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寨油田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探讨与研究
2014-02-27王海峰郝小军郑楚军孙勇仲学维
王海峰 郝小军 郑楚军 孙勇 仲学维
(中原油田采油三厂山东莘县213016)
文明寨油田坐落于山东省与河南省交界的莘县一带,油田的大部分位于莘县境内,由于地质断层的切割,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文明寨油田在1979年被发现发现,至今已经发展了20余年,期间历经了多次的勘探和滚动勘探开发等重要勘探开发项目,整个油田的开发目前已经处于中后期,如何继续开发这处油藏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一、文明寨油田概述
1.文明寨油田
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北部诞生了文明寨油田,平面上人们将其划分为4个主要断块,主要包括:明一东块、明一西块、明六块和卫七块。文明寨油田主要含油层位为沙河街组内,其具有两套开发层系,储层主要是三角洲浅水位置前缘的砂岩,这个位置发育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砂体,在垂向上各种砂体呈交替排列,进而催生砂泥岩互层沉积形态的出现,因为不同砂层间物性差异较大,所以造成砂层组的层间非均质性比较强。
2.文明寨油田开采现状
一直以来,文明寨油田采出程度较高,但是由于其砂层间的出力非常不均衡,导致油藏开发过程中暴露很多问题,主要是出层间物性差异大、层间矛盾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处在开发中后期的文明寨油田意义重大,对其后期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因此迫切的需要对该油藏进行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相关研究,科学合理的细分开发层系,为提高油藏剖面动用程度的研究提有效地质依据。
二、文明寨油田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特征
通过利用有关的测井资料储层参数,可以解释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特征的研究成果,具体操作如下:划定研究区域,研究区内230口井统一编号,分别对其非均质性的参数进行了计算,然后一次分出区块、分出砂层组、分出开发层系,依次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深入分析(详见表1)。从数据来看,各区块、开发层系和砂组层间的非均质性总体表现出中等-较强的程度,分开来看:对各砂层组而言,沙二下1、2砂层组呈现的非均质性最弱,沙二下3砂的非均质性也比较弱但比1、2组略强,但是沙二下4、三上1、三上3砂层组层间的非均质性比较强;综合开发层系的情况来看,沙二下2-5和沙三上2、三上4的开发层系层的间非均质性已经很严重,其中尤以沙二下2-5砂层组非均质性的表现最强;相对区块而研究表明,明一西和明一东储层层间非均质最强,明六块次之。
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具有一定的规律,即:区域内砂层越发育,层间层数也越多,则其层间非均质性越强;在一般条件下,沙二下6-8层系层间非均质性比沙二下2-5层系的层间非均质性要弱很多。
三、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一般研究流程
通常一般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研究流程可以归纳为:根据岩心分析得到的物性资料基础,建立非均质概念模型,形成岩性与电性关系,完成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建立,再分析测井资料计算储层物性参数,基于参数的基础上再统计单井非均质的参数,根据这些资料构建起非均质性预测模型,最后分析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最终实现指导油田生产,改善油藏开发的实际效果。
四、浅析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与油田生产的关系
1.层间非均质性与生产动态
因为目前明一东,明一西沙二下和明六的沙三上的油藏开发模式基本为多油层合注合采开发,所以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涉及到这些区域的注水厚度波及系数,根据现行井网条件下,渗透率级差与吸水状况统计和分析可知:当渗透率级差<2时,14.75%的层数不吸水,厚度占所有层数的23.24%,还有9.84%层数为弱吸水层,约占总厚度6.95%;若级差介于5~10之间,总层数厚度的69.57%~63.62%不吸水,17.39%的砂层为强吸水、占厚度的24.67%。由于渗透率级差介于5~10之间的砂组多数,因此,在区域纵向上有大量的层未动用或动用差。
仔细分析砂组的吸水剖面可以发现,剖面纵向上吸水层数还是比较少,只有那些沉积微相好(T、Q)和储层物性好的砂层是吸水较多的层,这些层的普遍特征是相对吸水量较大,绝对吸水量也很大。
2.关于文明寨油田利用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有关建议
由于文明寨油田不同区块的每一层开发层系的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存在着一定差异,可以进行细化整理,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开发,如,区块中非均质最强的为明一西,受构造影响明六块储层层间非均质显得最弱,明一西及明六之间非均质程度较为均匀,明一东层间的程度在两者之间,这些区块非均质性的不同影响了油层剖面动用的程度,同时也影响了纵向上储层的动用程度。可以在探知区域内储量丰度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区块的层间非均质性强弱程度,整理层系并细分层系,然后分层开采、采取逐层上返的开采原则,同时注意高渗层的封堵情况,对于差层可单独采取,进而提高整个剖面层数动用程度,改善文明寨油藏的开发效果。
结束语
因为目前文明寨油田开发已经处于中后期,所以对其继续开发和利用应该更加谨慎,采取科学合理开发措施是工作的重点。当前应通过减小合采合注井段的渗透率级差和对各区块的储量丰度和层间非均质性强弱深入分析,实现细分层系、分层开采、逐层上返的开采模式,进一步改善该处油藏的开发效果。
[1]郑红军,苟迎春,张赢.利用储集层非均质性分维模型研究流动单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
[2]张兴平,衣英杰,夏冰.利用多种参数定量评价储层层间非均质性[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2).
[3]朱焕来.二类油层非均质性评价方法研究[J],大庆石油学院,2011(01).
[4]左代容.文明寨油田复杂断块区构造演化[J].断块油气田,2009,16(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