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单单教语文
2014-02-28韩茹
韩茹
我有幸观看了于永正老师的阅读课《爱如茉莉》的课堂教学实录。我看着情不自禁地赞叹着:“粉笔字写得多好啊,跟字帖里的字一样美!”,“范读课文真动情,读活了!”,“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完美的不露痕迹地学‘导的过程”,“哟,头发都白了,有七十岁了吧?”;我看着内心的崇敬不断增加着……
于永正老师今年整整七十岁了,真的是白发苍苍,可身板还像年轻人一样挺直,精神依然矍铄,读起课文还是那样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虽然嗓子有点干,有点不适,不时咳嗽一声,可丝毫不影响朗读的感染力,读到最后,老人泪眼婆娑。面对这位老人我肃然起敬。同为人师,同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看到了大师的卓越和人格魅力,也看到了自己的浅薄和浮躁。
●“小”老师,“大”专家
于老师从1962年开始从事小学教育,五十多年做一件事——当小学语文教师。五十多年坚守一块阵地,执着于一件事情,这就是专注。五十多年做一份工作,支撑的是激情是热爱是完全彻底的事业心。于老师是“小”老师——他当了五十多年小学语文老师,而于老师也是名副其实的“大”专家。1985年,于永正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12月14~16日,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永正的“五重”教学,这是建国以来以教育部名义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他也是教育部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他的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他的足迹踏遍了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
于老师对小学语文的那份热爱可以说是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热爱推动着他不停学习,不停思考,不停操笔为文。为写一篇教学论文,因有一个数据拿不准,9点过后,他来到教研主任家询问;无论教哪一届学生,他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记住全班每个学生的名字;一说起语文教学方面的事,他随口就能说出课文中的内容。原来,他天天都在琢磨语文课该怎么上。为此,他的朋友张庆为他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这也忘那也忘惟上课不忘,下联是:此亦长彼亦长数语文最长。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
坚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坚守一件收入不丰、压力不小、担子不轻的工作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也想过坚守,可坚守中面对种种诱惑我们最终放弃了,逃离了,或自甘平庸了,所以我还是那个教了半辈子书,却依然平庸的我。我想于永正老师也曾遇到过我们遇到的诱惑,甚至更多,可他坚守了,于是他成为业内经久不衰的领军人物、小语教坛的常青树。
我所说的坚守并不是你在行业内上班就是坚守,而是说你把职业当事业一样追求热爱。很多人在业内也是几十年,可他们度日如年,倦怠不已,盼着改行退休,几十年毫无建树。这样的干充其量就是“混日子”。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混日子”,我也是这“混日子”大军中的一员,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要“混日子”,可我知道正是因为少数人能坚守自己的热爱,于是成为大师的只能是少数人。
●大道至简——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节课简单得让我惊讶,厚重得让我动容。
于永正老师的课简简单单,没有多媒体的缤纷,没有哗众取宠的“噱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有的是读书、对话、写字,素面朝天,纯纯粹粹的语文。
一、以读代讲,读中精“导”
片段一:
师:读得比较流畅,可是有一个词语没读懂,“嗔怪”没读懂。
师:预习时,查字典了吗?
(学生都说没有。)
师:预习时,不会认的字、不理解的词一定要查字典。(板书“嗔怪”并解释)
师:既然“嗔怪”是生气不满的意思,应该怎么读?
这是于老师这节课中读书这个大板块中多次出现的“导”的片段,从学生的朗读中听出学生读书中不理解或理解不深的词语,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进行有效地“导”。 现在的课文大都是“小儿语”,学生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朗朗上口了,课文内容自能大体上理解,不懂的只是少数难点,教师只须针对这些难点 “助”一下即可。这情形就像看到哪儿有硬土块,便用铁锹剜几下,将土块打碎,而不必一趟又一趟地耙个遍 。这便是所谓善导。于永正老师正是这样做的。他并不面面俱到地讲,而是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导,从而减少了盲目性,帮到了点子上,省去了无用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以读代讲。
二、示范朗读,以“范”为“导”
片段二:
师:有一个词语没读懂,“虚弱”没读懂。妈妈患重病住院,身体很“虚弱”应该怎么读?再来试试。
生再读一遍,还是不够“虚弱”。
师:最多就是重感冒,一会儿听我读。
……(学生读完了全文。)
师:现在把书放下,看我的表情,听我的声音。我听你们读书很认真,我读书你们也得认真听。
(接着于老师范读了全文,他读得很投入,入情入境,读完后泪眼婆娑,学生及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老师都读得流泪了,这么好的文字啊,就要用心读。现在你们再读课文,要庄重地读,读懂爸爸,读懂妈妈,读懂作者,读懂关键词语。
(学生练读。)
师:现在你读懂了谁,再来试试吧。(指名朗读,重点读第一遍读书不到位的地方)
读书环节结束后,于老师说:“朗读有意思吗?朗读才能走进作者心里。朗读要正确、流利、有感情。”
经过点拨,学生读书仍然不理想时,于老师进行了范读,范读的水平我认为绝对是一流的,像演员一般声情并茂。不经过备课时反反复复地读,不经过几十年反反复复地读,不可能有这样的精彩。“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样的示范,让人顿悟,给人灵感,打通思维的盲区,唤醒心灵的感受,点燃激情的火苗,胜过千言万语。
我们有的老师指导朗读,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感受;只重表层技巧,不重语言内蕴,指导不得法,课堂上读书大多是机械地读,学生朗读自始至终一个水平。于老师的指导是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呢?
三、学习无小事,写字亦庄重
在一节课最后几分钟的时间,我们的老师大多急于抛出一些所谓精彩的设计装点门面,很少有扎扎实实指导写字的,即使安排了写字的内容,也是蜻蜓点水,只为环节的完整。在于老师这节课最后十五分钟,于老师以猜问题的形式抛出了关于课文写法上的大问题,可他说,这些问题不解决了,大家下去讨论。这宝贵的时间,于老师用来指导学生写字。十五分钟时间,用来写字,好多老师公开教学不这么做,因为写字教学不易“出彩”。可于老师就这么做了。他让学生写四个字,要求每字两遍,先观察再写,第一遍写完,与字帖比较比较,看看哪儿不像,然后写第二个、第三个,直至写满意。学生在黑板上练写后,于老师又在学生写的字下面进行了示范,还对四个学生写的字逐一进行了点评,指出了优缺点,指导之后再次让学生进行了书写,进行了第二次点评。学生写字的过程中,于老师轻言慢语地提醒学生:“字规范与不规范之间就差一点”、“写字是庄重的事情,要头正、身平、足安。”
经过这样一个细致扎实的指导,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字在于老师的指导下越写越好,越写越漂亮,进步非常明显。此时于老师说:“老师们,什么是生命成长的拔节声?从他们写的字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成长,听到了生命成长啪啪的拔节声!”
中国汉字的结构美是人所共知的,中国的书法艺术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潜心写好中国字不仅是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也是在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享受艺术之美,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于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他对学生的要求体现的是做学问的严谨;他对学生的教诲,诠释的是语文课程的丰富内涵;他对学生的表扬,彰显了对生命的尊重!
学习无小事,写字亦庄重!教学无小事,处处是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