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工程软土地基堤基失稳原因分析

2014-02-27张本静

治淮 2014年7期
关键词:堤身粉质淤泥

张本静(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勘测分院 蚌埠 233000)

某工程软土地基堤基失稳原因分析

张本静(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勘测分院 蚌埠 233000)

本文通过对某工程软土地基堤基失稳段工程与水文地质勘察、试验,收集分析施工过程资料,总结出该段软土地基堤基失稳的主要原因,对类似工程施工避免出现堤基失稳,保证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堤防填筑 堤基失稳 裂缝 地质勘察

1 工程概况

某分洪道工程左侧堤在桩号Z34+000~Z35+000范围,设计堤顶高程约11.8m,堤顶宽4.5m。堤外坡9.0m和6.0m高程处分别设宽10.0m的一、二级平台,堤顶与一级平台、一级平台与二级平台之间坡比为1∶3,二级平台与分洪道底之间坡比为1∶5,分洪道底高程约0.5m。堤内坡在9.0m设一平台,堤顶与平台之间坡比为1∶3。

2 堤防填筑过程及失稳现状

2.1堤防填筑过程

失稳段位于分洪道左岸Z34+270~Z34+600桩号范围内,施工单位于2012年10月13日对水塘进行清基验收,2012年10月14日~2013年7月15日进行填塘,填塘后的堤基高程为5.71~5.81m。2013年7月18日起进行堤身分层填筑,单层填筑厚度约0.3m,一般每层填筑时间1~9d,2013年8月18日填筑至第11层,高程8.67~8.75m。2013年8月19日发现堤防外平台出现裂缝,堤身无异常,施工单位对外平台进行整平碾压处理,于2013年9月1日进行第12层填筑,至8.97~9.04m后暂停填筑。2013年9月15日起进行位移、沉降观测,至2013年11月16日,位移和沉降每星期变形在1~4mm之间,无明显变化。2013年11 月19日恢复堤身填筑,填筑至15层,堤顶高程达10.8m,内外平台均按设计要求填筑。但在桩号Z34+270~Z34+472段堤轴线内侧20~45m外,设有宽40~70m、高约2m的淤泥质土弃土堆载区。

2.2失稳堤段现状

2013年12月1日晚,桩号Z34+270~Z34+490段堤身外平台及堤身出现突然沉降并向分洪道内滑移。堤身失稳滑移后,共产生平行于堤身轴线方向L22、L19和L28等3条主要裂缝并伴随有30条长短不一的次要裂缝,裂缝的具体位置见工程地质平面图1。其中L22为主裂缝呈宽缓的弧形,最大错动处错动面后缘线与堤身轴线基本吻合,裂缝范围为Z34+280~Z34+440,裂缝两侧土体明显错动,形成长约160m,高差5~6m的土质错动边坡,裂缝底部基本位于1层层底和1层层顶之间,该裂缝的范围与填筑前原有水塘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L19位于堤身轴线内侧呈宽缓的弧形,最大错动处与堤身轴线基本平行,相距约10m,分布范围为Z34+300~Z34+455,形成长约155m、宽4~7m、最大深3.0~3.5m陡倾角裂缝,裂缝底部主要位于1层底部。L28位于堤身外侧,与堤身轴线基本平行,相距约26m,分布范围为Z34+305~34+406m,形成长约101m、宽2.0~3.5m、深1.5~2.5m陡倾角裂缝,该裂缝基本与9.0m平台的外侧边界线基本一致。其余30条次要裂缝,裂缝长15~50m,宽5~15cm,仅个别宽约2m,深0.5~1.5m,次要裂缝的分布基本与3条主要裂隙平行。

失稳后的堤身高程普遍下降1.0~3.0m,最大处约6.0m;L20外侧地面出现轻微隆起0.5~1.0m,并出现少量鼓胀裂缝。

3 失稳堤段工程地质勘察

根据设计要求及现场失稳情况,为进一步查明失稳段堤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堤基失稳原因,现场勘察共布置横断面4个、纵断面2个,共布置钻机孔6个、静力触探孔10个,总进尺343m,标准贯入试验66次,取原状土样24个做室内试验。在失稳堤段轴线两侧100m范围内进行了1∶1000的工程地质测绘,勘察工作布置见失稳堤段工程地质平面图(图1)。

4 失稳堤段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4.1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勘察资料,失稳堤段勘察范围内揭露的地层如下:

表1 各土层力学性质及渗透性指标建议值表

图1 失稳堤段工程地质平面图

③1层:淤泥质重粉质壤土~淤泥,局部夹有泥炭质土及腐殖质,灰色,流塑,高压缩性,失稳堤段处层厚12.10~17.10m,层底高程-15.32~-8.39m。上游尚未失稳地段PM4剖面处层厚12.50~17.40m,层底高程-12.20~-7.93m;下游尚未失稳地段PM1剖面处层厚6.10~9.90m,层底高程-4.26m。

⑬1层(K):砂岩,全风化,棕红色,岩芯呈短柱状,砂颗粒胶结明显,手掰易碎。

各土层力学性质指标及渗透性指标建议值见表1。

4.2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和埋藏条件,工程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上层滞水主要分布在上部粘性土层内,勘察时地下水位多位于上部层堤身填土和③1层淤泥质重粉质壤土浅部,现场观测裂缝L31,其底部露出的地下水位与开挖的分洪道水位基本一致。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下部的砂岩中,对堤防的失稳一般无影响。

5 堤基失稳主要因素分析

5.1堤基土体软弱抗剪强度低

失稳堤段堤基软弱,堤身填筑前未进行地基加固,原水塘塘底新近沉积的流塑状淤泥未完全清除,堤身土直接填筑在塘底淤泥和③1层淤泥质重粉质壤土上,虽然有性质较好的堤身填土挤入表层土中,强度提高有限,厚度也有限,仅1.8~1.9m,多为软塑状。其下部③1土层性质仍未改善,静探比贯入阻力在0.44~0.48MPa之间,凝聚力为10.0kPa,内摩擦角仅为1.7°,其中该层淤泥质重粉质壤土层顶部有厚约 1.0~2.0m的土质更差,静探比贯入阻力多在0.26~0.41MPa之间。主裂缝L22的延展范围与原水塘分布范围接近一致。

5.2堤基土体的承载力低、压缩变形大

堤顶处及外侧平台处堤身填土厚度约6.0~7.0m,下部

的③1层淤泥质重粉质壤土(尤其③1层的顶部土层)承载力仅为50kPa,承载力难以满足承载力要求,失稳堤段软弱堤基层厚12.10~17.10m,厚度较大,导致压缩变形也较大。从未滑动的PM1剖面来看,下部的③1层淤泥质重粉质壤土天然厚度6.0~10.0m,较失稳堤段明显偏薄。

5.3堤内侧堆土增加了堤基附加应力

失稳堤段滑塌区范围与堆载区范围基本一致,说明堆土区附加应力对堤基淤泥质土有明显的侧向挤压作用,进一步导致堤基失稳。

5.4施工加荷速率较快

根据施工记录,2013年7月18日~8月18日堤身从第1层5.71~5.81m高程开始填筑至第11层8.67~8.75m高程,单层填筑厚度约0.3m,3.0m厚的堤身填筑约32d,堤身未出现裂缝等问题。而2013年11月17日~12月1日约14d,填筑厚度约1.1m,比以前施工速度快,由于下部的③1层淤泥质重粉质壤土为极微透水性,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土体强度得不到提高,导致堤身整体失稳。

6 堤基处理建议

6.1清除失稳土体

失稳段堤身填土多处开裂,大范围沉降,应将新填筑的土体全部清除至设计建基面高程,堤内侧平台后禁止堆放疏挖弃土,疏挖多余弃土应另选弃土场,以降低堤内侧附加应力。

6.2堤基加固处理

加固堤基土体,提高堤基承载能力。建议采用水泥深层土搅拌桩或砂桩进行加固处理,桩端入土深度应根据理论计算结果及现场试验成果综合确定。

6.3堆载预压处理

利用堤身分级填筑的土料作为压载,在堤基中插打塑料排水板,作为排水通道排出堤基土体中的孔隙水,以加速堤基土体固结,提高淤泥质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

6.4选择适当的填筑速率

根据堤身填土过程中水平位移和垂直沉降观测数据,确定堤身填土的填筑速率。施工过程应严格按照设计加载速率进行控制,保证各填筑层的施工时间间隔,分层完成堤身填筑,确保堤身填筑过程整体稳定■

猜你喜欢

堤身粉质淤泥
莲为何出淤泥而不染
水泥土换填法在粉质砂土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海堤沉降变形监测分析及应急处置
施工期堤防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粉质黏土大面积深基坑降水施工方案探讨
粉质黏土地层泥水盾构泥浆脱水处理技术研究
城市河道边坡病害成因分析及加固方案讨论
WK-G1固化淤泥填筑路基性能研究
淤泥固化填筑路基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玉米角质和粉质胚乳淀粉粒粒径、糊化特性及凝胶质构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