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富有时间越少?
2014-02-27
谢旻
水晶石股权投资公司合伙人
从历史上来看,富人都是最闲的。在讲述20世纪初期英国上层社会的电视剧《唐顿庄园》中,一位冷漠的贵族从未听说过“周末”一词:对她来说,每天都有大把的闲暇时间。相比之下,穷人则是典型地终日劳作。苏黎世大学的经济史专家汉斯·约阿希姆·沃斯说,在1800年时,英国工人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为64个时。“判断一个人是有钱还是没钱,只要看他的工作时间就可以了。”
在当今的发达经济体中,情况依然发生了变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整体的工作时间一直在减少。但是,富人的工作时间已经开始超过穷人。在1965年时,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往往容易成为比较富有的人,还能比仅仅上完高中的人多享受一点闲暇时间。但是,到2005年时,他们每周的闲暇时间反而比后者减少了8个小时。
去年发布的《美国时间利用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相比没有高中文凭的人,拥有学士学位及学士学位以上的人,每天要多工作2个小时。在每周工作时间通常超过50个小时的美国人中,拥有大学文凭的比例已经从1979年的24%上升到2006年的28%。相比之下,没有读完高中的人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由此看来,富人已经不再是“有闲”一族了。
这种变化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首先与经济学家所说的“替代效应”有关。工资越高,闲暇的代价就越大;想休息,就得牺牲挣钱的机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顶层的收入迅猛增长,而低于中位数的人群的收入要么处于裹足不前,要么有所下降。于是,日趋严重的不平等就会鼓励富人多工作,穷人少工作。
当代经济“赢者通吃”的特点可能会放大替代效应,市场的大小决定了挣钱的多少。在全球化时代,创新往往能带来巨额的利润,而打败竞争对手的回报可能是巨大的。对于高技能工人来说,情况同样如此。尽管他们不会因为额外工作时间比别人多而立即得到超额报酬,但是最为成功的打工者,通常是那些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工作中的人,并可能会从赢者通吃的市场获得高额回报。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从事同一种职业的人中,每周工作55个小时的人的工资比每周工作40个小时的多11%;到2000年时,这一差距已经拉大到25%。
在经济学家看来,替代效应必然会在某个阶段遭遇“收入效应”的阻击:工资的提高允许人们去满足更多的物质需求。为此,他们会放弃加班,更多地选择休闲。买得起私人岛屿的百万富翁是没有加班的动力的。但是,新的社会风尚可能会令收入效应产生逆转。
自“唐顿庄园”时代以来,在富国中,工作与休闲的位置就已经发生了逆转。回到1899年,亦涉足社会学的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丁·韦布伦曾给出过自己的解释。他说,闲暇是一种“荣誉勋章”。富人可以让别人去干脏活和重复性的劳动。然而,有闲一族是不能无所事事的。相反,他们应当致力于“开拓”,从事类似于写作、慈善和辩论等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
根据牛津大学研究者的最新论文,韦布伦的理论需要更新了。在发达经济体中,工作已变得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智力。像开电梯这样真正无聊的工作已越来越少,而像时装设计这样有吸引力的工作却越来越多,能够在办公室享受“开拓”的人正日益增加。工作已经开始提供富人常常在闲暇时候追求的那种休闲。反过来说,闲暇已经不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相反,它所代表的是毫无用处和失业。
人们最不乐意从事的职业是体力劳动和对技能要求不高的服务性工作,工作满意度会随着职业的优越性而增加。与此同时,富人也经常会产生一种“在家闲着就是浪费时间”的认识。一份研究表明,家庭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美国人沉湎于“被动休闲”(如看电视)的时间比家庭收入不足2万美元的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