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六甲的中国坟山

2014-02-28格桑亚西

读者·原创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马六甲南洋郑和

文 _ 格桑亚西

马六甲的中国坟山

文 _ 格桑亚西

马六甲海峡边,要塞残破。

手抚一门英国人留下的铜炮,顺着炮口的方向200米外,就是那湾蓝灰色的海。炮身镌刻有很深的铭文,标识出清晰的年份—1605年。400多年里,它就这样镇守着,虎视眈眈。马六甲,郑和7次下西洋有5次在此登陆,比米字旗和铜炮到来的年代更久远,整整早了将近200年。然而,马六甲城里郑和留下的遗迹,不过数口水井、一座古庙和庙后面的整座坟山。

中国坟山

那座山,因为郑公多次驻扎,就成了三保山(郑和原名马三保)。再后来,这里渐渐成为南洋最大的中国人墓地,占地25公顷,有12000多个坟墓,大多葬于明清两代。在古庙旁的水果店里打听中国人墓地,几位闲坐的老人争相用闽南口音浓重的汉语说:“沉下去了,都沉下去了。”我纳闷:好好的墓葬,又不是船,也没有经过天翻地覆,怎么会沉下去呢?

上山转一圈就明白了。山不高,坡很平缓,红砖铺就的主干道上植被覆盖很好。山上的红毛丹正当成熟季节,毛茸茸的红色果实挂满枝头,好多黑毛白脸的猴子正闹腾着进食,树和树之间还翱翔着叫不出名字的大鸟。

路两边都是闽粤风格的坟墓。没有中国古墓葬惯有的高大坟丘,而是顺着山形走势,向下挖出来一个个敞口的大圆圈,像极了希腊字母Ω,有些大圆圈里还有碑和祭祀用的石桌石凳。从山顶往下看,所有的坟墓都很矮,低眉顺眼的样子。即便有些Ω型圆圈很大很精致,也都是这样内敛的形式。

这大概是华人在海外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活着努力打拼,低调做人;死了也不张扬,能够有一抔异国的黄土容身就知足了。就算发家致富,儿孙满堂,但毕竟寄人篱下。因为坟墓原本低矮,时间一久,或是断了后人,或是子孙疏于打理,再加上秋雨袭扰,枯枝堆积,表层土风化松动,圆圈被填实,墓就渐渐沉到地底下了。有的勉强可以看出一个碑额,有的完全深陷在草皮下,只依稀看见隆起的痕迹,还有好多已经完全消失,化作山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中,习惯把坟墓尊称为“山”。据此可说,整个三保山,就是一座巨大的中国坟。

夫妻合葬的坟墓不多。墓主是单人的,立碑者名号前常有“义子”二字。当年下南洋,有的是新婚的丈夫背井离乡,孤帆远影,留下伤心的妻子和一句“等我来接你”的承诺,却不料从此天涯相隔,再无归期;有的是少小离家,在南洋干了一辈子苦力,没有积攒下什么积蓄娶妻生子,亦无力落叶归根,到孤苦伶仃的晚年,就收了照顾他的后生为义子,权当是身后的香火,虽不一定可靠,总算是风烛残年聊以慰藉的寄托。

我从唐人街打车去机场,一路上和的士司机聊得投机。他是从福建来此地的第二代移民,已经60多岁了,做生意失败后,妻离子散,家也回不去了,只能起早贪黑开出租,就此终老。这样的故事,远自宋明开始就一直上演。当然也有机缘运气俱佳的,或夫妻团聚,或娶了本地女人,落地生根,奋斗下一份大家业,繁衍出一个大家族,完全融入当地。这在墓碑上也可以看出来,其中有几个夫妻同穴的,落款上子孙众多,呈几何级数增长,绵延不绝。

下南洋

和哥伦布、麦哲伦不同,中国人走向海洋,不是为地理大发现,也不搞殖民占领,不过是因为他们在农耕为主的故土生计艰难,不得已漂洋过海,打工谋生,其实质和现在的农民工类似。

“走西口”“闯关东”都是在大陆上,大地沉沉,毕竟踏实。唯独去南洋称“下”,除了地理学上南洋在中国版图的左下方外,还因为大海无涯,深不可测,充满不确定性。“父母在,不远游”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孝道,安土重迁是农业文明的秉性。所以“下南洋”的说法透着中国人的辛酸和倔强。

孤悬海外,举目无亲,怀旧是必须的。那些明清甚至唐宋时期就下南洋的福建人和广东人,乡土观念特别浓厚,也格外在乎亲切的乡音,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活着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沏一壶铁观音,抿一口肉骨茶,摸一把中国牌,以解思乡之苦。死了也埋在一起,挤挤挨挨的,相互有个照应。

他们也把大大小小的中国寺庙、会馆搬来南洋,会馆里供奉着关帝爷的牌位,墙上嵌刻着“二十四孝”的故事。他们还热衷过中国年,舞龙耍狮,年味愈发浓厚。南洋到处是唐人街和牌坊,俨然是一个微缩版的中国。这引得当地人忌惮,于是设立了相关法律,动用国家手段,保障本地人的利益。每有风吹草动,社会变乱,当地人就拿华人出气,打砸抢杀烧都有。这是600年前就埋下的因由。

大航海

和西方寒酸的三五条帆船不同,1405年,郑和所带领的,是由240多艘海船、27400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联合舰队。

中国人自古爱好和平,郑和七下西洋,所率舰队皆装备有世界领先的火器,但不占领、不殖民、不掠夺任何国家。其目的不过是送礼、安抚、游行、示众,可着劲儿宣示天朝恩威。

后来,航海竟致劳民伤财,因而饱受诟病。航海的结果除了有贡使给皇帝献上一只长颈鹿冒充麒麟,哄他老人家一时开心外,就是引来大批外国食客,有的从此定居,终老一生。最多的时候,回航的船队载有16国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属。贡品中的胡椒在马六甲当地,百斤不过一两白银,但朝廷为了彰显其慷慨富有,往往按20倍的价格回赠。到永乐晚期,来朝贡的国家超过60个。

1433年,在印度古里,62岁的郑和病逝,随从遵照遗嘱,以海葬的方式把他沉入了印度洋。和三保山众多坟茔的结局相似,郑公也沉下去了。失去了郑和的船队最后一次返航,伴着如血残阳,中国最有希望引领大航海的时代也终于落幕。喧闹的海洋重新归于沉寂,过往的一切仿佛从未发生。但这只是大变局发生前短暂的宁静,是农耕中国最后的好时光。

1488年,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卡利卡特,开辟了印度航路;1519年,麦哲伦的船队出发,开始环球航行;1588年,英国舰队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然后在马六甲修筑城堡,留下铜炮。一直到19世纪初,海洋上波诡云谲的一切,依然和中国无关。

天朝上国延续着耕读传家的文明形态,盛世之说不绝于耳。我们的帝国不再远征,那个来自白山黑水之间、擅长骑射渔猎的民族君临天下。他们觉得中原真的很好,至于大海,萧瑟孤寒,波涛汹涌,就让给可怜的夷人好了。看他们黄头发、蓝眼睛的古怪模样,来朝贡的时候,不跪也罢,咱礼仪之邦不跟他们一般见识,谁让他们没有长膝盖骨呢!

马戛尔尼不远万里送的地球仪、望远镜、四轮马车,不过是些奇技淫巧,哪里有我们的鼻烟壶、鸟笼子、玉如意精美。安居陆地的古老民族懵懂地快乐着,完全不知道他们错过了什么,也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历史的进程以猜谜游戏的方式继续,郑和的声音也在历史的空洞里微弱地回响,他在600年前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这是提醒也是预警,但当时谁也没有领悟到。

猜你喜欢

马六甲南洋郑和
书法家郑和新书艺精品鉴赏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题蓝花楹
油画《马六甲古树》
马六甲:旧时须记
猜字谜
史书上的“南洋”位置在哪里
“世界先生”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