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过城镇化“三座大山”

2014-02-26本刊评论员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棚户区城中村中西部

本刊评论员

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这是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三个1亿人”问题。

“三个1亿人”的问题,实乃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不得不翻越的“三座大山”。

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横亘在眼前的这“三座大山”,才迫使我们勾勒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蓝图,让城镇化的核心任务更具体、更明确。以前讲城镇化,中央与地方、专家与官员、企业与政府等,在理解上都存有不同,或者是侧重点不一。理解的差异在于城镇化的核心任务一直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

随着讨论越来越清楚,大家基本认可城镇化即为人的城镇化,而且要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重中之重,但到底解决多少、怎么解决,谁来解决、何时解决等等,又是众说纷纭。最典型的情况是,十六大以后,中央就对农民工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2006年曾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但时至2013年底,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时间节点、阶段性任务才得以明确。

中央现在明确提出“三个1亿人”的问题,廓清了笼罩在城镇化头上的种种迷雾,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

“三座大山”个个复杂而繁重。第一个1亿人,即约1亿进城常住人口的落户问题,涉及政府要承担的城镇化成本,涉及农民工最迫切的“安居”、最根本的“乐业”愿望,以及融入城镇社会等一系列深远问题。而这些工作刚刚破题。以住房为例,2012年1.6亿外出农民工中,真正能够买房的约为0.6%,能够独立租房的大概占13.5%,其他要么居单位宿舍,要么住生产场地。可以说,农民工进城后的住房问题大部分尚未实质性启动。

第二个1亿人,事关棚户区与城中村改造。对于棚户区改造,中央和地方均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现在的难题是6000万人的城中村改造。从广州“三旧改造”、北京城郊区50个重点村改造情况来看,城中村改造关系到土地所有制、资金平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等,极其棘手。就目前而言,急需城中村改造的相关顶层设计。

第三个1亿人,是如何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城镇化。西部地区现在的城镇化水平是45%。按不同的口径计算,要有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城镇化,必须实现12%~14%的城镇化增长率。

“三座大山”既是困难,也是财富,可催生出积极向上的城镇化效应。

从经济的视角来看,城镇化效应可分为三个层次:人口市民化带来的种种消费需求;推动城市和小城镇的投资建设效应;大量人口进城,素质不断提高,实际就业年限不断增长,将延长中国的人口红利。经济方面的效应,惠及整个国家,又具体落实于每个城市,是让群众过上更好日子的切实举措。

分时限解决“三个1亿人”的城镇化问题,进而全面完成中国的城镇化,让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国人享有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感受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种种“红利”。这种“红利”,不因户籍、地区、出生的不同而有差异。

通过城镇化使农民、农民工享受国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棚户区城中村中西部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对中西部高校多用些心
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东北和中西部人才流失严重
农民工回流释放中西部崛起积极信号
对中西部高校多用些心
阳光照进棚户区
拱墅:融资300亿元推动城中村改造
从一个村到一座城
美国兴起“棚户区”