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货币地位变化及其对货币体系的影响
2014-02-28陈江生
陈江生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北京100081)
世界主要货币地位变化及其对货币体系的影响
陈江生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北京100081)
世界货币、世界主要货币和国际本位货币的内涵是不同的。按照世界主要货币的定义,基于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开放度和经济稳定性三方面的比较,可以把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人民币、卢布、卢比、雷亚尔认定为世界主要货币。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世界主要货币的地位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给以20世纪7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格局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但会促使国际本位货币进一步多元化,也会加大了汇率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同时,世界主要货币地位的变化还巩固了货币非商品化的成果,使本位货币的非商品化趋势更加突出。
世界主要货币;国际本位货币;国际货币体系
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①该观点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仅反映在世界经济中的各种类型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世界经济本身的发展总过程也是不平衡的。的支配下,世界各国此消彼长的变化使世界经济格局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必然带来世界主要货币地位的变化。过去的几十年,虽然美元地位不断受到削弱,但其作为最主要的世界货币的地位未发生根本变化,欧元、日元和英镑也继续保持着其世界主要货币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国家的快速发展已经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其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地扩展,人民币、雷亚尔、卢布和印度卢比也逐步成为世界主要货币。
一、几个理论认识
1.货币是一定价值量的代表
马克思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价值的外在体现,货币是从商品交换的简单形式、扩大形式、一般形式直到表现为货币形式才产生的,货币本身作为特殊的商品去充当固定的一般等价物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量。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价值论则是建立在主观感受之上,抛开价值的本质来谈货币的交换媒介、贮藏手段和计算单位职能,认为价值是由物的消费产生的边际效用所决定,货币以产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来衡量物的价值。这正是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的区别:前者是建立在自然力大小和人支配自然力的能力的基础之上,后者是建立在人的偏好的基础之上。当前牙买加体系的世界货币都是信用货币,黄金非货币化使其失去发行的天然约束力和直接的价值衡量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主权信用货币都代表一定的价值量。①目前关于信用货币的本质主要有三种观点:1.信用货币是一种反映债权债务的信用关系,只是价值符号,代表一定的价值,本身则没有价值,脱离了商品的范畴。2.信用货币是代表一定客观价值的非商品货币,其强调信用货币之所以能直接与商品交换说明其本身代表一定的价值,而且信用货币代表的价值是一种社会客观价值,这种价值则由社会上的其他商品来表现,而货币法偿性是其发挥作用的前提。3.信用货币没有超脱马克思的“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论断,强调马克思主义对货币本质的概括总结包括两个不同层次且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即“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和“代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单方面强调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不仅降低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高度,而且有沦为货币商品论的危险;单方面强调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则可能滑向货币名目论。
2.世界主要货币及其地位
货币的价值量在客观上反映主权国家的财富,而主权国家的财富一般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标准,因此以主权信用货币标价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主权国家的财富。世界主要货币地位的确立不仅要求主权国家拥有大量的财富,而且必须满足开放度和经济稳定性方面的条件。第一,主权信用货币所代表的客观财富量是影响其能否成为世界主要货币的关键因素。主权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总能通过货币汇价的换算加以比较,所以世界各主权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主权信用货币的地位,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越大,其主权信用货币在世界范围内越具有影响力。第二,开放度是影响主权信用货币能否成为世界主要货币的重要因素。作为世界主要货币,主权信用货币必须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参与经济活动,其参与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劳动力跨国流动等国际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直接影响其世界主要货币的地位,而对外贸易依存度、资本流动状况最能反映一国开放度的大小。②目前国际组织和各国的正式统计出版物尚未收入这一指标,亦无专门的统计出版物公布它的结果,但在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方面的最新文献中广泛使用这一指标。当前学术界对开放度的衡量尚无统一标准,但主要存在四种方法:1.将修正的贸易依存度作为开放度的衡量指标;2.将外资、外债等指标考虑进来,构建突破贸易领域的新的开放度指标体系;3.以“出口覆盖度”、“国际分工参与度”、“对外贸易关联度”、“资金关联度”为衡量指标,从结构的角度出发衡量开放度;4.从一国的经济体制来衡量一国的开放度。详见:应健,张国林.经济开放度及其度量方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2(10):8-9.我们认为开放度反映生产要素和商品跨国流动的自由程度,最主要的衡量指标还是要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角度加以构建。本文采用的衡量指标为:开放度=对外贸易依存度+金融开放度。开放度越高,说明主权信用货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越高。第三,经济稳定性也是影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世界主要货币的因素。这种稳定性包括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物价的稳定性、就业率的稳定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从各国国内生产总值、③以2011年数据为依据,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 P.CD。开放度和经济稳定性三个角度来看,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雷亚尔、卢布和印度卢比已成为世界上七种主要货币。
3.充当国际本位货币的主权国家信用货币
国际货币是在国际结算中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作为计价标准和支付手段使用的货币,现行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由国别主权信用货币充当。国际本位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等职能④在国际金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条件下,纸币的发行和流通都有相应的贵金属作为储备,因此国际货币从本质上说依然是贵金属。在牙买加体系下,世界各国均不实行金属货币流通、黄金作为货币已退出流通领域的情况下,还没有产生一种新的较为理想的得到公认的世界货币。只是那些在国际上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的硬通货,可以充当国际货币。[1](P12)必然要求充当其角色的主权信用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的接受性,这就要求充当国际本位货币的主权信用货币不但有强大的国别财富作支撑,还必须同世界范围内的其他主权国家发生广泛的经济联系。一方面,主权信用货币所代表的财富规模是其能够充当国际本位货币的决定性条件,这是其能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计价、流通和储藏等职能的基础;另一方面,充当国际本位货币的主权信用货币必须同其他国家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在对外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领域发挥计价、流通和支付职能,并作为储备资产发挥国际储备的职能,因此并非所有世界主要货币都具备充当国际本位货币的条件。在当前的货币体系下,美元、欧元和日元以其所代表的雄厚国别财富和广泛的国际经济关系而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领域执行计价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充当国际本位货币;而新兴经济体主权信用货币人民币、雷亚尔、卢布和印度卢比虽有强大的国别财富为依托,但因为仍没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国际货币的职能,尚未成为国际本位货币。①目前国内研究人员对此数量标准尚无统一意见。张伯里教授认为,在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成为一“极”,满足四个“5%”是硬性数量指标,即:从国家经济规模来看,一是看宏观经济总量的规模,主要衡量指标是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以上;二是看微观企业的规模,主要衡量指标是其大企业数量占世界大企业(“五百强”)总数的5%以上。从国际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来看,一是看对外贸易的联系,主要衡量指标是其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以上;二是看货币金融的联系,主要衡量指标是其本国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占世界外汇储备总额的5%以上,否则便无法表明一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对国际经济联系的影响。详见:张伯里.世界经济格局如何升“极”[J].瞭望,2009.
二、世界主要货币地位的变化
从国内生产总值方面看,几十年来世界主要国家的GDP占世界GDP的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见图1、图2)。牙买加体系确立之初,美国和现欧盟各成员国有着大致相当的GDP总量,远远超过日本、英国、巴西、印度和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拥有最大的GDP总量,其占世界GDP的比例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欧盟国家的GDP占世界GDP比例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变化,在比重最大的年份,其占世界GDP的比重达到33.4%。这期间,日本占世界GDP的比重迅速攀升,从11.8%上升到18.1%;各发展中大国在世界GDP中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GDP占比发生了较大变化。美国、欧盟在世界GDP中的占比在波动中下降;日本则是下降明显,其在世界GDP的占比由最高点18.1%大幅下降至2011年的8.4%。中国在世界GDP的占比由1994年的2.1%上升至2011年的10.5%;印度和巴西由1995年的1.2%、2.5%分别上升至2011年的2.5%、3.6%;俄罗斯由1999年的最低值0.6%上升至2011年的2.6%。
图1 世界主要国家GDP走势图
图2 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
从开放度方面看,三十多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变化各异,但总体上保持上升趋势(见图3、图4、图5、图6)。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期,世界主要国家的开放度在波动中上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其开放度得到较大提升。美国的开放度在波动中提升,由1978年的20.1%上升到1999年的81.6%,1978年到1991年的年均增幅为0.7%,1991年到1999年的年均增幅达7.3%;其开放度的下降与经济衰退紧密相关,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的经济衰退都导致开放度的下降。欧盟的开放度基本保持稳定上升的状态,从1978年的40%提升至2000年的260%,1978至1990年年均增幅为2.3%,1991年至2000年年均增幅为22%。日本经济开放在同期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尤其是在1993年经济增长近乎停滞时,其开放度下降至1978年以来历史最低点11.5%。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印度的开放度提升微乎其微,1990年巴西的开放度甚至比1978年下降10.3%;20世纪90年代至1999年,中国、巴西和俄罗斯的开放度均实现年均高于3%的增长,印度的经济改革也促使其开放度大幅提高。在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开放度发生了较大的波动,但开放度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至2010年,除美国、欧盟和巴西的开放度较2000年略有下降外,日本、中国、英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开放度在较大的波动中保持上升,且世界主要国家的开放度均保持在48.2%以上的水平。①本节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世界银行http://data.worldbank.org.cn/catalog,感谢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专业的李萌同学为本文制作图表。
图3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开放度
图4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依存度
图5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
图6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投资开放度
从经济稳定性上看,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汇率变化趋势差别较大(见图7、图8、图9、图10)。从经济的内在稳定性上看,在经济增长方面,除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的经济衰退外,世界主要国家基本保持增长状态。1976年至2011年,美国、欧盟、日本、中国、英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分别保持年均2.9%、2.1%、2.4%、9.6%、2.3%、5.8%、3.2%和0.7%的增速。2000年以来,巴西和俄罗斯分别保持3.6%、5.3%的年均增长率,中国、印度的增幅更是明显快于其他国家。在通货膨胀方面,1978年至2011年,美国、欧盟、日本、中国、英国、印度的年均通货膨胀率分别是4.0%、4.7%、1.2%、6.0%、2.8%和8.0%。自90年代初期经济改革后,巴西的恶性通货膨胀得到控制,1996年以来的年均通货膨胀率为7%。而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在高位运行,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年均通货膨胀率仍保持13%的高位。因此,美国、欧盟、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物价稳定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在就业方面,美国、欧盟、日本、中国、英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年均失业率分别为6.3%、9.3%、3.5%、3.1%、7.5%、3.4%、6.4%和8.6%。日本、中国在就业方面的稳定程度超过其他国家;而且美国和英国的失业率表现为相对比较稳定的周期性波动;欧盟的失业率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巴西和俄罗斯的失业率在20世纪90年代后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中国的失业率很低,但长期来看处于不断上升之中。从体现对外经济变化的汇率上看,日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经过长期的稳定后呈升值趋势,而印度卢比、卢布对美元汇率则呈现贬值趋势,欧元经过诞生初期的贬值后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波动性上升。
图7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率
图8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通货膨胀率
图9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失业率
图10 世界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图
以上三方面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主要货币的地位。牙买加体系确立以来,美元一直充当主要世界货币,虽然其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下降,但是其主要世界货币的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欧元继承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主要强国的经济实力,凭借高度的开放性和相对稳定性在国际结算、国际证券投资、国际信贷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世界货币;日元基于自身的经济总量、较高的开放性和良好的稳定性,经过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国际化进程后,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储备等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重要的世界货币;而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虽然具有较大的经济总量,但由于其在开放度、稳定性方面的缺陷,人民币、印度卢比、雷亚尔和卢布虽已成为世界主要货币,但尚未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中充当计价单位、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从国别财富的基础性支撑作用、经济的开放度、经济的稳定性和货币的世界影响力等因素来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印度卢比、雷亚尔和卢布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世界主要货币。
三、世界主要货币地位的变化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世界主要货币地位的变化给以20世纪7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格局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但推进了本位货币的多元化进程,也加大了汇率制度安排的复杂性,而本位货币的多元化和汇率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又为国际收支调节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同时,世界主要货币地位的变化还巩固了货币非商品化的成果,使本位货币的非商品化趋势更加突出。
1.推进了世界本位货币的多元化
世界主要货币地位的变化,推动了国际货币体系本位货币的多元化。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初期,美元依托美国强大的实力成为实际上唯一的世界货币,美元贬值和滥发不仅引发汇率波动,破坏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而且其收益是不对称的。之后,日元、德国马克以及后来的欧元亦成为国际本位货币。这种变化打破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对本位货币的供给垄断,推动了本位货币的多元化。本位货币的多元化有助于实现储备货币的竞争机制。多元储备货币竞争机制使充当世界货币的主权信用货币发行受到外在的约束,币值的稳定与否将直接决定主权国家和投资者持有该货币的信心,从而通过在主要储备货币间的替代选择重新调整其储备货币的结构,引致世界储备货币地位的进一步变化。①关于储备货币竞争机制的作用机理还包括国际协调,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外部监管等。[2]主要储备货币的竞争机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货币发行国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从而降低了国际流动性泛滥以及世界货币贬值引起的全球外汇缩水的概率。
2.增加了汇率制度安排的复杂性
世界主要货币地位的变化在推动本位货币的多元化的同时,增加了汇率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既是美国主动调节的结果也是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继布雷顿森林体系而起的牙买加体系不再对汇率制度安排做硬性的规定,这带来了单独浮动、钉住浮动、弹性浮动以及联合浮动等多种汇率制度安排并存的局面。而世界主要货币地位变化带来的本位货币多元化又为各国提供了钉住对象和联合对象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加了汇率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加大了汇率政策国际协调的难度。
3.为国际收支调节提供了更多的工具
世界主要货币地位的变化为国际收支调节提供了更多的工具。首先,世界主要货币地位的变化在推动本位货币多元化的同时,为国际收支调节提供更多的清偿手段。其一,作为清偿工具的货币从美元一家扩大到了包括各本位货币和特别提款权在内的多家。其二,世界货币多元化增加了世界货币的供应量,缓解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世界经济增长对清偿手段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里芬难题。②马克麦考利在2003年国际清算银行(BIS)第一季度的经济评论中考察了美国和东亚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状况,他认为美国通过负债的方式吸引东亚的资金流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东亚国家用自身的贸易顺差为美国的逆差融资,这种资金循环效应难以持续进行的时候,就会出现危机。详见:苏彤,逯其江.“新特里芬难题”:提出、表现及应对措施[J].金融经济,2008.其次,汇率制度安排使汇率机制成为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重要手段。与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上下1%法定波幅相比,牙买加体系主权货币之间的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实际,使得国际收支失衡国家可以通过货币贬值,甚至改变汇率制度安排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4.巩固了货币非商品化的成果
世界主要货币地位的变化带来的本位货币多元化巩固了货币非商品化的成果。牙买加体系与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大不同在于本位货币的性质。无论是金本位制还是金汇兑本位制其本位货币都是黄金,是特殊商品。牙买加体系第一次实现了本位货币的完全非实物商品化,第一次实现了本位货币的完全信用化。而这种货币非商品化的演进如果仅由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承担,一旦这个国家力有不逮,支撑不住,还是很容易发生反复的。而当这种支撑因为世界主要货币地位的变化由一元变为多元,显然表明更多的国家成为这种形式信用的支撑,货币非商品化的基础变得更加的牢固。当然也使得本位货币的演进沿着商品货币本位-混合本位-信用货币本位的路径变化的趋势更加清晰。
[1]黄达,刘鸿儒,张肖.中国金融百科全书·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
[2]徐洪才.充分发挥20国集团作用,加快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J].经济研究参考,2011(49).
[3]陈江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原因再分析[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4).
[责任编辑:缪开金]
Rank Change of World’s Major Currencie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urrency System
CHEN Jiang-sheng
(International Strategy Research Institute,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Beijing 100081,China)
Connotations of World currency,world major currenci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urrency are different.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world major currencies,based on comparison of GDPs,openness and economic stability of different nations,US dollars,European Euros,Japanese Yens,Pounds,RMBs,Rouble,Rupee,and Brazilian Real are regarded as the world major currencies.Under the influence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world’s economy,the ranking of the world major currencies are going through great changes,which will bring great influence upon the world currency system whose foundation is the world economic pattern formed since the end of 1970s.This will not only make the world standard money more diversified but also make the exchange rate system more complicated.Meanwhile,the rank change of world’s major currencies consolidate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non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currencies and brings the trend of the non-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standard money more distinct.
World major currency;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urrency;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F821
A
1674-0955(2014)03-0099-06
2014-01-24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出路及世界主要货币的地位研究”(批准号:12BGJ043)的阶段性成果
陈江生(1967-),男,浙江衢州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