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理解决定产品寿命”
2014-02-27易芳梁莉萍
易芳+梁莉萍
对于父亲的很多话,刘志松是在工作之后才逐渐真正理解。
初三的暑假,刘志松到工厂里来做事。厂房地面有灰尘,刘志松就拿扫把去扫灰。从早上八点扫到中午十二点,扫完刘志松就去吃饭了。等父亲到工厂一看,说,地上还是有灰。刘志松说,那种竹扫把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扫得完全干净。父亲就对他说:虽然不能完全扫干净,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你扫灰的纹理有横有竖,这说明你做事没有条理。你要么从外往里扫要么从里往外扫,要么竖过来要么横过来,这样,就算地上有灰,一眼看上去也会很舒服。当时还年少的刘志松和父亲争拗起来,结果是当天中午没饭吃,一直扫地扫到下午三点钟。那个时候,刘志松对父亲的很多想法无法理解,但现在想想,就是这件小事,让他记住了做事情要有逻辑有条理。正是诸如此类的小事,对刘志松的人生造成了各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实内心“不安分”
2010年,在新加坡学习工商管理的刘志松回到国内。
“说真的,不要看我外表看起来挺老实,其实我的内心是很不安分的。”刘志松笑着说:“说白了大家叫我们富二代,心里多少会有些不服气,多少都有自己的各种想法。”
所以刚从新加坡回来时,刘志松并没有立刻回到公司,而是去苏州一家餐厅做了服务生。对于这个不可思议的举动,刘志松说当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自己想要开个饭店,想要做点自己的事情。但是又不知道要怎样开一个饭店,想要了解饭店内部的情况和工作流程,就去做了服务生。
端盘子端了三个月,刘志松体会到了做一个服务生的辛苦。饭店九点下班,有时候有些客人坐到十二点,就要一直陪着。这些亲身经历下来之后,刘志松体会到了更多社会冷暖,更明白了各行有各行的难处。
在这次经历之后,刘志松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和经历仍然匮乏。在进行了很多培训和学习之后,他发现,最重要的不是做哪个行业,而是你怎么去做这个行业。“真的很敬佩我的父亲,他做这个行业,做得比我的年纪还要大一岁,已经26年了。这二十几年里他从没有看到哪个行业赚钱就跑去做什么,他是做一行精一行。”
父亲那时候对刘志松说:你如果真想去开饭店,我可以给你投钱,没有问题。但是你要记住,你要做这一行,就要把这行好好做下去。你要想清楚,你想做的这个行业和你一直接触的行业,关系有多大,你之后能不能做得好。
这席话点醒了刘志松,他在认真思索之后决定,还是要把自己沉下去,打好基础再去做每一个行当。
在进入公司之后,刘志松发现了父亲的辛劳,“没有人能真正帮到他,因为没有人能到达他的高度水平。”刘志松开始渴望成长,希望自己有能力真正帮得到父亲。
觉知此事要躬行
进入牛牌纺机,刘志松就扎进车间里,在所有工作上轮岗一遍。第一年在组装车间,做了六个月的体力活。接着去加工车间操作机床,操作机床的过程中需要上夜班,从晚八点到早八点,跟着师傅学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刘志松了解到了内部的一些管理问题。比如一个很简单的细节,那时候冬天很冷,晚上厂房的门是打开的,因为有时候需要运货,插车要进来将加工好的成品运出去。工作岗位站在门口的工人,在门一开的时候就特别冷。于是刘志松就提出建议,为厂房安装了电动门。包括夜班的一些劳动纪律,分段休息,工作效率中有水分的部分,他都提出改进建议。
“如果你不从基层做起,就没办法真正理解员工的心态。你抱怨员工效率不高,其实是你不能真正明白他们的感受。”
在一线工作之后,刘志松做了技改办的主任,推进精益生产的管理新概念,将国外学回来的知识落到实处。刘志松说:“我带进新理念的前提是,了解员工的心态,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刘志松打了个最简单的比方,怎样减轻员工的工作强度提高效率。厂房车间的工件原本是放在地上的,每个工序去拿工件的时候都要弯腰,刘志松在国外学习的时候知道,人体的动作幅度分为五档,当只需要腰部以上动作时,人体的动作幅度最小,劳动强度最轻。所以,刘志松将工件从地面的位置提高到工人伸手可及的位置,直接可将工件从左边拿到右边,大大减轻了动作幅度带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序速度。仅仅这样一个小细节,就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工作效率。因为每一个班次,这样的动作可能要重复成千上万次,滴水穿石,一个动作幅度里可以提高的效率,就会变得非常可观。
在整个基层工作的过程里,刘志松把自己感到辛苦困难的地方都记下来,做成一份笔记,从整个公司的角度进行考虑,应该怎样改进这些方面会更好,哪些工作方式不合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进行有效改善。
之后,刘志松就成为了听来相当帅气的精工车间“车间主任”。精工车间是精细度最高的车间,加工机件的精度以“谬”来计算,由于加工要求极高,相对应的管理要求也非常高。
“压力很大,要学的还太多,学习和积累,永无止境。”曾经不安分的少年,今时今日这样说。
努力生存待春天
“在行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努力生存下来,这个行业的春天总会到来。”
在刘志松看来,纺织行业是实体经济,每人每天都要穿衣服,在人口高密集的国家是不会没希望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韩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而在这几年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们又开始逐渐将这些产业拿回去,重新回归实体经济。“这就让我们有一个反思,做一个行业,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要能沉得住气。”刘志松引进日本的先进理念,用极少的成本创造出巨大价值。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尽可能地节约各种成本。“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他人,只能从自身找原因。就像我们没有办法控制市场,那就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降低自己的成本。”
“其实,卖什么东西是次要的,怎么卖才是重要的。你的理解决定了你产品的寿命。如果你仅仅是为了利润为了钱去做一件事情时,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刘志松还没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从事纺机行业,这二十年里,纺织行业的发展日换新天。刘志松回忆着:“小时候,我们家曾经住在零配件销售店面的楼上,每天在那里接触那些零配件,到今天,很多同类型零件的样子都已经变得完全不同了。”见证了行业二十年变迁发展的刘志松,眼底藏下对这个行业的感情。
2013年,25岁的刘志松成为了一对双胞胎的父亲。“我去医院的时候,大家都说我是‘孩子带孩子。”这位年轻的父亲是这样说的:找一个好女孩,成家,踏踏实实过日子,让自己定下来,然后把精力投入工作中。
“对了,今天是感恩节。”刘志松说这句话时,笑得特别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