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开启“保供”新模式—守护冬日里的蓝天
2014-02-27莫北
□ 文/本刊记者 莫北
天然气开启“保供”新模式—守护冬日里的蓝天
□ 文/本刊记者 莫北
萧萧梧叶送寒声,冬天来了,雾霾跟来了。
这已经成为这3年来的惯例。
每年从10月份开始,大范围雾霾污染就开始蔓延。从京津冀到哈尔滨、苏州、上海甚至三亚等地,从东北到华南无一幸免。回顾2013年,中国平均雾霾天数创下52年来最多历史纪录。美国福布斯中文网今年3月公布的盘点2013年度全球气候、能源领域的五大话题事件,中国的空气污染“一举夺魁”。英国广播公司(BBC)公布的年度十大气象问题,中国的雾霾天也赫然上榜。
今年的雾霾并未迟到,受静稳天气影响,10月8日,京津冀大部地区出现雾和霾天气。北京、河北发布了今秋首个霾黄色预警信号。10月28日,由于大气扩散条件转差,京津冀地区再陷污染……
雾霾已成为政府无法坐视的最大环境问题,防治PM2.5污染物已经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在治理空气污染的大背景下,天然气应用被推崇。因此,每到这个季节另一个被高度关注的话题就是“气慌”、天然气保供问题。
今年的雾霾污染会不会“超越”去年?专家说,很难预测。
今年的天然气保供怎样?会不会发生“气慌”?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有效储气能力的不断提高,预计2014年冬季我国将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用气紧张现象。
业内人士之所以能够预测,因为经过近几年的年年冬季“天然气保供战”,行业内天然气保供已经开启新模式。
倒逼机制刺激天然气供应稳步增长
雾霾天气的频繁来袭,令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减少PM2.5的排放,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
闻“霾”而动。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密集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实施细则,包括上海、重庆、浙江、福建、河北、山西、宁夏等地。从各地细则来看,天然气将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在锅炉改造、清洁能源汽车、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
天然气被认为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之一。有数据显示,北京市去年完成2600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以及核心区4.4万户平房采暖小煤炉改造,基本实现中心城区的“无煤化”。新疆乌鲁木齐市完成189家燃煤供热单位的燃气改造,目前乌鲁木齐天然气供热范围占全市供热总面积的76%以上。
在此带动下,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量将持续上涨。面对愈演愈烈的“气荒”,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的长效机制于4月23日浮出水面。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公布的《关于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天然气供应能力力争达到420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未来7年需要1.5倍的增幅。为此,长效机制提供了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加大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储气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等。
5月16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和环保部联合印发《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短期目标是,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中期目标为2017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5%以下。
在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方面,“能源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国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2500亿立方米;2017年,全国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3300亿立方米。
在“霾”情逼迫下,2014年前三季度,天然气市场可谓风云变幻。多个重磅天然气产业政策纷纷落地,积极引导、推动天然气市场向更快、更优化的方向发展。包括制定标准化的《天然气购销合同》,发布《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调整非居民用存量气价格》《规范煤制油、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天然气市场一改往年平稳运行态势,开始呈现出多头并进,遍地开花的繁荣昌盛发展局面。
我国天然气供应形势开始大为好转。国家发改委公布2014年前三季度天然气运行情况,据统计,前三季度,天然气产量93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0%;进口天然气约合424亿立方米,增长9.3%,其中管道气增长12.9%,液化天然气增长5.0%;前三季度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290亿立方米,增长6.8%。根据卓创资讯的预计,2014年全年,我国天然气供应量将超过1800亿立方米,相较2013年增长9%左右,天然气供应增长稳定。
根据此前中国石油发布的一份天然气供需形势报告,预计2014年国内天然气产量为1325亿立方米,其中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合计1310亿立方米,煤制气15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600亿立方米。
1800多亿立方米的需求与1900多亿立方米的供应量相对比,资源供应显然已经充足。
海宣/图
“两桶油”保供立下“军令状”
天然气在中国拥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
而眼下,随着北方陆续开始供暖,我国又迎来一年一度的冬季天然气用气高峰。据中国石油预测,今冬明春中国石油所辖市场供需缺口约为62亿立方米,虽然不足以形成“气荒”,但依然存在一定的供应短缺。
10月15日起,新缰、内蒙古、东北地区已启动冬季供暖,而京津冀、甘肃、河南、河北、山东等多地也于11月15日启动供暖,供暖时长一般在4个月左右,个别气温较低的省份则将延长时限至6个月。对此,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10月22日发布预警称,预计今冬明春我国天然气供需总体偏紧,华北、西北等部分地区高峰时段矛盾突出。如遇持续低温天气,形势将更趋严峻,要求做好2014年天然气迎峰度冬工作。
接到今年的“保供预警”,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相关负责人没有了去年的“忐忑”从容地告诉记者:“我们先抓资源的供应,努力增加进口,同时就是按照保民生、保重点、保稳定的原则,来保证最大化利用好现有的天然气资源。预计今年的缺气情况不会像去年那么严重。”
这位负责人的从容,与今年6月,国家能源局与北京、天津、河北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分别签订的《“煤改气”用气保供协议》有关。根据这项协议,京津冀三省(市)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协议签订1个月内,地方政府将组织城镇燃气经营企业、直供用户等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签订天然气购销合同。这项协议要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要积极落实气源,严格执行天然气购销合同,保障天然气供应。
近年来国内天然气需求快速攀升,供应紧张似乎成了中国冬季的梦魇。“这几年天然气供需一直不平衡,特别是到了冬季供暖期,我们每天都承受着巨大压力。”中国石油北京油气调控中心的一位调度感慨。去冬今春天然气市场相对平稳让各方暂时松了一口气。也为今冬明春的天然气保供积累了经验。
今年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在天然气勘探开发上均有大的突破。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安岳气田龙王庙气藏新增天然气可采储量1875亿立方米。气田的储量是西气东输气源克拉2气田的两倍多。据悉,新气田将按照110亿立方米/年的产能建设,今年完成50亿立方米,明年再建60亿立方米。中国石化发现的涪陵页岩气田,标志着我国页岩气开发实现重大战略性突破,提前进入规模化商业化发展阶段。截至今年10月,涪陵页岩气田累计页岩气产量突破10亿立方米。
专家表示,新气田的发现对我国改善能源结构,治理雾霾,解决天然气对外依存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LNG助力“大气保卫战”
9月25日,来自挪威的GRACE COSMOS巨轮携带5.9万吨LNG(液化天然气),历经49天长途航行,最终顺利抵达天津港,靠泊天津LNG码头。自此,天津LNG拉开2014年冬季天津市天然气保供序幕。
派出所来人调查的时候,小珍的妈妈矢口否认了她喊叫四娃的事。派出所的人一走,她就害怕了,直接卷了包衣服跑回了娘家。
“5.9万吨LNG,折合成天然气大约是8260万立方米。”天津LNG项目负责人表示,需要用5天时间才能将这船LNG卸载完毕,随后将LNG进行储存、气化处理,加工成天然气,最后输入天津市政管网,送至千家万户,满足2014年天津冬季用气需求。
天津LNG项目,是国家能源局试点项目,是国内第一座浮式LNG项目,是首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中重点保障项目之一,是天津市和中国海油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已于2013年12月10日正式供气,并于2014年2月25日供气突破1亿立方米,不仅有效弥补了天津市冬季用气缺口,而且为京津冀雾霾防治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比重的不断攀升,作为解决我国天然气“气紧”的重要渠道之一,进口LNG业务近年来蓬勃发展,LNG接收站的建设亦如火如荼。
作为国内最早看到LNG发展潜力并最早进入国际LNG市场的国有公司,中国海油在LNG拥有强大的资源优势。安迅思数据显示,目前国内23个已投运或在建或拿到路条的LNG接收站或LNG储运站中,中国海油占9个,其中广东大鹏、福建、浙江宁波、珠海金湾、天津浮式5个LNG项目已投运,海南、深圳和粤东3个LNG项目在建,另有江苏盐城项目获得路条。目前,中国海油国际LNG长期引进合同量每年达2190万吨。2013年中国海油气电集团进口LNG达1301万吨,已经成为国际上LNG第三主力买家。
中国石油也已布局4个LNG项目。江苏如东、辽宁大连、河北曹妃甸3个LNG项目已投运,海南LNG项目正在试运中。
2014年我国LNG应用领域除了用作城市调峰,供应管道难以覆盖的地区工业、发电等用气外,开始向交通领域大力拓展。
施宣/图
供气无保障局面不会再现
自1997年,中国石油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勘探发现克拉2特大型整装优质气田,直接促成了西气东输工程这一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的实施。此后,西气东输二线打通中亚天然气和进口LNG等气源进入内地市场通道,提升了能源保障能力。
西气东输工程的顺利投用,开启了我国天然气时代到来的大门。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3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62亿立方米。通过西气东输管道累计进口中亚天然气超过730亿立方米,其中2013年中亚进口气占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6.5%。
中国的天然气市场真正热起来了。天然气最好的输送方式是管道运输。截至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200多个城市建成天然气管网,超过2亿人告别薪柴、煤球和煤气罐,用上天然气。
最为值得一说的是,中俄天然气进口协议谈判持续了20年之久,终于在2014年落下帷幕。2014年5月,中国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签署了供气合同。通过新建中俄天然气管道,从2018年起开始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合同气量为380亿立方米/年。至此,我国中亚、中缅、中俄、海上LNG四大进口格局基本敲定。
与此同时,在供应形式好转的背景下,呼图壁、相国寺等地下储气库在今年冬季均将具备投产采气条件。根据储气库设计有效工作气量测算,预计2014年我国地下储气库调峰能力将占到全国消费量的8%左右。此外,LNG液化厂和LNG接收站的蓬勃发展,对冬季调峰形成巨大的包围优势,预计从2014年起,我国冬季供气无保障的局面可能永远不会再出现。
可以说,2014年显然已成为我国天然气市场的重要转折年。我国天然气市场开始迈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向着参与主体更多、利用领域更广泛、市场更活跃、供应更灵活、价格机制更趋完善的方向快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