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闽宁协作十七载
2014-02-27张永山
张永山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从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确立实施东西扶贫协作战略以来,转眼17年过去了。17年来,福建宁夏两省区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倾力协作,真心帮扶,谱写了省际对口扶贫协作的壮丽诗篇,花香满地,硕果累累。
总书记关心闽宁协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闽宁两省对口扶贫协作,从东西扶贫协作战略确定之日起,就亲自参与指导这项工作。
按照中央东西扶贫协作的战略部署,1996年10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小组,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组长。1996年 11月5日至11日,习近平亲自在福州市组织召开了闽宁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确定了两省区政府每年举行一次联席会议,总结对口帮扶工作,协商解决有关问题;建立扶贫协作发展基金(福建省级财政援助宁夏的资金),市、县(区)结对帮扶,互派挂职干部,部门对口协作等事宜。
1997年4月17日,习近平在宁夏玉泉营农场西吉县吊庄开发区考察福建对口扶贫菌草技术援助项目时,做出闽宁两省区共同建设对口扶贫协作示范工程——闽宁村的决定,从此,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正式拉开序幕。同年7月15日,在闽宁村奠基仪式上,习近平专门发来贺词,指出闽宁村的正式兴建,是闽宁两省区开展对口扶贫协作的一项重要成果,并对闽宁村建设提出了“重视排洪工程,注入科技,污染的工业不可搞,起点要高”的要求。还特别嘱咐福建在宁同志要尊重回族同胞的习惯,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并嘱托福建在宁夏挂职的干部,一定要静下心来,要耐得住寂寞,把东部的发展经验带过来,把西部的实干苦干精神带回去。
沁园春?闽宁协作
政通人和,国家施策,东西协作。三千里不远,共谋发展;福建宁夏,心手相牵。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挂职干部身在先。动真情,向贫困宣战,重任在肩。
转瞬一十七载,闽宁模式全国争先。百业齐迸发,捷报连连;多元合作,接续举新。海西开发,内陆开放,比翼齐飞搏云天。俱往矣,看闽宁大地,再著雄篇。
17年来,福建省委、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把帮扶宁夏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担当,从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对宁夏特别是西海固地区给予了无私援助和倾情帮扶。
从1996年到2012年,福建安排省级财政援助资金2.94亿元,对口市县区援助3.35亿元,社会各界捐助折款1.45亿元,用于支持移民搬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等项目,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宁夏特别是西海固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从1995年到2012年,西海固地区GDP由17亿元增加到220多亿元;人均GDP由1000多元增加到突破万元;地方财政收入由 4300多万元增加到10多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99元增加到4600元,高于全国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平均水平。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
帮扶干部心系宁夏
截至2013年10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十七次联席会议召开之际,福建省已先后选派8批119名援宁挂职干部、15批205名菌草技术人员、14批917人次支教教师、204名医疗技术人员、5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宁夏帮助工作。他们努力克服气候、语言、生活习惯等差异带来的各种困难,为宁夏的发展倾尽心力,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林月婵,曾任福建省委农办副主任,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是最早具体负责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福建老同志。在从事该项工作的8年时间里,她先后40多次来到宁夏,足迹遍布西海固的沟沟坎坎,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奔走呼吁、牵线搭桥,被誉为闽宁协作的友好使者。
最初来到西海固时,林月婵被眼前的贫困状况惊呆了:山大沟深,道路曲折,交通不便,遇雨雪天气更是难以出行;学校少,设备陈旧,师资弱,孩子们上学难;缺医少药,生活贫困,小病不看,大病硬熬,有的人小病熬成大病,最终丧失了劳动能力,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十年九旱,吃水困难,农户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收入用来买水拉水;许多农户住在破旧窑洞或小土房中,家徒四壁,满打满算也没有500块钱的家当,一趟手推车就可以把全部的家当拉走。
林月婵走着、看着、心酸着,看不下去就捐钱,把身上带的钱都捐光了,一次、二次、三次,记不清多少次把钱捐给了贫困农户。回到福建,她向领导汇报,跑部门,联络企业,把自己在宁夏的所见所闻讲给大家听。在她的努力下,福建援建的小学建起来了,旧学校被改造加固了;乡卫生院、村卫生所建起来了,群众看病买药方便了;“万名失学儿童救助工程”启动了,失学儿童重新回到了学校;西海固劳动力多,她在福建发起建立了专门接收宁夏人的劳务基地,设立劳务工作站,使上万名劳动力在福建各地稳定就业,每年获取可观的劳务收入。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母婴平安120行动”项目在福建试行成功后,她立即将这一经验介绍到宁夏,从闽宁对口帮扶经费中列出专项资金,在隆德县启动实施了“母婴平安120行动”项目,使数千名农村孕妇受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陈永共,福建省第七批援宁挂职干部领队,时任福建省委农办副主任。得益于对农业工作的熟悉,对农业龙头企业巨大带动作用的认识,他把闽宁协作的重点定位在加快产业发展上,着力打造产业园区建设。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集中资金办大事,陈永共积极协调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的有关部门,在西吉县建立了闽宁产业园,先期引进7家福建企业入园,投资超过5亿元,结束了西吉县没有工业的空白,也把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推向了新的高度。endprint
由于固原市海拔高,加之工作操劳过度,休息不好,陈永共患上了心脏病。吃药不能解决问题,最终动手术安装了支架,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但他无所畏惧,出院后不久就又重新投入了工作。“固原水土穿肠过,闽宁支架心中留”是他两年挂职工作的最好写照。
2012年7月,福建省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书记马必钢率领第八批21名福建援宁挂职干部来到宁夏,开始新一轮挂职对口帮扶工作。固原的发展缺资金缺项目,他动员挂职干部,抓住一切机会积极推介宣传固原,努力争取项目和投资。在他们的努力下,投资10多亿元的固原城市综合体项目落地了,投资5亿多元的晨光建材加工仓储项目被引进。
宁夏泾源县苗木享誉西北各省区,苗木产业成为当地农民稳定增收的“绿色银行”,但技术力量薄弱使产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针对存在的问题,马必钢想方设法促成了固原市与福建农林大学联手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校地合作,加强了泾源乃至宁夏的苗木研发力量。在他的带领下,仅一年多时间,福建省第八批援宁工作队已争取帮扶资金11387.4万元,提前完成了工作队制定的两年争取帮扶资金1亿元的目标任务。
以上只是福建帮扶干部的几个典型事例,马国林、杨丽卿、赵志伟、周秀光等等这些名字也都早已在西海固家喻户晓,这些来自八闽大地的帮扶干部们以“敢拼才会赢”的“福建精神”,为宁夏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真情,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许多可书可歌的事迹。
福建企业扎根宁夏
有一首闽南语歌曲叫《爱拼才会赢》,唱的是爱,也唱出了福建人干事创业的精神,爱拼会赢,敢为人先。
林水英,福建省莆田市华林蔬菜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位60多岁的老人。受挂职干部的宣传和感召,她来到了西吉县。在考察中,她看到了当地的贫困,看到了干旱落后,也看到了发展冷凉蔬菜的商机。从2008年8月第一次被邀请到西吉考察蔬菜种植项目起,此后4个月的时间,林水英被西吉县招商局连续8次请到现场考察蔬菜种植项目,让她感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热忱厚道,以及希望她来投资的那种殷殷期盼,她被感动了,从此,便有了“华林模式”在西吉大地的生根。
第一年天公不作美,秋雨连连,霜冻早发,种植的西红柿损失惨重。第二年接着干,还是亏损,股东不满,向林水英提出质疑,她顶着压力继续干。以前,西吉的农民每年每亩地获得的收入超不过500元,而根据协议,林水英的公司一次性就支付500元/亩租赁费,一家人在地里干一年活就有几万元的收入。“种菜就是种良心”,这是林水英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她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让群众吃亏,公司虽然亏损,但她从未拖欠过当地农民的工钱。4年多时间,公司生产基地发展到7个,面积达8600亩,建立起1400多个设施大棚,带动周边8个乡镇36个村逾万户农民种植蔬菜和务工,实现脱贫致富。与其说林水英到西吉投资是为了赚钱发财,不如说是出于一种道义,是社会担当。
宁夏的很多行业都活跃着福建企业家的身影,他们把宁夏作为创业的福地,尽情抒怀,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也带动了周围千家万户脱贫致富。
闽宁协作接续相传
17年时间里,从事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的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每一任领导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光荣使命接受下来,一任接着一任干,越干越好,不断推陈出新。从最初的扶贫协作到后来的互学互助,从政府主导到全社会参与,从两省不通航班到多航班互动,从帮扶到户到产业园兴建,从8县(区)结对到9县(区)对口帮扶,从每批8名干部挂职到21名挂职干部倾心帮扶,从援建原州丰泽村、西吉秀屿村、海原鹭海村、彭阳东山村、同心南安村等20多个生态移民新村到打造“黄河善谷”慈善高地,从市县区对口帮扶到百名福建企业家宁夏行固原行,从“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到“中阿博览会”、“宁夏枸杞节”等商贸活动平台建设,从兴建闽宁产业园到打造闽宁产业城……闽宁合作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长期性、持续性、互惠互利的帮扶模式。
17年寒来暑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为两省区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为相互协作搭建了双赢平台,为资源共享敞开了流通渠道,为消除贫困建立了帮扶机制,闽宁协作堪称全国东西扶贫协作的典范。
(作者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巡视专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