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孝德:应树立生态财富观

2014-02-27王晓霞

中国扶贫 2014年1期
关键词:财富文明生态

王晓霞

年初到年末,从南到北多地频发的雾霾引发广泛关注,回家不认路、遛狗难见狗的怪相成为无奈笑谈。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再次逼近,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

2013年11月30日,国家行政学院举行了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成立暨第一次研讨会。关注与研究生态文明的80多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民间公益组织人士参会。多年从事生态文明研究的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中心主任张孝德教授,在研讨会上提出了生态财富这一概念。

三中全会让生态文明制度落地

《中国扶贫》:生态文明在十八大后成为一个响亮的词汇,您认为这意味着什么?

张孝德:生态文明在十七大首次提出,五年之后十八大再次对生态文明系统阐述,三中全会又对其如何落地做了进一步阐述。之所以受到这样的高度重视,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战略问题,它关系到中国文明道路的选择。

十八大提出,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如何融入?三中全会对这个问题做了回答。一是制度创新,二是系统治理。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系统无序,由此决定了对它的治理必须是系统治理。既要有自上而下的环境保护制度,也要有从生活到生产覆盖全过程的管理制度。第三,要从根源上治理。从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到三中全会的制度创新,都是基于根源上的治疗。这种治疗思路,体现了东方智慧。

《中国扶贫》:为何说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东方智慧?

张孝德:能源与环境危机,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遇到。但西方发达国家走了一条基于西医模式的治理之路,即就环境治理环境、头痛医头的思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代价很大、成效很低的路径。我国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全过程的治理战略,是基于系统辩证的东方智慧和治理思路,这种思路根源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统。我们知道,中华五千年文明根源于典型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人在顺应天时中从事农业生产,由此形成了特有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和谐观、系统辩证观。这种自然观下的中国农耕文明,是一种对环境破坏率极低、与自然进行良性循环的文明。而基于天人对立观的近代西方文明,却在短短上百年中对地球造成了极大污染,高消费、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方式,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导致的各种疾病,严重地降低了现代人的幸福指数。在西方的工业文明走向衰微这一关头,东方人的智慧便显示出优势,运用东方人的智慧,可以很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生态文明需要从心灵生态建设开始

《中国扶贫》:在这次研讨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自然之友理事长杨东平教授对当前弥漫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提出了批评,提倡安贫乐道、珍惜自然,您如何看?

张孝德:我非常赞成。人类对地球的污染,说到底其实就是人心之贪所致的恶果。生态文明首先需要心态文明,只有人的内心知道感恩、懂得珍惜,才不会对地球竭泽而渔。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种全新的利他伦理。我们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喝不到甘甜的水、吃不上生态的农产品,都是人类自酿的苦果。所以,我们应该像杨东平教授所讲的一样,小康而不拜金,富足而不土豪,我想,这实际上才是真正的幸福。

《中国扶贫》:世界就是人心的道场,要想改善地球的现状,就先要改善人心。但要让人心变得不像现在这样物质、功利,恐怕并不容易。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易生教授深刻地表达了这种忧虑,您的理解呢?

张孝德:是的,我们这些最先提倡生态文明的人,其实都是很孤独的。有钱人在炫富,钱少的人在拼命追求财富,能够静心思考人类未来、能够从我做起关爱地球的人的确很少。20年前,我曾花费三年心血,写了一本关于生态文明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书——《文明的轮回》,当时在北京找过七家出版社,没有一家肯出版。文稿一直放在书柜里,直到去年才出版。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环境的恶化正在启发人类良知的觉醒。

十八大后短短一年来,全社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快速升温,形势的发展很让人鼓舞。目前有许多县提出了生态文明立县的战略,特别是一些东、西部地区的欠发达县,他们对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他们越来越认识到,欠发达地区缺乏发展工业经济的优势,但留下的青山绿水却具备发展生态文明的独特优势。

《中国扶贫》:据我了解,您对目前轰轰烈烈的城镇化非常担忧,认为如果操作不当,会消灭农村,破坏生态平衡。

张孝德:是的。赶农民上楼的做法,不仅有违农民意愿,会激化社会矛盾,而且与生态文明的内涵相悖。中国乡村是天人和谐下的自然产物,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载体,在不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千姿百态、多样化的乡村文明,是中国先民以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创造的文明瑰宝,是最能体现大自然韵味的文明。而目前把农村建设得千篇一律,失去了传统乡村特有的自然美,也有违生态文明的多样性原则。

另外,农民上楼后的生活方式,会离生态更加遥远。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农村垃圾很少,厨余、剩饭剩菜可以就地转化为家庭养殖的饲料,人畜粪便能通过沼气池产生沼气提供能源,沼液还可以作为肥料为农作物增加营养。农村生活方式的这种循环,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原则,而不当的城镇化则会加重环境的承载力,是饮鸩止渴。因此,我反对以消灭乡村为代价的城镇化,我希望在外的游子们能努力保留住他们在老家的老房子,留房留心,放长眼量,再过十年,你就能感受到老房子的价值。

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其价值

《中国扶贫》:在这次研讨会上,您提出了一个很新鲜的概念:经营山水。请具体解释一下它的含义。

张孝德:原先我们认为空气不值钱,这是因为我们张口就能呼吸到空气,它是免费的。但现在北京的空气污染了,想呼吸到新鲜空气必须开车去郊区,这就有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我们也就意识到了新鲜空气的价值。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优美环境成为一个稀缺产品时,必然会产生财富的价值,那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确权制度便会顺理成章地出现。现在我们就已发现,有些经济落后但是保有青山绿水的地方,旅游资源很丰富,很受欢迎,这其实已经体现出环境的价值。不要认为只有腰缠万贯才是财富,处于自然的环境中、身心健康,其实是一种最大的财富,而且是可持续的财富。

《中国扶贫》:这需要我们树立新的财富观?

张孝德:说得好。当人们认识到环境资源是一种财富,因而被企业所经营、被消费者所购买时,环境资源便有了价值,便可以形成价格。只要我们认为它有价值,自然会找到多种途径,使其价值显现出来,能够进行评估、进行交易。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的背后,一种新经济形态必然出现,这就是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当新的财富观确立时,山水经营就会进入实操层面,这能激励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造福百姓。因此,当新的财富观确立时,生态文明的春天就会真正来临,我相信这一天已经不远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财富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对不文明说“不”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文明歌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