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华落尽见真淳

2014-02-28边春丽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桑桑草房子

边春丽

《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有人甚至将这部作品与安徒生童话、马克·吐温小说和冰心散文等量齐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那个叫油麻地的乡村小学校给桑桑留下了快乐又难忘的童年记忆,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通过把主人公桑桑童年亲历的几个平常又动人的小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真诚又富于诗意地歌颂了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展示了富有独特风情的人生画卷。

电影根据曹文轩同名小说改编,整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孩子的童年回忆,但在回忆中渗入了一种关于时光流逝、人情冷暖的感慨。导演徐耿曾因拍出获奖影片《豆蔻年华》和《红发卡》,被认为长于童话的营造。电影《草房子》透视的永恒的童年情怀,是生活之爱、人类之爱的化合,是人生情怀与理想情怀的化合,这种化合恰如那轮金色的天体——太阳,既照临又切肤。面对人生的阴影,我们的焦虑中掺进了温暖的企望,它感动的是今天的孩子,也会感动今天的成人,并将这份感动持续下去,具有强烈的审美震撼和高雅的艺术品位。

几叶悠然转动的风车,几片衬着蓝天白云的风帆,波平如镜的湖面,连天接地的苇林,而后缓缓推出几间错落有致的草房子……精致、漂亮、唯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富有灵气和生命。这就是电影《草房子》片头的一组画面。时间背景是1962年。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大陆政治运动旺盛的时期,但《草房子》没有牵扯上政治色彩,片中也没有任何与政治事件有关的情节。它通过一个少年的眼光看待世界,展现60年代淳朴的风土人情,同时透出一种淡淡的忧愁。

60年代苏北平原上,农村人家窘迫而平静的生活,在导演的叙述下像宽广的内陆河一样从容镇定、波澜不惊。这里有茅草盖成的冬暖夏凉的金色草房子校舍,有人畜共处一室的局促和寒碜,有清冷高阔的秋冬夜空下孩子们单调而快乐的游戏,有戏台上的简陋表演和戏台下的欢声笑语,还有大河上被农人驱赶的鸭群游动时泛起的涟漪、树林里被猎人追逐的慌张逃窜的野兔和五月的阳光下闪烁着金子般光芒的麦穗……成长和人性这两个沉重的话题在牧歌式的叙述下展开,显示出诗一般的优美。

本片中“时间”的概念是停滞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带点浪漫、带点伤感、带点温情的故事。全片的主格调应该说是比较哀伤的,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幸,但其表现过程却又非常凄美,恰似江南的春雨,润物无声。

影片通过“我”的回忆展开,由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使得影片具有一种纪实性的感觉,作为叙述者的“我”对于影片来说非常重要,算是影片的一条暗线,通过“我”的旁白衔接整部影片,并且弥补影像本身表达内容存在的不足,使得影片的内容更加丰富完整。如果说这个“我”是“现在的我”,那么童年的“我”就是“过去的我”,影片的内容就是以“童年的我”的经历为主线,这个“我”是影片的明线,而作为叙述者的“现在的我”只在必要起承转合中才从暗处现身出来,其余时间就隐退到幕后了。通过“童年的我”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世界。

对每一个已经长大成人的人来说,回忆中的童年总是那么的美好,对饱经沧桑的人来说就更是如此。但是回忆中的童年和真实的童年还是不同的,前者往往是后者美化之后的结果。因此作为回忆童年的影片,《草房子》也是如此,它对现实也作了一定的美化和加工。人的记忆通常会扭曲或美化现实,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对心灵的慰藉。影片清新自然,仿佛是一首诗,又像是一幅山水画,你看那天是那么的蓝,水是那么清澈,各种树木也是一片绿色,即使是那个小学的名字“油麻地”也让人感觉到田野自然的芬芳。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仿佛也能感觉到有一阵清风徐徐吹过,我们走进的不是现实中的地方,而是“我”记忆中的地方。对身上已经深深打下时代的烙印或者说是累累伤痕的“我”来说,还没有被打上时代烙印的过去的“我”或“我们”是如此的幸福快乐。影片也能勾起观众的回忆,泛起一阵莫名的温情,对逝去的美好童年时光充满眷恋,甚至不乏向往。重新回味过往的生活总是让人感到甜蜜,其中还伴随着一丝感伤。

故事没有清晰的主线,比较完整的情节只有广播比赛、演戏和结尾的求医,那个略带神秘的女孩与两位教师的爱情戏穿插在其中。导演在把握节奏、控制剧情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节奏流畅,场景转换自然,毫无凌乱的感觉,一个故事和另一个故事间的衔接都很巧妙,不少段落处理还颇为出彩,如广播操比赛中秃鹤捣蛋,桑桑在学校外买了昔日同学的糖回到教室,哭着报告说“我在吃糖”的一幕。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则属看电影一场戏,一个上升镜头拉到银幕背后,两位正谈恋爱的男女教师坐在草垛上,映着银幕上炮火连天的画面,这一场景绝对可称近来国产片的经典画面之一。耐人寻味的是:影片中的每一段凄婉的故事,都有一个让人怀念的过去时。崎梦如逝水,江水凝咽,波澜不惊,如《草房子》清隽、淡远的美学品格。

那些蓝天、草垛子、风车、芦苇、小河,是一张朴实的温床,孕育着童年恣肆的欢乐,明媚的忧伤,懵懂的情谊,还有天真的梦想。天空很美妙,白云轻轻地飘,夏末的阳光温柔地照在草房子上,艾草旁一片灿烂夺目的逆光,芦苇边一种有些悲凉却耀眼的辉煌。

这部影片中有好多地方都选用了比较质朴含蓄的意象,比如预示桑桑病已经好的那泡尿,你看桑桑的爸爸接到手里是多么高兴,仿佛比珍珠还珍贵。再比如看戏的老乡对于“王大秃瓢”头上却有头发感到不满这一段,最初也许我们会认同桑桑爸爸的解释,应该认为舞台上的演员就是个秃子。似乎老乡认死理,但是反过来想一想,这何尝不是一种优点,不太容易被抽象的观念欺骗,根据具体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这就是经验主义相对于理性主义的优点。

不可否认,在大量信息堆砌、各种媒介传播蜂拥而来的今天,儿童接触的社会面越来越广,接受的新事物越来越多,因此欣赏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儿童影片如果还停留在道德说教的层面上就大大背离了儿童的欣赏要求,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不断更新观念,真正从儿童的欣赏角度出发,才有可能有类似于《草房子》这样好的作品出现。

(摘自《电影文学》)

猜你喜欢

桑桑草房子
草房子(十)桑桑(下)
草房子(五)杜小康(下)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从《草房子》探讨儿童文学里“中国故事”的讲述
暴风雨前夕
想飞的草房子
独有的精灵——读《草房子》有感
爱着草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