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渭河流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2014-02-27庞金城

陕西水利 2014年3期
关键词:渭河流域渭河水利

◎庞金城

2013年1月1日,《渭河流域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渭河实施流域统一管理的重要的里程碑。本文针对渭河流域管理的新形势,分析了渭河流域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梳理了信息化工作的思路,提出了加快渭河流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 渭河流域信息化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渭河流域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业务系统应用得到发展。但随着流域管理职能的拓展和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遇到了发展的困境,也暴露出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建设现状

1.1.1 信息网络建设情况

随着渭河中下游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防汛为突破口的计算机网络建设迅速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建设渭河下游防汛计算机网络,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先后建立了局域网系统、实时水位雨量遥测系统等,在渭河下游防汛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初步形成了以省江河局机关为网络中心,下属各单位相对独立的网络格局。陕西渭河干流光纤通信传输网络目前正在建设中。

1.1.2 数据采集系统建设情况

目前,渭河下游省江河局所属报汛站有27处,其中水文站6处,水位站10处,雨量站11处,建成渭河下游防汛视频监控站点 11处。拥有 1∶250000、1∶10000、1∶5000三种比例尺的渭河流域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并完成了渭河宝鸡峡大坝至渭河入黄口段、渭河陕甘边界至渭河宝鸡峡大坝段QuickBird卫星影像的采集与处理。对于工情险情、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以及工程管理等专业水利数据,目前主要依靠人工现场采集的方式获取。

1.1.3 数据库建设及运用情况

目前渭河流域已建成的数据库有水文数据库、工程管理数据库和防汛信息数据库,另外还有大量图片、声音及多媒体信息。由于条件所限,目前对这些信息的利用程度还不高,也没有完善的数据存储体系实现智能管理。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对这些信息的需求和应用必将大大增加,这些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和共享等技术手段也必将得到很大的发展。

1.1.4 应用系统建设及运用情况

目前渭河流域已建成的应用系统在防汛减灾方面主要有三门峡库区二华南山支流遥测系统、水情信息系统及渭河中下游河道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河道与工程管理方面主要有行政许可类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及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渭河流域水量调度模型系统已投入运行;在电子政务方面主要有办公自动化系统、渭河网及水行政许可文书系统等。这些应用系统对提高流域管理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渭河流域信息化工作虽然起步较早,但是步子不够快、成效不够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带”得不够,尚未形成能够明显提升水利业务应用水平的现实成果。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仅仅从概念转化到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项目实施缺乏系统性,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项目的带动性,造成后续发展乏力。

(2)“融”得不紧,尚未形成将信息化作为水利业务必要内容的落地机制。在规划实施等工作环节上仍把信息化当作“软”项目,没有与工程建设融为一体,导致信息化项目安排随机、资金投入不足、渠道不畅,信息化建设与治理建设不同步,跟不上管理工作发展的需求。

(3)“采”得不全,尚未形成全面的水利信息监测网络。现有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渭河流域管理的需要,问题主要表现为分布不均、覆盖不全、水平落后、投资不足等现象并存。尤其水利专业数据采集方式传统、单一,未达到自动化、信息化传输要求。基础地理信息、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于比较浅的层次,数据共享没有形成机制。从整体上看,信息采集系统不健全、不配套,直接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采集的水利要素类型较少,信息采集种类、时间、空间、采集频度和精度有待提高。

(4)“统”得不强,尚未形成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信息传输网络“干强支弱”,基础信息不完整、数字化程度低,数据资源和管理行为没有在同一平台上汇集和运行,不能为管理决策提供综合数据支撑。

(5)“化”得不深,尚未形成以信息流为主线的管理模式。水利业务应用开发数量少、分布散、水平低,局限于对现有业务流程的数字模拟,没有触及管理创新、流程再造,信息化对业务管理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6)“享”得不宽,尚未形成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和共享机制,信息交换与共享的标准与机制亟待建立。渭河流域实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如何与行政区域管理机构的信息实现共享尤为重要。只有解决好信息共享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对渭河流域的统一管理。

2 对加强渭河流域信息化工作的几点认识

(1)信息化是渭河流域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这充分反映了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中央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信息化本身已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成为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渭河的健康对陕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为解决流域诸多问题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已成为共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采集流域信息,采用模拟手段对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对在流域管理中的科学决策与有效治理、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作为渭河健康的代言人,要有效地履行其流域管理职责就必须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必须把信息化放在支撑渭河流域防汛、水资源管理实现跨越发展和管理升级的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数字渭河”建设为抓手,实现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以现代化的管理来保障流域的健康发展,支撑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信息化的实质是对业务流程的再造。

信息化建设要为业务工作服务,这是信息化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如果信息化不能支持业务的发展和运作,那么信息化建设就失去了意义。说到底,信息化是对业务工作流程的再造,使它科学、规范和高效。其中,业务是主体,技术是手段,二者融合是目标。

所以,真正的信息化,是以业务需求为牵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要强化信息管理和业务部门的相互协作,避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两张皮的局面出现,必须突出信息中心在信息化规划、前期审批审查、标准规范制定、统一平台建设及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突出业务部门的业务主导、需求牵引、业务流程制定、系统使用和持续改进等方面的作用。实现分工明确、协作有序,达到信息技术应用与业务管理的真正融合。如图1示。

(3)信息共享是制约渭河流域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随着渭河流域治理的不断推进,流域综合管理需要大量信息支撑,但又不可能自行建设一套大而全的采集系统,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年来受体制的限制和影响,不同的部门独立构建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大多在封闭的网络环境下运行,相互之间缺乏资源共享,形成信息“孤岛”,从而造成系统低水平、重复开发,导致信息和资源的浪费。资源割据、标准不一、共享困难已成为渭河流域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要做好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要将信息化放在支撑渭河流域和流域内各个区域水利信息化的大环境中看,是全流域的信息化,而非某个机构的信息化,开发出的系统应具有独立性和开放性,既要自成体系又要资源共享,能够实现互联互通。见图2。

3 渭河流域管理信息化的思路和措施

3.1 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切实履行渭河流域管理职责为目标,以实施“数字渭河”建设为抓手,完善信息化体制、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技术与业务应用的融合为动力,以责定需,以需促用,以用带化,不断提高流域管理信息化水平。

图1 信息中心和业务部门分工示意图

图2 信息共享顶层设计框架

3.2 主要措施

(1)力促“数字渭河”建设规划的实施。

“数字渭河”工程是渭河流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12年4月9日,《陕西省“数字渭河”建设规划》经陕西省水利厅批复,明确了“数字渭河”建设项目是渭河全线整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设对提高渭河防洪保安和水资源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数字渭河”建设近期项目实施,《渭河下游数字信息服务工程》已经完成前期工作。通过上述工作,基本确立了“数字渭河”建设的基本思路、建设目标、总体框架、分期实施意见和保障措施,基本理顺了项目程序和资金渠道,为下一步实施奠定了基础。

目前,渭河全线治理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非工程措施将成为治理工作重心。所以,按照《陕西省“数字渭河”建设规划》及陕西省水利厅批复意见,加快后续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项目的实施,是推动渭河流域管理信息化水平再上台阶的难得机遇。

(2)构建渭河流域信息共享机制,促进资源共享。

流域的综合管理需要大量的信息来支撑,这些信息除一部分来自于自建的采集系统外,大部分信息需要从相关的行业及部门获得。例如,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需要流域内的水情、雨情、水库库容、农作物墒情等信息,这些信息要分别从水文、水库、灌区等管理部门获取。在流域统一管理与区域行政管理相结合的体制下,渭河流域管理机构需要与地方行政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所以建立流域管理机构与相关行业及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成为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如何将分布在各个网络结点上的独立信息资源进行集成和共享,充分为渭河流域管理提供服务已成为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必须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强力推进。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必须拥有公共的信息交换平台和公用的数据存储空间,数据中心建设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对涉及多行业、多业务的信息采取集中存储和管理,以此实现渭河流域信息资源共享。

(3)加强信息技术与业务应用的融合。

信息化绝非只是信息中心的事情,业务部门是主体,信息中心是支撑。离开业务流程,信息化是毫无意义的。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使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相融合。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统一认识。信息化建设应注重实用,不要图花架子,应用系统的建设应该以业务需求为牵引,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落实“三分建七分管”的建设原则,业务部门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以及后期的应用、管理、更新、维护都要参与其中,确保业务部门与信息中心明确各自的职责,相互协助,正确处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最终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

其次要加强全员培训。全员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是搞好信息化关键。结合岗位履职能力的要求,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化培训,然后带动大家“用起来”,实现广泛使用、熟练使用的目标,在用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需求,进行再开发、再应用,从而推动各个系统与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将信息技术转化为工作效率,实现真正的流域管理信息化。

三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信息中心与业务部门应该分工明确、协作有序,信息化项目必须以业务为主导,以满足业务目标、实现业务需求、促进业务发展为宗旨。在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后,信息中心应及时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优良的维护服务,根据业务新的需要,调整系统功能设置,适应业务工作的变化。

4 结语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提升和创新水利工作、促进水利改革与发展、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战略举措和重要措施。我们要紧紧围绕渭河流域管理的需求,认真分析研究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克艰攻难,按照《陕西省“数字渭河”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努力完成信息化工作任务,促进流域管理的现代化。陕西水利

猜你喜欢

渭河流域渭河水利
故乡
故 乡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基于RS/GIS 渭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渭河流域香菜夏秋无公害栽培技术
渭河流域粮食生产与灌溉农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一种天水市渭河径流预测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