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的左行史
2014-02-28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刘志刚
文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 刘志刚
中国汽车的左行史
文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 刘志刚
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9分36秒时的汽车驾驶座在左侧,而10分04秒时驾驶座又变到了右侧,这个看似“穿帮”的细节曾引起很多网友对汽车左行的热议,本期《物证交通史》为您讲述中国汽车的左行史。
我国交通通行方向经历“右—左—右”变革,汉代长安城实行“右为入,左为出,中为御道”的右侧通行制。唐代也有车辆靠右行驶的规定,“以鼓城门入由左,出由右,皆周法也”。但真正意义上的交通规则的产生,是在汽车出现之后。1841 年鸦片战争
后, 英国殖民势力把左行制传入香港和上海等英租界,浙江、广东等地同样是受到英国的影响,采用左行制。伪满洲国、蒙疆政府和日本占领区也采取左行规则。而山东、直隶(今北京、天津一带)等北方省份, 由于德国、美国等国的影响, 采用右行规则。
中国最早的全国性交通法规是1934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的《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当时实行左行通行制。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受了大批美国援助,美国汽车由于马力大、性能好,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右驾车占了数量优势,于是国民政府下令从1946年1月1日零时起,汽车一律靠右行。当年颁布的《公路汽车监理实施办法》也开始改为右行制。
交通改革遇阻时“车辆靠右,行人靠左”原因:汽车多由美国造,改左成本高昂。靠右行还是靠左行,并非一开始就固定,而是长期演变的结果。以英国为首的岛派国家的行驶原则源于欧洲中世纪人们骑马步行的风俗习惯。当初,上马石都设在道路的左侧。也就是说,在汽车出现以前,左右行规则已经有了。在清朝后期,外国进口的“自动车”开始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出现,一直是左侧通行,一直到抗战结束。
那为何左行又变成了右行?上世纪30年代的“新生活运动”规定车辆都得靠左行驶。而后的东北等日本占领区也采取左行规则,全国的左行规则基本得到统一。但十多年后,又“一律改为靠右行”,主要是因为抗战期间的后方大城市和抗战胜利之初的上海、天津、成都、重庆等城市驻扎了一定数量的美军。美军不习惯中国靠左行驶的规则,频频发生交通肇事案。以当时情况论,世界各国靠右行驶确为多数。据《申报》统计,二战之前靠右行驶的国家约占世界各国总数的7/10。因此,中国改为靠右行驶,也是为了适应世界趋势。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维持这一交通规则,1955年8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颁布的《城市交通规则》第五条规定:“驾驶车辆,赶、骑牲畜,都必须在道路的右边行进”。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靠右行的通行制。
另外,促成汽车“左改右”还有一个有趣而重要的现实因素。抗战期间,美国的援助最多,汽车多由美国输入。美国的车辆到中国后,必须对方向盘及灯光进行改装,而这需要大量改装费用。1945年12月31日的《申报》称:“改装费须达车价百分之十二。统计全国车辆因改装而支出之费用,殊为浩大,故节省改装费用,亦为改靠右边行驶理由之一”。与此同时,为适应此项改革,政府还绘制了全国公路行车路线示意图,其中包括行车靠右示意图、超越前车示意图、岔路口顺右拐弯示意图等涉及行车安全与文明的一系列图文结合的资料和规定。
车辆“一律靠右”,而对公路上的行人,国民政府最初设想是“行人仍靠左走”,其理由一是民众已有靠左走的习惯;二是政府认为车与人相对进行,则人早望见,易于避让。但后来有人提出意见:车辆靠右,行人靠左,如车与人相对而行,易增加肇事情况。因此此项规定做了调整,规定如有人行道,行人须走人行道,不得走行车道;如无人行道,“行人靠边走”。
《新新新闻》上的一段旧资料印证了当时的道路交通情况:在上海,“在这熙熙攘攘嘈杂的人群里,有时会有一小队的童子军走过,他们真使人喜爱,他们服装整洁,精力充沛地用着轻快的步伐走着,他们不是闲逛,而是负责帮助维持交通的工作,因为车马靠右行开始的第一天,恐怕车马行人们都未习惯,致紊乱了交通秩序,所以全市警察、青年团团员、市党部服务队队员和全市学生,都参加这督导工作,他们在细雨蒙蒙下,充分表现着他们的服务精神。”《申报》报道当天上午9时的成都:“公路局之督导车即载警局车管所、公路管理局、市府工务科三机关督导人员,出巡全市……成都童军分会派出童军十余队,协助警局服务,各童军在车民喧嚣拥挤之中,颇能尽责……”
任何通行规则的制定和改变都有其历史原因,既要顺应道路交通的发展方向,又要兼顾人们的通行习惯和实际需求,改变和完善通行规则就是为了减少和杜绝事故的发生,保证交通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拿抗战结束后不久交通规则的“左改右”来说,当时政府充分准备、民间宣传充足、交通秩序维持认真,才得以顺利实施。 (本文图片所示藏品收藏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