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荡河综合整治工程对太浦河北片地区防洪及水环境的影响

2014-02-27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200434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太湖流域河网潮位

罗 乾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200434)

八荡河工程位于太浦河北岸苏州市吴江区境内,西起京杭运河吴江区八拆段,途经元鹤荡、三白荡等湖荡,东至元荡。工程目的为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缓解太浦河高水位行洪对区域防洪排涝的影响;改善区域水环境,缓解太浦河支河口门控制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原有水系布局,对水文水动力、水环境质量等因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工程区处于平原河网区,河网交错密布,闸坝、泵站、涵洞等控制性建筑物众多,受人工控制建筑物的操作运行影响,水流方向往复不定[2]。因此,平原河网地区的水量水质影响分析比单一河道复杂,其分析计算常需借助数模技术,以便掌握相对准确的水力、水质要素变化情况[3]。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某一区域水量水质模型[4]及已建工程水量水质调度方案的研究[5],关于工程建设对水环境及防洪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少。该文基于太湖流域——维水量水质模型,分析八荡河工程实施对区域水环境及防洪的影响。

1 太湖流域——维水量水质模型

1.1 模型简介 太湖流域——维水量水质模型经水利部及国家有关科技部门的鉴定认证,是太湖流域可推行使用的水量水质模型,曾成功应用于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太湖流域水资源规划等流域重大规划的水利计算,以及走马塘延伸拓浚工程、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等可研阶段的论证工作中,是目前流域认知度和可行度较高的模型[6]。

1.2 基本方程

(1)河网水流运动方程。以产汇流模型计算得到的山丘区流量、圩内外净雨深,结合典型年实测潮位边界,在河网概化的基础上模拟水流运动。

式中:x、t为空间(m)和时间(s)变量;A为过水面积(m2);AT为调蓄水面积(m2);Q为断面流量(m3/s);Z为水位(m);α为动量修正系数;K为流量模数;qL为单宽旁侧入流(m3/s)/m,入流为正,出流为负;vx为入流沿水流方向的速度(m/s);若旁侧入流垂直于主流,则vx=0。

模型采用4点隐式直接差分法离散求数值解。

(2)河网水质计算模型。水质过程符合一阶动力反应式,水质过程控制方程为:

式中:C为某种水质指标的浓度(mg/L);A为断面面积(m2);Q为流量(m3/s);Ex为纵向弥散系数(m2/s);S为该种水质指标的源(汇)项。

上游边界为来水的水质浓度,下游边界为浓度梯度,采用隐式差分法离散求得数值解。

1.3 计算范围及河网概化 根据太湖流域平原河网的特点,将流域内影响水流运动的因素分别概化为零维模型(湖、荡、圩等零维调蓄节点)、一维模型(一维河道)和联系要素(堰、闸、泵控制建筑物等)三类模型要素。联系要素包括水闸、船闸、涵洞(立交)及泵站等工程,联系要素的上下游都设有节点,节点之间的水位差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堰流公式及运行方式。共包括:概化河道(段)1 483条;计算断面4 274个;节点116个,其中边界节点105个,调蓄节点76个;控制建筑物(闸、泵等)168个。

1.4 模型率定与验证 模型采用2000年实测资料进行了率定,并采用1998年和1999年的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计算成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基本上能反映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的水流特点。

1.5 计算条件

(1)边界条件。边界条件主要包括沿江(沿海)潮位边界、山丘区和平原区径流入流边界条件等。

沿江(沿海)边界条件。根据主要潮位站的潮位过程线,分涨、落潮,将潮位过程换算成单位潮位过程,推算各潮位站的整点潮位;按照潮位站的距离,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计算所有潮位站的潮位过程。

山丘区和平原区径流入流边界。根据设计雨型采用典型年的实测降雨、蒸发资料,由降雨产汇流模型计算得到山丘区和平原区径流过程,作为河网水流运动模型入流边界。

(2)主要建筑物调度。工程涉及的主要建筑物调度包括太湖水位调度线,阳澄淀茆区、太浦河两岸相关控制建筑物调度,所有建筑物调度原则服从流域、区域规划要求。

2 计算年型、工况及方案

根据太湖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不同降雨典型分布,综合考虑防洪安全、水资源配置需要、水环境改善要求等因素,其防洪设计暴雨在地区组成上考虑以1999年降雨为设计典型年,水环境改善效果设计典型年选择太湖流域平水年2000年和枯水年1971年(图1)。

计算工况采用流域现状工况,即流域一轮治太规划工程(流域十大骨干工程)已实施,为研究太浦河支河口门控制对地区防洪排涝的影响,增加太浦河工程实施的工况,具体见表1。

表1 水利计算工况及方案

图1 水位代表点和水质断面位置示意图

3 工程实施效果

3.1 防洪 工程实施后,可有效增大区域东排泄流能力,减轻区域防洪除涝压力;与工程实施前相比,区域河网松陵站、陈墓站、金家坝站最高水位可分别下降6、1和5 cm。工程实施有效降低了地区最高洪水位(表2)。

表2 不同计算方案中区域最高水位对比

工程实施后,可有效缓解太浦河高水行洪对地区防洪排涝的压力。遇1999年50年一遇设计暴雨洪水,区域松陵、陈墓、金家坝防洪水位分别降低9、7和3 cm,有效促进了区域防洪排涝能力的提高。

3.2 水环境

(1)有效缓解了太浦河支河口门控制对区域水质的影响。太浦河支河口门有效控制后,北侧区域河网水质由于缺少水体有序流动,水质均呈恶化趋势。模型计算显示太浦河北侧控制后区域河网平均NH3-N浓度升高35.5%。工程实施后,相比太浦河北岸控制后区域水质NH3-N浓度降低了17.5%,区域水质浓度呈缓解趋势。八荡河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太浦河支河口门控制对区域水质的影响。结合区域污染治理措施,区域水质能恢复到太浦河北侧控制前的水质。

(2)缓解了太浦河水质保障的压力,改善了区域水质。

(a)太浦河沿线水质。根据水利计算成果,工程实施后,京杭运河入太浦河流量减小,太浦河沿线水质浓度呈下降趋势。

枯水年1971年,工程实施后,京杭运河入太浦河流量由工程前的20.9 m3/s减小到17.5 m3/s,太浦河出平望断面水质指标 COD、NH3-N、TP、浓度较现状分别下降 1.2%、12.5%、6.3%,太浦河出口断面COD、NH3-N、TP浓度分别下降0.4%、6.4%、2.4%。2000 年变化规律类似(表3、4)。

表3 工程实施后杭运河入太浦河、八荡河流量变化情况

(b)工程沿线水质。枯水年1971年,工程实施后,八拆、进元鹤荡前的断面水质浓度受运河来水增大,部分水质指标呈升高趋势。入元鹤荡后,由于建设生态湿地等工程,通过水质净化系统,有效地降低了入湖水质三项指示浓度,工程沿线水质随着河道规模扩大,水质改善程度越好,沿线各断面NH3-N浓度可工程前下降4.9% ~7.7%。2000年变化规律类似(表5)。

表4 工程实施后太浦河沿线水质变化情况

4 结语

(1)利用太湖流域一维水量水质模型进行模拟,得出:太浦河北岸控制后,对北片地区防洪、水环境均造成一定影响,八荡河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有利于太浦河北片地区防洪水平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可缓解太浦河沿线控制造成的不利影响。

(2)在分析了工程实施后太浦河北片地区的变化情况,还可进一步分析工程对南片地区的影响,并结合太浦河两岸沿线控制调度规则,更深层次地分析工程实施的影响效果;在模型概化时,八荡河只概化为一种规模,可进一步将八荡河概化为不同规模并分析其影响效果。

表5 工程实施后沿线水质变化情况

[1]韩龙喜,贾更华,杨钟凯,等.平原河网地区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指标构建[J].水资源保护,2011,27(5):65 -69.

[2]吴春,徐阳明,李达,等.一维非恒定流模型在太湖湖滨地区的应用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09,27(4):134 -137.

[3]李茶青,何文学,陈冬云.平原河网改善水环境引水配水方案设计[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7):45-50.

[4]刘玉年,施勇,程绪水,等.淮河中游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模型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9,20(2):177 -183.

[5]江涛,朱淑兰,张强.潮汐河网闸泵联合调度的水环境效应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2011,42(4):388 -395.

[6]程文辉,王船海,朱琰.太湖流域模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太湖流域河网潮位
基于距离倒数加权的多站潮位改正方法可行性分析
唐山市警戒潮位标志物维护研究
基于DEM数据与GIS技术方法的水文信息提取研究
——以莲花县为例
基于PSR模型的上海地区河网脆弱性探讨
多潮位站海道地形测量潮位控制方法研究
基于改进的OLS-RBF模型的感潮河段潮位预测研究
不同引水水源对平原河网影响分析
太湖流域低污染水处理技术研究
MIKE11模型在城市河网生态调水工程中的应用
太湖流域:统筹兼顾 多管齐下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