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石探秘
——地质科普亲子游

2014-02-27陈晶徐世球

生物进化 2014年1期
关键词:逸夫中国地质大学科普活动

陈晶 徐世球

活动

化石探秘
——地质科普亲子游

陈晶 徐世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

自2011年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推出一项构思新颖的科普活动:地质科普亲子游。该活动在2012年5月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示范类优秀科普活动,北京科技报对该活动也进行了大力宣传。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化石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传说。但随着地大逸夫博物馆的化石采集活动的推出,大家亲自动手揭开化石神秘的面纱,并感慨到,化石原来也可以离我们这么近,科学探索是如此有趣。

活动目的

地质科普亲子游活动本着“树立科学发展观,探索地球和生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宗旨,以大众化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对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达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目的。尤其是培养了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科普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科学素养,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极为重要。

活动基础

活动举办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具备举行该项科普活动的全部基础条件,包括博物馆本身的陈列展示、化石采集剖面、野外工具设备,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讲解和指导。

图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展厅

图2 茅店山部分化石

图3 野外相关工具

地大逸夫博物馆的前身是武汉地质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已有30年的建馆历史。该馆馆藏各类地质标本5万余件,其中自然界极为罕见的珍品近3千件。它以鲜明的特色、较高的科技含量、良好的布展效果,为社会打开了地球46亿年沧桑巨变的宏伟画卷、地球生命38亿年进化的历史长廊,展现了精美绝伦的珠宝玉石世界、五光十色的矿物岩石天地,以及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地下宝藏,同时也揭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该活动能够顺利举行,有一个好的化石采集剖面极为关键。最初是因为开山修路开辟了这么一个天然的“化石宝库”,2008年由地大一名古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在科研考察过程中发现了这个化石采集剖面。据报道,该剖面在地质层位上为下志留统坟头组,地质年代为距今约4亿年。近两年,地质大学的地质学本科生都会在教师的带领下到这里进行野外实习。我们的活动策划者认为,类似的教学实习不仅仅适合于大学本科生,对于中、小学生也一样具有教育意义。该剖面对于我们这个科普活动的举行存在多方面的优势:1)它位于武汉市洪山区茅店山,距离地大博物馆近半小时的车程,交通方便;2)剖面就在公路两侧,无需翻山越岭,易于到达;3)化石极为丰富,较容易挖掘到,动手性强;化石类型多样,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7个物种;4)岩石类型主要是松软的泥岩,采集难度低。

通常用到的野外工具有地质锤、凿子、放大镜、毛刷、软纸及胶水等。地质锤和凿子用于将大块的岩石劈开,看看里面是否有化石;放大镜主要用于观察化石的细微结构;毛刷可以将化石表面的泥沙刷掉;软纸则主要用于对化石的包装,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摩擦损坏;采集过程中有时会不小心把化石敲碎,这时就需要用胶水对化石进行简单的粘合。

图4 野外现场讲解和鉴定

活动的讲解和指导,对于大家能否真正获取知识也尤为重要。该活动由地大博物馆馆长——徐世球教授亲自带队,全程讲解,他博学多才,风趣幽默,具有丰富的科普经验,被称为“科普说书人”。在正式挖掘化石前,徐馆长会在野外现场给大家介绍有关化石的基本知识并示范挖掘化石的方法;挖掘过程中时时指导,对每块采集到的化石标本进行鉴定、编号、写标签,并耐心解说该化石对应的生物特征和习性。

活动意义与效果

就该活动本身的教育意义来看,讲解者将地球科学知识传授给青少年和家长们,从中大家感受到地球46亿年的沧桑历史,并通过亲自动手采集化石,见证了武汉在4亿多年前是滨浅海环境,体验地学真知。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该活动对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良好的成效。该活动为亲子活动,那么陪同小孩子参加活动的还有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此涉及到的群众无论是从年龄跨度上看还是从社会地位、知识层面上看都是十分广泛的。从普通工人到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群体,都对该活动表示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评价,社会反响极好。他们纷纷表示:不仅孩子们得到锻炼,自身也受益匪浅。甚至在活动结束后还在各个论坛、微博里记录、总结和讨论相关知识点。

该活动自开展以来,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部分家庭参加了第一期活动,接着又报名参加第二期活动。参与活动的人群也在不断扩大,从一位小学生参与活动发展到全部同学参与活动的情况也不鲜见。目前,武汉各大媒体、报社相继对该活动进行了报道,该活动在公众中的知晓度仍在不断提升。可以说,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方面,地质科普亲子游活动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平台作用。

策划者说

通过多次举办该科普活动,作为活动的策划者,我们也有了一些认识和启发。我国科普的首要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公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它要求科普必须把复杂深奥的问题用通俗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用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既考虑到认识的规律性,又顾及公众的接受心理。唯此,才能引起公众的兴趣。当公众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普活动,就会感受到科普是一个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而又耐人寻味的过程。

每次来到化石产地,参加活动的青少年们便迫不及待地奔向化石挖掘点,一小块碎片都会被他们当做珍宝。看到小朋友们对科学的渴望和热情,看见家长满意且感激的笑容,我们作为科普工作者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对今后的科普事业更加充满信心和热情。

图5 小朋友们对化石的专注

猜你喜欢

逸夫中国地质大学科普活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阳光下的冰雪运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小学特色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不寻常的“石头”——探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夏雨
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向地球深部透视——记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徐敬领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