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铁屏山站“限期考古”之争
2014-02-28
这是一场本可避免的“博弈”,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并非天敌
福州地铁屏山站在建设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距今2200多年前的闽越古城遗址,除发掘出西汉、两晋、唐宋大量的建筑遗迹外,还有各个朝代遗留的瓷器用品,见证了福州千年来的历史变迁。然而遗憾的是,考古工作还未充分展开,就被上级部门告知:不论考古发掘进行到哪儿,到11月30号都必须终止。此消息一出,网上舆论一片哗然,网友们纷纷呼吁福州地铁工期延缓,“不能让城建‘踩着文保的‘肩膀往前赶”。
其实这样的问题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2012年,有关长沙潮宗街古城墙的保护,就在“多方妥协”之下,决定选取历史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一段23米长古城墙进行原址保护,其余则进行异地迁移保护;而不久前,一座近百年的历史建筑也因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的扩建而拆毁。
那么,当城市建设遭遇文物保护,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事实上,北京、西安也遭遇过同样的问题。如贯穿北京南城的地铁7号线,所经之处就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小对文物的影响,在设计规范内就对线路做相应调整,为沿线文物让路。在古都西安,也是“文物优先,地铁必须无条件避让”。而成都、洛阳等地修建地铁时也是这样做的,都获得了学界和公众的一致认可。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馆员高健斌说:“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弄丢了就没了,再也找不回。不能因为满足当下的需求,而把千年文明丢弃,所以,城市建设应该给文物保护让位。”
媒体评点:近几年,中国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然而其中多少珍贵文物和城市记忆成为了历史残片,难以估量。在一些城市管理者眼中,文物保护不具现实价值,而地铁象征了一座城市的现代化脸面,能体现地方政府的“政绩”。也因此,唯有改变政绩观,改变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才能挽救历史,保护文化。(韩雨婷《经济观察报》)
话题拓展:保护文化;敬畏历史;急功近利;千年文明与利益至上……
(资料来源:《海峡都市报》、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