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4-02-28张誉
张 誉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惠州 516000)
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是高职院校中的骨干,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校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维护校园秩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经济的转型变化,不少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各种不良思潮和物质欲望前,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之培训效果不佳,激励机制不健全,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干部更加注重实际,工作热情不高,如何加强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学生会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持久的热情是一个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会干部为抽查对象,做了一个数据调查,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对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队伍的现状和建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队伍特点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方面、学习氛围、学制年限方面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学生会干部与本科院校的相比自然也就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1.1 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跟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高考分数较低而进入到高职院校,还有部分中专生是通过3+2的培养模式进入的,他们的自律性、文化水平、自我管理等方面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会干部选择的都是校园的精英人才,相对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会干部综合素质还是较低。
1.2 由于学制限定,干部培养时间短
高职院校跟本科院校相比较,一般都是采用三年制,而且大部分是采用产学结合、“2+1”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给学生会干部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胜任学生会的工作,高职院校的学生会干部进入的第一年都是在各部门的基层锻炼。到了第二学年,刚熟悉工作的他们,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只留下为数不多的干部晋升为各部门的负责人, 甚至直接任命为主席、副书记。由于办学模式和学制的限制,到了第三学年便又匆匆忙忙的离开了岗位,去寻找实习单位,准备就业。因此基本上学生会干部的核心团队没有多少时间进行职责、技能的培训。
1.3 实践能力较强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时代大部分都是动手能力较强,更加喜爱的是活动,而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大多旨在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文化水平较高,但是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2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队伍的现状
为了更准确的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队伍的现状,笔者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会干部为调查对象,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在校生8800余人,分为七个系部,加上院学生会,现有学生会干部将近700人。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查了200人,对学生会干部的服务意识、学习成绩、入会动机、选拔方式、培训考核等方面做了一个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90份,根据问卷结果分析如下:
2.1 形成了相对科学的干部选拔方式
在学生会干部选拔方面,各系部都能够按照系部自身的特色,形成灵活多样的学生干部选拔方式,期限上基本上都是按照定期的一年一换届的形式开展。在选拔上也有个别的部门会进行二次招聘,据统计在选拔方式上132人次是通过招聘竞选,占69%,21人通过学生选举产生,占11%,26人次是通过学生、社团、老师推荐产生,占14%,直接任命或提拔11人次,占6%。由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学生会干部的选拔主要是通过招聘竞选产生,而其它的选拔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开选拔的不足,形成了多元化、灵活的选拔方式。
2.2 功利性较强,缺乏服务意识
由表1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加入学生会大部分还是为了锻炼自我、提高就业的竞争能力,以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担任学生会干部作为是一次镀金的机会,主要是为了便于入党、获得奖学金,一旦获得后,积极性急速消退,还有部分学生官本位思想、拜金思想、权利欲望较为严重,在担任部门负责人、主席、副书记后,开始拉帮结派,不再以身作则,唯亲是用,甚至在招聘中利用职务之便收取他人利益,要求请客吃饭等等。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责任意识不强,入会动机不纯,缺乏为广大师生服务意识。
表1:加入学生会的目的
2.3 学生会干部培训次数不多,效果不佳
从表2中不难发现,每学期学生会干部培训的次数并不多,而且还有部分学生会干部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从培训后的反馈来看,效果并不佳,感觉一般的人数87人,占46%,基本满意77人,占41%,而很满意的仅仅占13%。
表2:学生会干部培训次数及培训效果
2.4 工作方法欠缺,团队意识不强
学生会是一个团队组织,合理分工,人人有事做,团结协作是学生会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但是调查中有23%的同学觉得进入学生会后无事可做或者大部分处于空闲状态,36%的同学觉得进入学生会总是处于忙碌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个别部门忽视了团队的团结协作,单打独斗,导致部门成员工作较多,还有部分干部大事小事一把抓,结果累了自己,成员还得不到锻炼。在工作指导上,部分干部会存在命令式、独裁式的方式,缺少人文关怀。[1]
2.5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比较,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成绩方面、学习习惯方面都相对较差,总体而言对学习专业知识缺乏兴趣,学习自信心不足,进入学生会后,学生活动一多,部分学生会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导致成绩下降甚至补考、重修。
3 高职院校加强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3.1 建立学生会干部的选拔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的培养期限决定了高职学生会干部流动快、任期短的特点,学生会干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为让其更好传承下去,保持部门工作的延续性,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会干部选拔培养机制。首先聘任学生会干部前设置试用期,为了避免在换届竞选中由于学生现场的发挥优于平时而误导评委,或者只能纸上谈兵而不能做实事,造成误选、人才流失的情况,可以对学生会干部设置一段试用期,利用试用期的时间段进一步观察,合格后再任命。其次提倡学生会干部低年级化,学生会的主要干部基本上都是大二的学生,而他们的服务期限只有一年,在这一年他们既要熟悉部门的领导工作,又要开展部门的活动,到了第二学期还要考虑就业问题,兼顾不了太多,弊端较多,而大一的学生由于刚进校园,对一切都充满激情,做事积极性非常高,如能在大一的时候将他们培养起来担任学生会的储备干部,他们的服务期限更长,部门职责更熟悉、领导更方便,这些都将有利于开展本部门工作。再次在培养上要注重制度建设和老带新、传帮带工作,设立储备干部管理制度。[2]最后学院应加强对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加强对指导老师的进修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另外对学生会干部培养上,学院应加大资金投入、物质支持,保障学生会干部的活动经费、物质激励和培训的经费基础。
3.2 培养学生会干部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
在如今物质横溢、利益为主的氛围下,学生会干部既是学生又是干部,身负双重职责,跟普通学生相比较,很多时候他们的课余时间更多用在学生活动、学生服务中去,而不能自由自在的处理自己的事情,心态容易出现失衡状态,作为学生工作负责人或者指导老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会干部的心态管理,让他们明白自身定位,加强对学生会干部奉献精神和服务、责任意识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组织精神和组织价值观的塑造,让学生会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成为学生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
3.3 形成院系两级培训模式
在对学生会干部进行培训时要做到有针对性、普遍性、合理性,形成院系两级培训模式。学院层面的培训可以相对较高,主要是针对各院系学生会的几个主要负责人进行培训,然后由他们再对自身所在的组织成员进行分享、培训,这样既节省了培训成本,又能达到全员皆知的目的。系部层面的培训更多的是偏向于技能性的培训,一般而言应该是全员参加,在培训上也应该注意分部门的培训,让每位同学清晰的知道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
在培训内容上应崇尚实用,符合学生会干部们的实际需要和工作特点,主要应该涉及到学生会干部礼仪、心态管理、活动策划、公文写作等等,在时间上每学期应分有定期的培训计划和临时培训,定期培训每学期不少于3次,临时培训因实际情况而定。
3.4 完善学生会干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为了保持学生会干部的持久的工作激情,提高其工作效率,必须完善学生会干部的激励机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都是精神层面的奖励,较少采用物质上的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育的原则,但是进行奖励时很多时候都是主观的评优,缺乏客观的考评,还有的是不分部门一刀切的考评,这会让部门学生觉得不公,而对组织失去信心。因此在考评上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职务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同时通过民主测评、指导老师意见、班主任意见相结合,既有定性考评又有定量考核。
考核时必须公平公正,通过公平公正的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激励,这种激励可以是精神上的激励,它包括各种形式的表扬、荣誉和职务晋升、关怀等,以此来开启学生内在激励系统。根据激励理论,我们知道,人不但需要精神上的激励还需要物质上的激励,有时候精神上的激励需要通过物质的形态来表示。[4]对学生会干部的物质激励主要有奖助学金、奖品、电话补助、经费支持等形式,当然激励时主要还是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来激发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4 结束语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会干部队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探索学生会干部队伍素质与能力建设中,只要怀着一颗以生为主的心,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会干部。[5]
[1]江海波.新时期高校学生会干部队伍现状分析及思考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4):184-186.
[2]周红.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教育,2009,(9):59-60.
[3]武如飞.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以苏州国际教育园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方芳.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
[5]曾云.加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J].时代报告,2012,(1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