,等.师范生教师职业态度及其差异比较[J].集美大学学报,2004,5(4):25-28.
[8] 卢建平.关于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现代职教体系中作用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2(13):84-87.
Empirical study on students'professional values of vocation-technical normal colleges
WEN Ting,ZHANG Yuan
(Schoo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China)
A self Questionnaire Surve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Students'Teachers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of 465 vocational technical high school in normal students was conducted and found that:As a whole,Students'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o vocation-technical normal colleges is more positive,but comparing to go to regular school,to vocational schools teaching intention is lower.It needs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countries,school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to develop their positive yearning for career education,revealing the features of the vocation-technical normal colleges.
vocation-technical normal colleges;normal students;Vocational schools teachers;The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
A
2095-0926(2014)04-0001-04
2014-07-10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VE3008);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YC13-01);新增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文 婷(1990—),女,硕士研究生,;张 元(1963—),男,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分类、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